人形機器人賽道激戰正酣,埃斯頓、新松機器人“衝鋒陷陣” 卻面臨業績困局

金融界
02-27

近期,由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上海交通大學等機構共同發佈的一項突破性算法技術,讓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爲之一振。該技術使人形機器人能夠在各種複雜狀態下實現快速、穩定站立,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青年科學家龐江淼自豪地表示,這是全球首個可在泛化地形、任意地形下實現站立的算法。以往的技術大多侷限於固定地形、姿態以及固定程序,而此次創新通過交互學習技術,使機器人能在不同場景、地形和姿勢下靈活站立,極大拓展了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和實用性。這一成果不僅是技術上的重大飛躍,也標誌着我國在人形機器人關鍵技術領域已站在世界前沿,爲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創新突破引領產業跨越式發展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展臺上,宇樹科技H1人形機器人以每小時12公里的奔跑速度刷新行業記錄,特斯拉Optimus二代機械臂精準完成汽車零部件的裝配演示,搭載鴻蒙系統的"夸父"機器人通過視覺識別系統完成毫米級工業檢測——這些場景生動詮釋着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技術突圍。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青年科學家龐江淼團隊研發的泛地形自適應站立算法,成功突破傳統機器人運動規劃的桎梏,使雙足機器人在碎石灘、斜坡等複雜地形的站立成功率提升至97.6%,該項成果被國際機器人學頂刊評價爲"重新定義了仿生機器人的運動範式"。

核心技術突破直接推動應用場景的規模化落地。優必選科技作爲"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已構建起涵蓋汽車製造、新能源、電子裝配等領域的工業服務矩陣。其與一汽-大衆的戰略合作,標誌着人形機器人正式進入汽車總裝生產線,通過高精度力控技術實現車門鉸鏈安裝等複雜工序。值得關注的是,國內企業獨創的"場景驅動研發"模式正在形成比較優勢:宇樹H1的液壓驅動系統針對工業環境進行定製化設計,單位扭矩能耗較國際同類產品降低18%;"夸父"機器人依託鴻蒙系統的分佈式架構,實現與智能工廠設備的多模態交互,這種"軟硬協同"的創新路徑爲行業提供了差異化發展樣本。

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加速了技術成果轉化。西交利物浦大學Anwar Majeed博士的研究顯示,國產人形機器人通過供應鏈垂直整合、核心部件替代研發等策略,將製造成本壓縮至國際同類產品的70%。這種"技術迭代+成本優化"的雙輪驅動,使得我國在中低端應用市場快速形成規模效應。正如ITIF創始人所言,中國企業正沿着"市場應用反哺技術升級"的路徑,逐步向高端市場滲透。

核心技術攻堅與產業生態建設任重道遠

在亮眼成績的背後,行業仍面臨嚴峻的技術"卡脖子"困境。高端行星滾柱絲槓的進口依存度依舊較高,激光雷達等傳感器件的性能指標與國際頂尖產品存在代際差距,運動控制芯片等關鍵元器件受制於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某相關企業技術負責人向金融界透露:"單個六維力傳感器的進口成本就佔整機BOM成本的12%左右,這種結構性矛盾嚴重製約產品競爭力。"

更深層次的挑戰來自於技術體系的系統性差距。儘管在單項技術指標上屢有突破,但人形機器人需要的"感知-決策-執行"閉環系統仍存在明顯短板。根據《專利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我國在仿生運動控制、多模態交互等領域的核心專利僅佔專利總量的比重60%-70%,而美國、日本和韓國的比重則達到90%。這種差距在產業實踐中直接體現爲:國產機器人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較國際先進水平低,而複雜場景下的任務中斷率則會更高。

研發投入與商業回報的失衡正在考驗行業耐力。2024年上市公司年報顯示,埃斯頓、新松機器人等領軍企業淨利潤跌幅均超400%,拓斯達等上游供應商也陷入虧損泥潭。這種集體性業績承壓折射出行業發展的深層矛盾:前期動輒數十億元的研發投入與當前有限的市場規模形成尖銳衝突。根據不完全數據,截至24日,類人機器人的上市公司已公佈了30家上市公司的預計2024年財報。根據估計,16個公司預期在2014第四季度會有利潤,14個公司會出現虧損。

資本市場對產業前景的判斷出現分化,雖然資本市場給予了人形機器人產業較高估值溢價,相關公司股價一路上揚,但其背後不穩定因素依舊存在。平安基金基金經理張蔭先所言:"部分行業內企業當前估值已透支未來3-5年的增長預期。"這種估值與業績的背離,本質反映出行業面臨的根本性挑戰——如何將技術優勢轉化爲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參考資料

Atkinson, R. (2024). How Innovative Is China in the Robotics Industry?.ITIF, March.

吳琦(2025),一路狂飆!不足2個月,收益暴漲近70%!人形機器人引領傳統產業裂變,證券時報

https://www.stcn.com/article/detail/1538594.html

張楊,夏驥(2024),人形機器人賽道,我國何以彎道超車,第一財經

https://www.yicai.com/news/102186180.html

Zhong, H., Zhang, X., Chan, K. C., & Yan, C. (2025). Industrial robots and firm innovation: big data evidence from China.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47(1), 100-128.

責任編輯:山上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