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川“梭哈”AI醫療,三甲醫院:不如先給我換臺電腦!

藍鯨財經
03-05

文|未來圖靈

3月4日,針對“裁撤全部To B團隊”的消息,百川智能對未來圖靈予以否認。

百川智能表示,正按照既定規劃,對金融業務進行優化調整,以集中資源、聚焦核心業務,加速實現“造醫生、改路徑、促醫學”的願景。此前,在與北京兒童醫院的深度合作中,我們共同研發的AI兒科醫生已在疑難病例的頂級專家會診中正式“上崗”,作爲全球醫療領域AI醫生的首次應用,獲得了專家組的高度評價與認可。未來,百川將以更高效的團隊和更豐富的資源,持續推動優質醫療服務的普及與普惠。

但這一否認,並未完全平息外界的猜測與質疑。畢竟,曾經在金融領域積極佈局的百川智能,如今做出如此大的業務調整,難免讓人對其發展現狀和未來走向產生擔憂。大模型“六小虎”的現實困境正逐漸暴露。

B端被“端”了?

此前,3月3日晚,AIDance消息稱,百川撤裁了全部的ToB團隊。緊接着3月4日一早,智能湧現發文稱,3月3日百川智能主要負責金融行業To B業務的B端組被整體裁撤,組內員工於當日全部簽署離職協議。另外,2月19日,原屬於百川智能To B業務團隊的PE團隊(提示詞工程團隊),已調至統管算法團隊和C端產品的產研組。

據悉,百川智能成立之初,B端組便已設立,主要負責金融領域的To B業務,由前中關村科金副總裁鄧江帶隊,向百川智能聯合創始人茹立雲彙報工作。自2024年起,B端組爲百川智能帶來了軟通動力、信達雅、達觀數據等客戶,併爲這些客戶提供了AI財稅問答系統等金融相關產品,彼時,百川智能在金融領域的商業化佈局積極且廣泛。2024年10月,百川推出“一站式大模型商業化解決方案”,同年12月,又發佈面向金融領域的大模型Baichuan4-Finance。

不過,在2025年2月17日百川智能的全員會上,B端組負責人鄧江還在提及如何將百川智能的B端業務與DeepSeek相結合。但僅過兩天,2月19日,B端組下屬的PE團隊就被調至產研組管理。據智能湧現文章表露,在百川智能內部,產研組處於核心地位,下轄模型算法團隊。此後To B團隊與PE執行團隊的合作,均需向產研組報批,同時B端組部分員工被裁撤,這一系列變動被不少員工視爲B端業務收縮的信號。

要知道,百川智能內部認爲PE組是連接一線服務業務需求、協同業務和算法的關鍵橋樑,自公司成立之初,PE組就歸屬於B端組。據知情人士向智能湧現透露,3月3日下午,茹立雲對B端組裁撤作出解釋,稱公司戰略方向調整,要聚焦醫療領域。

王小川的“執念”

在外界看來,王小川創立百川智能,無疑是想在AI領域再造一個技術傳奇。畢竟,在搜狗的經歷,讓他積累了豐富的技術與團隊資源。

2023年4月10日,離開搜狗18個月的王小川,帶着“再造一個技術傳奇”的野心創立百川智能。據公開資料顯示,百川智能的核心團隊由來自搜狗、百度、華爲、微軟、字節、騰訊等知名科技公司的AI頂尖人才組成。

但在王小川內心深處,或許一直藏着一個“醫療夢”。早在大學時期,王小川就對醫療領域展現出濃厚的興趣。據極客公園IF 2025創新大會上王小川的分享,2000年他讀研究生時,有一項工作就是研究基因測序的拼接算法,從此開始接觸到生命科學,他一直好奇生命背後的數學模型是什麼。2021年他把搜狗公司賣給騰訊時,就提到往後20年,他要做生命科學和大衆健康,“醫療一直是我的願景、我的夢想。” 

2022年,王小川創立五季醫療(V Seasons Health),專注生理信號數據化解析與健康干預研究。這一探索讓他意識到,醫療數字化的真正突破需更底層的技術支撐。大模型技術的出現,讓王小川看到了實現這個夢想的可能。他表示,“反而是因爲AGI的到來,讓我的願景有了現實基礎,AGI能讓生命在數學化上更進一步。”2023年初大模型技術爆發後,他迅速創立百川智能,這一決策源於他的判斷,“AGI來了,醫療數字化能做得更快。”

一位知情人士向未來圖靈透露,王小川之所以選擇醫療賽道,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該賽道參與者相對較少,競爭格局尚未完全定型,存在較大的開拓空間;其二,回顧PC互聯網時代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在醫療健康方面存在着高頻且剛性的需求,然而這些需求並未被當時的既有應用充分滿足。

具體而言,在過往的互聯網醫療領域,主要存在兩類模式:一類試圖爲用戶解答醫療相關問題,但解答的質量與精準度欠佳,難以切實滿足用戶需求;另一類則被部分人詬病爲類似“票販子”,主要聚焦於醫療資源的匹配,未能從根本上解決醫療服務供給的核心問題;還有的業務盈利大頭來源於保健品銷售,本質上偏離了醫療服務的本質,未能真正觸及用戶對於專業醫療診斷、治療建議等核心需求的滿足。

在百川智能成立初期,爲了吸引投資人和市場的關注,公司更多地強調大模型業務。畢竟在當時,大模型概念正熱,投資者對大模型公司充滿期待。但王小川的目光,始終沒有離開醫療領域。

瘋狂的“軍備競賽”

2023年的大模型領域,競爭異常激烈,各大公司紛紛投入大量資源,開啓了一場瘋狂的“軍備競賽”。

百川智能在成立不到100天時,迅速對外推出了70億參數量的中英文預訓練大模型Baichuan7B。這一模型的發佈,讓百川智能在AI大模型領域初露鋒芒。此後,百川智能更是以驚人的速度持續迭代,平均每28天推出一款新模型,在2023年內累計發佈6款大模型,涵蓋開源、閉源、搜索增強等多種形態。

這種高速的研發與發佈節奏,使其在短時間內迅速在AI大模型領域佔據了一席之地,吸引了衆多目光,也爲公司贏得了初步的市場認可。2023年8月31日,百川智能率先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備案。寧波高新區網站文章稱百川智能成爲唯一一家當年創立就獲得備案的大模型公司。

進入2024年,百川智能繼續保持其高速發展的態勢。年初,其千億參數大模型已實現對GPT-3.5的追趕,並在中文能力上超越GPT-4。同年7月,百川智能宣佈完成A輪融資,總融資金額約50億元人民幣,並以200億人民幣估值開啓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阿里、小米、騰訊、亞投資本、上海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深創投等衆多知名機構。

這一系列的成績,讓百川智能躋身“大模型六虎”之列。然而,在這輝煌的背後,危機也悄然降臨。 

投資“生態鏈”?

隨着大模型市場的逐漸飽和,競爭愈發激烈,尋找商業化路徑成爲各大模型公司面臨的首要問題,百川智能也不例外。

王小川曾表示,他在2023年開始組建一家通用人工智能公司(百川智能),到2024年,尤其是下半年,開始在醫療領域密集地佈局,去兌現百川智能在超級應用方面的能力。2024年公司吸納了大量的醫療領域的專業人士,不斷釋放醫療相關的信號,之前提倡團隊的含模型量,現在兌現含醫療量。有接近百川智能的人士向未來圖靈表示,2024年7月底,百川智能還有200多人的規模。

2024年9月,百川智能以兒科爲切入點,與北京兒童醫院達成合作。這一合作被視爲百川智能在醫療領域的重要戰略佈局。王小川認爲,兒童生病的問題相對常見,且對於AI的專業性要求沒到頂尖那麼高,從底層往上走,同時又能從痛點切入,因此兒科會變成百川智能戰略上的卡位。

到了2025年1月,王小川在接受《晚點》訪談時提及了醫療的落地計劃:AI兒科醫生在北京兒童醫院上崗;第一季度,百川的“AI醫生助理”要落地海淀區。據百川智能透露,其與北京兒童醫院共同研發的AI兒科醫生已在疑難病例的頂級專家會診中正式“上崗”,作爲全球醫療領域AI醫生的首次應用,獲得了專家組的高度評價與認可。

爲了加速在醫療領域的佈局,王小川甚至下場做了VC風險投資人。據2月9日鈦媒體消息稱,王小川創立的AI公司百川智能,在招聘平臺上公佈投資經理、投融資總監等職位信息,其中包括優先考慮計算機科學、電子工程、自動化等相關理工科專業人才,以及需評估AI及具身智能領域的投資機會、撰寫投資分析報告,以及制定詳細融資計劃和維護與投資者的良好關係等,年薪區間約49萬元至84萬元。主要投向AI、具身智能、醫療等技術領域。

天眼查顯示,百川智能擁有百川衆智(北京)管理諮詢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等多個機構主體,而且持有與中國計算機學會、英博數科合作的CCF-百川-英博大模型金基金。據鈦媒體報道稱,截至目前,估值200億元的百川智能已對外投資三個項目:AI理論與算法軟件開發商“超數智能”、金融領域AI原生應用服務商“智策領航”、醫療健康數據挖掘服務提供商“小兒方”。但對此消息,百川智能表示不予置評。

醫療的“水”有多深?

有業內人士就AI醫療落地應用這一話題,向未來圖靈分享了自己的見解。在“治病”這一環節,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都是極具挑戰性的場景。在這位人士看來,中國醫療體系具有典型的“珊瑚礁”形態特徵,即,存在衆多分支節點,各個節點相互獨立,外部力量很難滲透進入。

百川智能向醫療領域的轉型也並非一帆風順。隨着公司業務重心的轉移,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出來。

2025年1月24日,百川智能發佈深度思考模型Baichuan-M1-preview,然而市場對此的反應卻十分冷淡。據Meme知識文章稱,百川智能發佈的醫療大模型在知乎上只有倆人捧場:一個是寫論文的親自下場背書,另一個疑似水軍的回答連標點符號都透着模板味。

文章還指出,百川吹噓自家模型能吊打72B大模型,可醫院裏的人壓根不care這些數字遊戲。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三甲醫院信息科醫生表示:“我們系統連打印機都三天兩頭卡紙,你給我整個AI看CT片子?還不如多批點錢換臺新電腦。” 

不僅如此,百川智能在醫療模型的開源方面也遇冷。醫療模型開源1個月,GitHub上STAR僅有107,甚至比不上一些小工作室隨意在GitHub上整的活兒。

大模型之戰一直就講究一個“快”字:入場快、發佈快、迭代快。就在不久前,一位深耕行業的從業者向未來圖靈透露,AI行業的變革速度非常之快,幾乎是以月爲時間尺度在推進,每個月都可能湧現全新的技術突破、市場格局變動或是應用場景拓展。

百川創立以來的不斷轉型,也折射出中國大模型行業的集體焦慮。當資本熱潮退去,企業必須在“技術理想”與“商業現實”間找到平衡。與智譜AI、月之暗面等公司相比,百川選擇了一條更窄卻更深的路徑:放棄通用賽道的流量廝殺,轉而押注醫療,一個需求明確但壁壘極高的領域。

王小川的賭注能否成功?答案或許藏在他的一句話中:“以前互聯網解決的是匹配問題,而AI解決的是供給問題。造醫生,就是在創造新供給。”若這一願景成真,百川或將成爲AI醫療的破局者;若失敗,則可能成爲理想主義的悲情註腳。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