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訪網
2月21日,恒生指數公司宣佈一脈陽光納入恒生綜合指數。另據中金預測,預計一脈陽光等27只股票有望於2025年3月10日起正式進入港股通。
公開資料顯示,受港股熱捧的一脈陽光是中國最大的第三方醫學影像專科醫療集團,截至2024年6月30日,一脈陽光的醫學影像中心網絡覆蓋中國17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累計已運營105個影像中心。2024年6月7日,一脈陽光在港交所上市,成爲了“中國醫學影像第一股”。
不過一脈陽光剛登陸港交所就上演了“業績變臉”。2024年上半年,一脈陽光營業收入約4.14億人民幣,同比下降21.9%;淨利潤約96.2萬元,同比下滑98%;歸母淨利潤爲383.6萬元,同比下滑91.1%。
一脈陽光表示,中期業績出現同比下降,主要是由於在宏觀經濟放緩以及醫療行業政策環境的強監管影響下,各醫療機構的服務採購需求放緩、招標程序放緩等原因所導致。分業務來看,公司核心業務的影像中心服務收入爲3.19億元,同比下降5.9%;影像解決方案業務收入爲8518.0萬元,同比下滑95.4%。
當然,醫學影像中心盈利困難並非一脈陽光一家的困境,它的前輩——美國最大的第三方獨立醫學影像公司RadNet早就暴露了這一問題。據悉,RadNet 2019年-2023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爲:11.5億、10.7億、13.2億、14.3億、16.2億美元;同期淨利潤卻僅爲2344千萬、-0.174千萬、4431千萬、3033千萬美元。
不過,一脈陽光和RadNet資金承壓的原因卻不盡相同。RadNet的最大成本是重資產模式和人力成本。作爲主營業務,影像診斷設備採購成本高昂,還需要租賃場地、設備運輸及損壞等。財報中,2021-2023年公司的購買設備及財產的費用爲:1.37億、1.2億、1.76億美元。此外,影像醫生作爲高技能人才,人力成本不斷上升。截至2023年底該公司擁有員工9700名,2021-2023年包含員工薪酬在內的整體運作費用高達:12.4億、13.8億、15.1億美元。
可一脈陽光的行政費用卻超過員工薪酬支出。截至2024年上半年,一脈陽光有1,667名員工及醫療專業人員。報告期內的僱員福利開支約爲人民幣1億元。同期公司的行政開支爲1.11億元,同比大增37%。公司解釋稱主要是由於隨着全球發售於報告期內進展至中後期階段,上市開支上升。
但實際上,一脈陽光的行政支出一直居高不下。2021年至2023年,公司的行政開支分別爲3.90億元、1.45億元和1.82億元;而同期的研發開支僅爲1186.9萬元、1148.3萬元和1284.4萬元。
面對盈利壓力,RadNet近年來積極擁抱AI,希望以技術創新降低成本並開拓增量市場。2022年,RadNet先後收購了AI影像公司Aidence Holding B.V.和Quantib B.V.,並與Google Health達成合作。2023年,RadNet的AI部門已創造1250萬美元營收。2024年底,其全資子公司DeepHealth亦宣佈與GE及西門子開展AI項目合作。
一脈陽光也在緊跟這一趨勢。2月19日,公司公告與訊飛醫療科技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醫療垂類認知大模型及醫學影像AI診斷大模型的研發、推廣及市場應用等方面展開合作。
市場對AI+醫療的前景頗具信心。2月28日,招銀國際發佈研報,認爲AI能夠賦能一脈陽光業務,並強調其醫學影像數據庫的戰略價值。基於2025年預測每股收益(EPS)的16倍估值,給出52.3港元/股的目標價,較2024年8月21.41港元/股的目標價已翻倍。
儘管AI爲一脈陽光帶來轉型希望,但短期內公司仍難以擺脫經營壓力。招銀國際預測,2024年公司營收將下降4.2%至8.9億元,淨利潤甚至將“由盈轉虧”,預計虧損1500萬元,真正的業務改善或要等到2025年。
在這場AI浪潮中,一脈陽光究竟能乘風破浪,還是淪爲概念炒作,仍有待市場驗證。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