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人口增量多年來屢破10萬,南昌靠什麼維持高“人氣”

南昌發佈
03-05

轉自:南昌發佈

最近,主要城市2024年常住人口數據陸續揭曉。在已經公佈數據的城市中,江西南昌新增常住人口達10.22萬人,位居前列。這是繼2021、2022年連續兩年常住人口增量突破10萬大關後,南昌常住人口再次迎來大突破。

在全國總人口連續三年負增長、城市人口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南昌到底靠什麼維持高“人氣”?

前不久,南昌的一個標誌性動作,或至少揭示了一部分原因。

2月15日,南昌召開“新春第一會”——深化實施“8810”行動計劃暨科技創新推進大會,向外界釋放“大抓先進製造、大抓科技創新”的鮮明信號,也再次奏響省會引領、輻射帶動的時代強音。

2月15日,南昌召開“新春第一會”——深化實施“8810”行動計劃暨科技創新推進大會

人才集聚促進產業發展,產業發展反過來又吸引人才匯聚。近年來,南昌緊緊圍繞“一樞紐四中心”發展定位,堅持製造業立市,深入實施“8810”行動計劃,加快構建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徵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一個人才與產業“雙向奔赴”的良性發展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也爲增強省會擔當不斷夯實基礎、積蓄動能。

就在日前,南昌又召開了省會引領戰略實施工作推進會,明確要全面落實省會引領戰略,深入推進“一樞紐四中心”建設,進一步提升綜合實力和發展能級,推動南昌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成效,在攜手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江西篇章中做出省會貢獻。

放眼全國,如今“做大做強”省會已成爲普遍選擇,南昌的“強省會”模式有何特點?其對全省的引領、帶動,又體現在哪?

一、“製造業立市”,挺起工業脊樑

事實上,過去一年,在人口增勢表現堪稱優秀的另一面,南昌也交上了一份引人注目的經濟答卷。

2024年,南昌地區生產總值突破7800億元。且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三項高質量發展核心指標增速均高於全省平均增速、排名全國省會城市前列。

其中,南昌製造業表現尤爲亮眼:第二產業增速達7.2%,爲三次產業中增速最高;全市規上營業收入增速、工業投資增速、規上利潤增速、工業用電等指標均保持較快增長。

具體來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2%,連續9個月實現兩位數增長,保持在全國省會城市“第一方陣”,南昌作爲工業大市還被工信部點名表揚,全市億元及以上工業項目總投資突破2500億元;規上營收實現7170.9億元,位列全國2024先進製造業百強市第47位,較上年前進5位。

可以說,工業的強勢企穩,爲帶動南昌整體經濟增速回升扮演了“挑大樑”角色。這也直接表明,近年來南昌堅持實施的“製造業立市”戰略,正在獲得回報。

前些年,“退二進三”成爲不少城市謀求產業升級的主要方向。但實踐證明,工業化往往是絕大多數城市謀求高質量發展都難以略過的階段。一旦過早開啓“退二”,就可能犧牲長遠發展動能。正是看到這一點,近年來全國不少城市都開始重新迴歸“工業立市”、打造“製造強市”。南昌明確提出要“堅持製造業立市”,可以說也顯示了一種清醒的產業發展“定力”。

江鈴汽車富山工廠生產線。江鈴汽車 供圖

一個重要標誌是,2023年底,《南昌市製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8810”行動計劃(2023-2026年)》發佈。

所謂“8810”計劃,即到2026年,電子信息、航空、汽車及裝備、新能源、新材料、醫藥健康、綠色食品、輕工紡織8條製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打造VR、光電及通信、航空裝備、汽車、新型儲能、鋁型材、醫療器械、針紡8個優勢明顯、集中度高、關聯性強、有競爭力的標誌性產業集羣,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0%左右。

2024年,是南昌正式全面實施“8810”行動計劃的元年,起步就實現了“開門紅”:8條重點產業鏈增加值實現兩位數增長,並形成3個千億級產業鏈。其中,電子信息產業鏈營收更是突破2700億元。

客觀說,論製造業的整體產業規模和質量,南昌與一些工業強市相比,依然有明顯差距。但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南昌謀定“製造業立市”方向,既是主動搶抓科技、產業變革新機遇的順勢而爲,也是立足於自身發展實際的務實選擇。

要知道,南昌本身擁有輝煌的製造業歷史。曾經的南昌,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第一架飛機、第一枚海防導彈、第一輛輪式拖拉機……時至今日,南昌在“大國重器”方面的存在感依然不可低估:C919大飛機,1/4機體由南昌製造;去年7月,防爆型土壓盾構機“中鐵1412號”在南昌軌道交通產業園順利下線,實現南昌製造“大國重器”走向國際市場的新跨越……

正是因爲有着這樣的底蘊,繼續堅持製造業立市、挺起工業脊樑,對南昌而言也是一種因地制宜做強發展比較優勢的積極行動。並且,在很多方面,這種比較優勢已經在持續鞏固和擴大。

如電子信息產業方面,南昌就明確要充分發揮世界VR產業大會、世界VR產業暨元宇宙博覽會等品牌優勢,建設“世界級VR中心”;航空產業方面,南昌已連續舉辦6屆飛行大會,平臺效應不斷釋放。2023年,南昌航空產業實現總收入達869.7億元;汽車及裝備產業鏈,2024年實現營收2238.1億元,成爲全國重要的商用車生產基地……

南昌飛行大會往年飛行表演現場。資料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底由國務院批覆的《南昌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也明確賦予南昌“區域先進製造業基地”的功能定位。這是對南昌製造業發展實力和地位的一種肯定,也預示着南昌的製造業仍有可觀的發展空間,在全省乃至更大的區域版圖上都將成爲更耀眼的存在。

二、突出科創引領,提高產業“含新量”

要注意的是,包括南昌在內,今天每座城市所提到的“製造業立市”也罷、“製造業當家”也好,都有一個不言自明的“前綴”,即“先進製造業”。

從字面上來理解,所謂“先進製造業”,是相對於傳統製造業來說的,它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體現出更多的科技和創新含量,告別過去的“傻大笨粗”模式,突出 “高精尖特”特色。

因此,發展好先進製造業,除了要有較好的基礎,更離不開創新能力。這次南昌“新春第一會”的名稱爲“深化實施‘8810’行動計劃暨科技創新推進大會”,可以說正是直接呼應了這一特點。

從現實層面看,南昌近年來在科技創新方面的能力提升是比較明顯的:2024年,南昌研發經費投入總量佔全省23.9%,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首次突破2.0%,瑤湖科學島、未來科學城等重大創新平臺加快建設,年營收億元以上工業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研發機構應建盡建全覆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達到5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854家。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佈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中,南昌還首次進入全球百強科技集羣名單,實現標誌性突破。

落到產業上來,南昌加快科技創新、發展先進製造業,主要分爲兩個層面——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一手抓未來產業發展。

前者,全面推進製造業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積極推動“智改數轉”工作,建立“1+11”數字化轉型推進機制、兩年行動計劃,持續提高製造業“含金量”“含智量”“含綠量”。如2024年推進投資5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510個,列全省第一;新增上雲上平臺企業25815家,超1400家中小企業完成數字化診斷,超270家完成數字化轉型;近20個“5G+智慧工廠”項目全面建成……

後者,去年8月,《南昌市未來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出臺,提出按照“現有產業未來化、未來技術產業化”思路,聚焦未來信息、未來交通、未來能源、未來健康和未來材料五個方向,實施創新引領、平臺支撐、產業升級、企業主體、場景牽引、要素保障六大行動,初步構建了未來產業支撐體系。

如在炙手可熱的低空經濟領域,去年12月出臺的《南昌市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7年)》明確,力爭到2027年,低空製造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低空領域技術創新水平全國領先,打造成爲全國低空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區。

2024年南昌市迎春煙花晚會,2400架無人機表演。江西空中未來科技創新集團有限公司 供圖

不管是推動傳統產業改造,還是佈局未來產業,背後都離不開創新環境的優化、創新要素保障的完善。如在政策激勵方面,南昌聚焦“8810”行動計劃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專門引導並協同推進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加大應用基礎研究投入,並與江西省科技廳共同設立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南昌創新發展聯合基金,以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爲突破產業“卡脖子”困境,南昌還主動深化機制創新,大膽革新採用“自下而上”的項目組織新模式。包括廣納八條製造業產業鏈中的148項在市場競爭中暴露出來的迫切需求,形成《2024年南昌市科技重大攻關項目指南》,涵蓋7個關鍵技術領域25條攻堅指南。

如江西省科技重大專項“2030先鋒工程”有4個專項在南昌佈局,南昌中微半導體設備有限公司擬研發的“GaAS基紅黃光應用的MOCVD設備開發”項目成爲全省首批、首個、唯一的特別重大專項試點項目。

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特別是在當前的新的科技變革浪潮下,一如開年以來爆火的DeepSeek所示,中小企業以其獨特的靈活性和創新效率,正在成爲一些“顛覆性”技術的搖籃。爲了順應這種新變化、不斷提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南昌也敏銳地打造了“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高成長性科技型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次培育體系。

2024年,南昌新增創新型中小企業421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64家、江西省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8家,均位居全省第一。這些規模雖小,但創新勢能顯著的中小企業,有望爲南昌孕育出DeepSeek式創新提供火種和希望。

三、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增強“強省會”擔當

作爲省會城市,積極做好“製造業立市”這篇大文章,不只關乎一座城市的發展興旺,更關乎對全省的引領、帶動。南昌以先進製造業爲抓手謀求產業升級迭代、加快挺起工業脊樑,也就是爲強化“強省會”擔當築牢基座。

近年來,“強省會”戰略成爲多數省份的重要選擇。這是因爲,一個高質量發展、高能級的省會城市,是穩住全省基本盤的“壓艙石”,也是全省參與區域競爭和發展要素配置的重要載體與平臺。正所謂“省會強則全省強,省會興則全省興”。

對於江西來說,南昌“強省會”作用的發揮,更有着特別的現實意義。從首位度看,目前南昌GDP佔全省的比重不足23%,在全國所有省會城市中仍處於中等偏下的水平。這意味着,省會對全省發展的牽引能力還有待增強。

從區位條件看,江西是全國唯一同時毗鄰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海峽西岸城市羣三個最活躍經濟區的省份。這種情況下,沒有一個擁有足夠的資源、人口、產業承載力的“強省會”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勢必容易加劇全省的“被虹吸”局面。目前江西仍是全國人口淨流出大省,就直接體現了這一點。

可見,打造“強省會”,南昌重任在肩,也責無旁貸。其中,以深入實施“8810”行動計劃爲方向,以創新爲引領,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正是做強“強省會”的必由之路。這是因爲,製造業強則經濟強、產業興則城市興。產業承載力提高了,就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形成人口聚集效應;而人口聚集能力增強,又能爲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人力資源支持和更大的市場空間,從而助力全省經濟發展形成人口、產業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同時,省會城市在發展先進製造業上,本身就相對更加具備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綜合優勢。據此用好比較優勢做強優勢產業,特別是延長產業鏈、供應鏈,勇攀價值鏈高峯,也就是提升對全省輻射帶動作用的關鍵一招。

目前,先進製造業方面,南昌與省內其他城市的跨區域協同發展已湧現出了典型代表——去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公佈的2024年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名單中,鷹饒撫昌銅基新材料集羣和長三角(含江西)大飛機集羣入選。其中,鷹饒撫昌銅基新材料集羣,正是整合鷹潭、上饒、撫州、南昌四市的銅產業優勢,強強聯合創建的銅基新材料集羣。

完全可以相信,隨着南昌的先進製造業規模和質量繼續邁上新臺階,對全省的產業溢出效應,將體現得更加明顯。

此外,今年的南昌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落實與省內設區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強化與贛江新區融合發展,提高南昌都市圈同城化水平。這些也都是體現省會擔當的具體實踐。

打造“強省會”,對南昌來說,是責任,也是機遇。去年底,江西就出臺了《關於深入實施省會引領戰略、提升南昌綜合實力和發展能級的若干措施》,分別在增強創新驅動力、提升產業發展能級、深化對內對外開放、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強化資源要素保障等五個方面,提出了16條支持政策。

其中,排在前兩位的正是“增強創新驅動力、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南昌“新春第一會”釋放的“大抓先進製造、大抓科技創新”的信號,可以說正好與此形成直接呼應。

四、省會引領——有形的、無形的

當然,以先進製造業爲代表的產業上的突圍,只是南昌打造“強省會”,增強省會引領、輻射帶動作用的一個方面。

省會之強,歸根結底是綜合實力和發展能級之強。一如“一樞紐四中心”的定位,既包括區域科創中心、先進製造業與高品質服務業集聚發展中心,也還有金融中心和有全國影響力的綜合交通樞紐。

南昌東站。南昌東站 供圖

以交通爲例,過去在交通條件上並不佔優的南昌,近年來可謂是開啓了一場史無前例的“交通革命”:城市內部交通,出現了“十橋同架贛江,高鐵‘一城四站’”的盛景;對外交通,憑藉航空運輸、國際班列、鐵海聯運、江海聯運等多式聯運優勢,正在迅速拉近與世界的距離,從過去的交通窪地,加快崛起爲全國性的綜合交通樞紐。

如高鐵方面,到2035年,南昌將實現“124高鐵交通圈”:1小時通達南昌都市圈,2小時通達長江中游城市羣及省內其他設區市,4小時通達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

南昌持續提升交通樞紐能級,實際上也就是爲江西省的對外連接,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開放平臺,併爲人流、商流、信息流、物流等發展要素的聚集,打造一個“強磁場”。

比如,2024年,南昌國際陸港開行外貿班列1707列,到發(重箱)12.36萬標箱,貨值約31.57億美元,越來越多的“江西製造”正是從這裏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爲江西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持續助力。

另外,在營商環境方面,近年來南昌秉持“凡是大灣區、長三角能做到的,江西也要做到,省會南昌率先做到”的理念,深入實施新一輪營商環境對標提升行動,着力打造區域性營商環境標杆城市。這種高標準要求,爲吸引重點項目、企業入贛和更多贛商迴歸,發揮着省會的品牌號召力,也有利於激發全省各地奮勇爭先的“精氣神”。

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成爲消費新地標。江西省商務廳 供圖

還有一些“強省會”的引領作用,可能是“無形”的。近年來,南昌強勢“出圈”,成爲最具代表性的新晉“網紅城市”之一。僅2024年1至11月,南昌就共接待遊客2.18億人次。如此高漲的“人氣”和顯著上升的對外辨識度,強化了南昌的IP效應,也爲江西增添了一個流量入口,並對增強江西之於全國的“存在感”和吸引力,產生着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近年來南昌已在省外110所高校建立了贛才歸巢工作站,僅2023-2024引才年度,就共吸引14.49萬名大學生和技能人才來昌留昌就業創業,近三年累計引進各類人才近43萬人。這其實也就是在做大江西全省的人才“蓄水池”。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值得關注:去年全國江西小炒品類收錄門店數超1.2萬家,較2023年底門店數增長450%、交易額增長690%;其中,2024年國慶期間日均交易額較2024年9月增長90%。“江西小炒”品牌度的迅速躍升,與南昌的“出圈”之間,很難說沒有隱祕的聯繫。

“強省會”的崛起,不可能一蹴而就,由“省會強”到“全省興”的轉化,也註定需要過程。但堅持對的方向,久久爲功,必有所成。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