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收購徐福記:14 年博弈背後的增長邏輯與隱憂

新浪證券
03-06

  2025 年 3 月 3 日,雀巢集團宣佈完成對徐福記剩餘 40% 股權的收購,標誌着這家中國臺灣家族企業徹底融入雀巢全球版圖。這場跨越 14 年的股權拉鋸戰,既是外資巨頭深度本土化的典型案例,也折射出傳統零食品牌在消費變革中的生存法則。

  一、從 “戰略投資” 到 “全資控股”:14 年股權博弈的底層邏輯

  2011 年,雀巢以 17 億美元收購徐福記 60% 股權時,看重的是其覆蓋全國的 1.6 萬個零售網點和下沉市場滲透力。當時,徐福記年營收 43.1 億元,穩坐中國糖果市場頭把交椅。但隨着消費升級與市場環境劇變,傳統糖果行業遭遇寒冬:2024 年國內糖果市場規模較 2017 年峯值縮水 50 億元,結婚率下降導致喜糖市場規模縮減超 60%。

  然而,徐福記並未坐以待斃。通過產品創新與渠道轉型,其 2024 年營收突破 70 億元,連續四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尼爾森數據顯示,徐福記散裝糖、巧克力市佔率均超 30%,並在果凍、餅乾等品類發力,推出 “生椰凍”“美祿運動餅乾” 等網紅單品。此外,其終端網點從 130 萬家增至 200 萬家,覆蓋鄉鎮市場,並通過直播電商觸達 Z 世代消費者。

  雀巢的全資收購,本質是對徐福記 “本土化基因” 的深度綁定。雀巢大中華區 CEO 張西強直言,此舉旨在將徐福記的渠道網絡與雀巢的全球研發資源結合,加速健康零食矩陣佈局。數據顯示,2024 年雀巢大中華區糖果業務貢獻 16.1% 的銷售額,其中徐福記與脆脆鯊的穩健增長是關鍵驅動力

  二、協同效應背後的挑戰與隱憂

  儘管雙方強調 “優勢互補”,但整合風險不容忽視。歷史上,雀巢對銀鷺的收購曾以 “先買後賣” 告終,而徐福記能否避免類似命運?

  渠道整合難題:徐福記 200 萬家終端網點與雀巢現有渠道存在重疊,如何平衡經銷商利益、避免價格戰成爲關鍵。

  品牌定位衝突:徐福記 “國民經典” 形象與雀巢的國際化定位存在差異。此前,徐福記通過保留獨立運營權,實現 “全球技術+本土洞察” 的協同,但若過度依賴雀巢的健康化戰略,可能導致傳統品類流失。

  行業競爭加劇:國內糖果市場已形成“外資巨頭 +本土新銳” 的格局。瑪氏、費列羅加速佈局,而良品鋪子三隻松鼠等本土品牌通過電商渠道崛起。雀巢雖通過收購鞏固市場份額,但需警惕過度依賴徐福記導致的創新惰性。

  三、徐福記的 “自救” 與家族企業的宿命

  徐氏家族的退出,既是戰略選擇,也暗含無奈。創始人徐乘曾坦言:“公司未來沒有徐家人也可以,只要品牌能夠永續。” 這種態度背後,是家族企業傳承的普遍困境:徐氏四兄弟年事已高,而接班人尚未明確。

  但徐福記的轉型並非一帆風順。2019 年,其因增長乏力被傳出售,後通過引入職業經理人、簽約趙麗穎代言、推出零蔗糖產品等舉措實現逆襲。然而,過度依賴節慶市場的風險依然存在 —— 春節銷售額佔其全年四成至五成,而結婚率下滑直接衝擊喜糖業務。

  四、行業啓示:外資巨頭的 “中國式突圍”

  雀巢全資收購徐福記,是跨國企業與中國市場深度博弈的縮影。在人口紅利消退、渠道壁壘瓦解的背景下,外資品牌正從 “輸出全球標準” 轉向 “深度本土化”。這種轉變既需全球化的研發視野,又要喫透中國市場的 “毛細血管”。

  然而,外資品牌的 “中國化” 並非萬能藥。聯合利華因本土化不足出售本土品牌,星巴克因定價策略遭遇業績下滑,均爲前車之鑑。雀巢若想避免重蹈覆轍,需在資源整合與獨立運營間找到平衡點,既要藉助徐福記的下沉渠道,又要避免過度干預其創新節奏。

  結語:甜蜜背後的苦澀

  雀巢與徐福記的 “聯姻”,是中國消費市場成熟化的必然結果。在這場沒有終局的遊戲中,企業的競爭已從 “鋪貨能力” 升級爲 “系統戰”。徐福記的未來,或將成爲外資品牌如何在華 “活下去” 的重要樣本 —— 而這一過程,註定充滿甜蜜與苦澀的雙重滋味。

  (注:本文系AI工具輔助生成,不構成投資建議。)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AI觀察員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