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穩住股市樓市”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成爲重要議題。在此背景下,保險資金作爲中長期資金的代表,通過兩批試點累計入市規模達1620億元,成爲資本市場“穩定器”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監管層聯合多部委持續打通政策堵點,推動產品創新與考覈機制優化,爲市場注入長期活力。
一、保險資金試點加速擴容,頭部機構佈局深化
試點規模突破1600億,參與機構增至8家
自2023年10月首批試點落地以來,金融監管總局已批覆三批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首批由中國人壽與新華保險聯合出資500億元設立鴻鵠基金;2025年初第二批試點規模520億元,覆蓋太保壽險、泰康人壽及陽光人壽;3月新增第三批600億元試點,人保壽險、平安人壽等5家頭部險企加入。至此,試點累計規模達1620億元,參與機構擴展至8家頭部險企。
權益投資佔比提升,負債匹配優化
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保險資金運用總額達33.26萬億元,其中股票投資規模爲2.27萬億元,佔比7.57%,同比提升28.29%。試點通過設立私募基金的方式,將權益投資以長期股權投資形式計入報表,有效緩解新會計準則下公允價值波動對險企利潤的影響。例如,鴻鵠基金採用權益法覈算,將基金收益按比例計入投資收益,降低短期業績波動干擾。
頭部險企先行示範,投資邏輯向長期傾斜
試點機構積極探索長期投資路徑。鴻鵠基金自2024年啓動投資以來,重點佈局關係國計民生的龍頭企業,如伊利股份、陝西煤業等,並通過延長考覈週期(從1年調整至3年)、優化考覈指標(聚焦總投資收益率)等方式,引導資金向優質上市公司集中。這一模式不僅助力險企優化資產負債匹配,也爲資本市場降低波動、提升可預測性提供實踐樣本。
二、政策協同效應顯現,資本市場改革縱深推進
頂層設計強化“長錢長投”戰略定位
2024年9月以來,中央金融辦與證監會聯合發佈《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明確培育保險資金等耐心資本。2025年1月,六部委進一步推出《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要求提升保險資金A股投資比例與穩定性,並提出公募基金、保險資金等實施三年以上長週期考覈等具體措施。證監會主席吳清指出,中長期資金持股市值從14.6萬億元增至17.8萬億元,增幅達22%。
產品創新與生態優化雙輪驅動
政策端加速推動工具創新。股票ETF註冊效率提升至5個工作日,權益類基金規模半年增長22%至7.7萬億元,指數化投資工具對流動性的支撐作用顯著。同時,分紅回購制度優化與中長期資金入市形成協同效應,構建“投資-回報”良性循環。例如,科創債發行規模從2021年的166.6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1.22萬億元,爲科技企業提供接力式融資支持。
跨部門協作疏通入市堵點
證監會聯合央行、金融監管總局等機構,通過放寬投資限制、優化風險分擔機制等措施,破解中長期資金入市難題。例如,金融監管總局支持保險資金參與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股權投資試點,通過“險資出資+AIC專業化管理”模式拓寬資金來源。此外,國有商業保險公司新增保費30%用於投資A股等政策,預計每年爲市場引入千億級增量資金。
(完)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