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趣解商業
還未擺脫虧損的“連鎖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股價也跌到1港元/股以下了。
3月7日,呷哺呷哺發佈了盈利預警,預計2024年年度收入約爲48億元,同比減少約20%。預計年度錄得淨虧損介乎3.9億元至4.1億元之間,相較2023年,虧損擴大。
圖片來源:呷哺呷哺公告
對於虧損原因,呷哺呷哺表示主要受兩方面影響:一,餐飲市場競爭激烈,消費者消費持續疲軟且降級,使得下屬品牌營收同比下降,中高端品牌湊湊尚處虧損;二,因部分餐廳關閉及持續虧損等因素導致的閉店及減值損失等合計約人民幣2.6億元。
二級市場上,今年初,呷哺呷哺的股價跌破1港元/股。截至3月11日收盤,報0.97港元/股,總市值爲10.54億元。其股價較最高點27.15港元/股下跌超90%;市值相較最高市值也縮水了超96%。
1.連虧四年
值得一提的是,加上2024年,呷哺呷哺已經連續虧損四年。財報顯示,2021年到2023年,其股東應占溢利分別爲-2.93億元、-3.53億元、-1.99億元。與此同時,呷哺呷哺的總營收也並不穩定。期內,呷哺呷哺的總營收分別爲61.47億元、47.25億元、59.18億元。
圖片來源:百度截圖
具體到品牌,2024年上半年,呷哺呷哺旗下兩大品牌——呷哺呷哺和湊湊表現不佳。呷哺呷哺的業務收入由2023年同期的13.77億元減少4.6%至13.13億元;湊湊業務收入由2023年同期的14.02億元減少28.3%至10.05億元。僅有呷哺呷哺的調料產品業務迎來了增長,由2023年同期的0.448億元增加0.4%至0.48億元。
業績下滑的同時,呷哺呷哺的門店數量也在減少。2023年上半年,品牌呷哺呷哺和湊湊分別在大陸有821家、229家門店。但半年多時間過去,這兩大品牌的門店數量反而不如2024年上半年。窄門餐眼顯示,截至2025年3月10日,呷哺呷哺的在營門店數爲779家,湊湊爲185家。也就是說,八個月的時間,呷哺呷哺、湊湊至少分別關閉了42家、44家門店。
2.高端化難“救”呷哺呷哺?
對於呷哺呷哺如今的表現,有觀點認爲,這背後,一方面是因爲市場競爭激烈和消費結構轉變,另一方面則是受集團高端化戰略的影響。
2016年開始,呷哺呷哺着手向高端轉型。不僅提高了呷哺呷哺的人均消費,還推出了高端火鍋品牌——湊湊和高端烤肉品牌——趁燒。
財報顯示,2019年,呷哺呷哺一線城市的顧客人均消費爲57.6元,2022年增長到了67.9元。儘管近幾年呷哺呷哺的人均消費有所降低,但似乎還未給業績帶來較爲明顯的積極影響。
圖片來源:財報
湊湊和趁燒的人均消費則更高。窄門餐眼顯示,湊湊的人均消費爲126.37元。據媒體報道,趁燒一開始的人均消費在250元,後降至130元左右。但降價也未能助趁燒打開市場,目前,該品牌已無在營門店。
受市場競爭激烈和消費結構轉變的影響,如今,一些高端火鍋品牌也正面臨挑戰。近年來,巴奴毛肚火鍋幾次因漲價和貴引發網友吐槽。爲了應對市場競爭,海底撈也在加速尋找第二增長曲線,除了推出涉及烤魚、燒烤、麻辣燙、炸雞等領域的子品牌,還推出了平價火鍋品牌——嗨撈火鍋。
呷哺呷哺在高端市場遇阻,其平價的優勢也正在丟失。去年,話題“呷哺呷哺被吐槽貴了也不好喫了”、“呷哺呷哺越賣越貴卻越來越虧”等話題在網上引發熱議。有網友表示,“以前兩個人花一百來塊就能喫飽,今天兩個人點了這一桌就花了300塊”,“呷哺呷哺現在不如以前了,現在東西少而貴”。
讓一些消費者更加不滿的是,呷哺呷哺價格越來越貴,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卻無法保證。黑貓投訴平臺上,有上百條關於呷哺呷哺的投訴,投訴原因包括鍋底有塑料、菜品不新鮮等食品安全問題,以及暢喫卡變代金券、未按約定提供優惠等服務問題。
因此,有觀點認爲,呷哺呷哺想要扭轉局勢,當務之急是迴歸平價路線並提升服務品質。否則向上打不過海底撈,向下拼不過平價小火鍋,之後,呷哺呷哺或許難以扭虧爲盈。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