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茂去年扭虧為盈 陶天海接任主席職位

中國經營報
03-12

  3月11日,中國金茂控股集團有限公司(00817.HK,以下簡稱“中國金茂”)發佈正面盈利預告,預計本年度盈利將達到人民幣10億元,相較於上一年度的虧損人民幣69億元,實現了顯著的扭虧爲盈。

  同一日,公司公告稱,張增根因達至退休年齡而辭任公司主席、執行董事,執行董事陶天海獲董事會委任將出任公司主席。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中國金茂去年合同銷售額982.5億元,跌出“千億陣營”,自去年四季度市場回暖以來,公司一改此前土拓收縮態勢,加速在覈心一、二線城市拿地,“補倉”意圖明顯。

  業績扭虧爲盈

  中國金茂在公告中表示,去年經營業績增長主要由於集團持續強化精益管理,全力推進控費提效,管理費用、銷售及營銷開支、融資成本等於本年度下降。同時,集團和集團部分聯營及合營企業項目計提發展中物業、持作出售物業等資產減值撥備下降。

  業績扭虧爲盈的同時,當天公司還發布公告稱,張增根因達至退休年齡而辭任公司主席、執行董事、戰略及投資委員會主席及ESG委員會主席,自2025年3月11日起生效,亦將不再於本公司附屬公司任職。

  中國金茂表示,張增根於2023年5月加入公司,正值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時期。近兩年來,其帶領公司直面困難,全面深化改革,優化管控體系,推動組織能力迭代升級,提升全鏈競爭力,確保公司整體經營穩健,經營業績穩中向好。

  據瞭解,2023年10月時,中國金茂曾對組織架構進行過調整,撤銷了此前的創新戰略部,新成立成本合約部和資產管理部。同時還成立了新華東區域,全面提升中國金茂在華東區域的競爭力。

  中國金茂在上述公告中表示,張增根任職期間主導制定了“深耕聚焦、提質增效”的經營策略,投資質量持續提高,運營效率大幅提升,煥新升級“金玉滿堂”四大產品系,第二曲線業務加速發展,公司資產結構和質量有效改善,爲跨越行業週期、實現轉型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同時,公司董事會宣佈,執行董事陶天海獲董事會委任,出任公司主席、戰略及投資委員會主席及ESG委員會主席,自2025年3月11日起生效。

  公開信息顯示,陶天海1975年10月生人,擁有逾25年的酒店及地產開發管理經驗,在企業管理、戰略管理、運營管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自2000年7月加入中國金茂,在附屬公司中國金茂(集團)有限公司陸續擔任企業規劃部經理、戰略規劃部總經理等多個管理職位。

  其自2009年10月起先後擔任中國金茂戰略運營部總經理、成本合約部總經理及總裁助理。於2017年1月起出任公司副總裁,2017年10月起出任公司高級副總裁,並自2023年4月起出任公司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至今。

  同時,陶天海現亦擔任上海晨拓投資諮詢有限公司及金茂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等多家本公司附屬公司的董事或董事長職務。

  開年加速“補倉”

  據瞭解,近幾年房地產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各梯隊房企銷售規模均受到衝擊,中國金茂亦不例外。2021~2023年,其合同銷售額分別爲2356億元、1550億元、1412億元。

  根據中指研究院發佈的《2024年中國房地產銷售額百億企業排行榜》,2024年中國金茂銷售額、銷售面積分別爲982.5億元、581.8萬平方米,排名第12,跌出“千億陣營”。

  不過,自去年四季度以來,一線及強二線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價已呈現築底回升態勢,市場情緒逐步回暖。中國金茂一改此前土拓收縮態勢,加速在覈心一、二線城市拿地,“補倉”意圖明顯。

  比如在其深耕的北京市場,今年2月11日,朝陽區三間房組團地塊出讓,吸引中海、招商以及保利+金茂聯合體三家企業報名。競拍當天後半程主要是中海與保利+金茂的競爭,最終,保利+金茂以87.295億元競得,溢價率10.5%,成交樓面價約5.2萬元/平方米。此前,其還於去年10月23日,以底價40.13億元競得豐臺區東鐵營地塊。

  市場機構克而瑞統計顯示,今年1~2月,全口徑拿地金額超過100億企業共計8家,除濱江集團外,其餘均爲央國企。其中,華潤置地、中國金茂、保利發展招商蛇口、中海地產5家央企新增土地金額、貨值均超過百億元。

  從同比增速來看,上述5家央企拿地金額均出現大幅增長。其中中國金茂漲幅最爲明顯,前2月拿地金額達到188.5億元,排名第二位。

  克而瑞一位研究員指出,在市場“止跌回穩”過程中,央企投資提前“搶跑”,聚焦核心城市核心地塊,實際上投資靠前也是央企一貫的投資風格,一季度拿地並能在年內能形成可售貨值。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報)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