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港股科技股,恒生科技指數或許是最爲人所熟知的,實時上,還有一隻同樣優質的指數可以選擇——港股科技指數(931574),今年來漲幅29.81%,最大回撤-6.81%,均優於恒生科技指數(統計截至3月13日)。
目前跟蹤港股科技指數的,規模最大的產品是港股科技50ETF(159750),今年來日均成交額超2億元,流動性十分充沛,可日內T+0交易。
1、兼顧更多中小型科技股成長潛力
首先,從成份股數量來看,港股科技指數成份股數量爲50只,恒生科技爲30只。
千億以上市值個股數量均爲19家,兩隻指數在大市值科技股的分佈數量相當,港股科技指數在中小型市值上的數量更多。
港股科技指數在聚焦中國頂尖科技公司核心競爭力的同時,更廣泛兼顧中小型科技企業成長潛力。
截至2025.3.12,幣種爲港元
2、新能源車+生物醫藥含量更高
從行業權重分佈來看,兩隻指數在可選消費零售、軟件服務、硬件設備三大細分行業上的分佈較爲接近,除此之外,港股科技指數在汽車、醫藥生物領域的權重佔比更高。
如比亞迪、吉利汽車等新能源車龍頭,百濟神州、藥明生物、再鼎醫藥、微創醫療等醫藥領域明星企業,都是港股科技指數成份股,且不包含在恒生科技指數中。
來源:wind,截至2025.3.13
AI產業鏈覆蓋度更全
港股市場憑藉其開放性和國際化優勢,吸引了大量優秀的中國科技企業上市。許多頭部企業在AI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從AI基礎層、技術層到應用層均有覆蓋。
其中,如騰訊控股、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大廠自身覆蓋了AI全產業鏈,不僅在基礎技術研發上佔據領先地位,還在AI應用場景的拓展上表現出色。在這一層面,港股科技指數和恒生科技指數多有交集。
而在AI應用層,如智能汽車(比亞迪股份、吉利汽車),AI醫療(百濟神州、藥明生物、晶泰控股),在AI應用中都有着豐富的場景,港股科技指數亦有着更廣泛的覆蓋。
資料來源:iFind,上市公司官網、國聯民生證券研究所等(標紅爲港股科技指數相對於恒生科技指數特有成份股)。
指數歷史表現
港股科技指數自基日2014年12月31日以來,截至2025年3月12日,累計漲幅超106%,相對同期恒生科技指數更優,在近年來、近一年、近三年多區間段來看,階段表現同樣更優。
統計區間:2014年12月31日—2025年3月12日。港股科技指數以2014年12月31日爲基日。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