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累虧超10億,“連鎖火鍋第一股” 呷哺呷哺還能翻身嗎?

智通財經
03-15

短短四年時間,昔日的“連鎖火鍋第一股” 呷哺呷哺已從26.9港元的歷史高位步入“仙股”行列。

智通財經APP注意到,呷哺呷哺股價自2014年上市以來反覆上行,於2021年2月創下26.9港元的歷史高位水平。隨後公司股價掉頭向下,雖然2022年有所回升,但2023年及2024年均持續下跌,其中2024年公司股價更是一度跌至0.68港元的歷史新低水平。2025年以來公司公司股價持續於1港元附近的地位徘徊,已坐實“仙股”之名。

雪上加霜的是,近日公司再發盈警,公司2024年度的虧損情況較2023年同期進一步擴大。

股價業績接連受挫,呷哺呷哺將何去何從?

市場消費疲軟,呷哺呷哺虧損持續

智通財經APP瞭解到,呷哺呷哺於2014 年成功於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被業內稱爲"連鎖餐飲第一股"。公司在創立之初就以集團化管理模式經營,其中小火鍋品牌“呷哺呷哺”、中高端火鍋品牌“湊湊”爲公司營收主貢獻點。截至 2024 年 6月30日,集團於全球運營1072間餐廳。

自上市以來,呷哺呷哺的業績一直頗爲亮眼,2014年至2018年,公司營收持續增長,從22.02億元增長至47.34億元(人民幣,下同),複合年增長率達到約21%,淨利潤更是從1.41億元增至4.63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達到約35%。

但好景不長,自2019年開始,呷哺呷哺淨利潤便開始出現負增長,2021年公司更是首次出現年度虧損。數據顯示,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公司分別實現虧損2.93億元、3.53億元及1.94億元,三年累計虧損達8.4億元。

據公司最新盈警顯示,2024年公司營收將出現下滑,虧損也將進一步擴大。公司預期2024年度收入爲48億元,較上年度減少約20%,而上年度淨虧損爲1.9億元,預期年度淨虧損則進一步擴大至3.9億元至4.1億元,爲上市以來的最大虧損。

對此呷哺呷哺表示,公司虧損擴大的原因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因爲在市場競爭加劇、消費者消費疲軟等的背景下,公司下屬品牌營收同比下降,其中中高端品牌湊湊尚處虧損。二是公司因閉店及減值損失約2.6億元。

高端品牌“湊湊”遇冷

智通財經APP注意到,呷哺呷哺爲了探索新的業務增量於2016年推出高端品牌“湊湊”, 首創火鍋+茶飲新模式,與呷哺呷哺形成差異互補,據瞭解湊湊的人均消費價格是呷哺呷哺2倍。彼時較高的客單價非但沒有阻礙湊湊的擴張,反而帶動其實現了理想的翻檯率,使其成爲了呷哺呷哺的營收主力,爲呷哺呷哺之後的高端化計劃鋪路。

而近年來,湊湊的翻檯率、同店銷售增長率持續遇“冷”。

據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3年,湊湊的翻檯率分別爲2.9、2.5、2.5、1.9、2.0,不及同業3以上的翻檯率,而在同店銷售方面,湊湊已是連續4年負增長,2020年至2023年同店銷售增長率分別爲-9.5%、-0.9%、-22%、-9.7%。

有分析指出湊湊持續低迷的翻檯率或與其居高不下的客單價有關。2022年,餐飲逐步復甦,湊湊翻檯率跌破2,客單價達到近幾年峯值150.9元。2023年,湊湊翻檯率回升至2.0,客單價降至142.3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9月,公司推出“趁燒”品牌,通過進軍燒肉——這一餐飲賽道相對藍海的領域,試圖爲公司打造繼呷哺呷哺、湊湊品牌之後公司盈利的第三引擎。公司把“趁燒”的客單價定在了250元這條線上,遠高於人均60元的呷哺呷哺和150元的湊湊。可惜,在消費疲軟的當下,曾經大舉擴張的“趁燒”已從公司的財報中消失,成爲了“查無此人”但存在。

爲了留住客戶,呷哺呷哺還宣佈推行付費會員制。2023年5月,公司正式上線208元超級會員暢喫卡,這意味着將實現“正常經營+付費會員”的雙重營收模式。公司曾預測,付費會員有望給公司帶來至少6億元的會費收入,這部分的收入將成爲公司的新業績增長點。

但從實際表現來看,會員制度的表現非但不如預期般的理想,更是深陷輿論困境。據相關報道指出,有消費者投訴稱,辦理“暢喫卡”時承諾的優惠活動,如“每週二五折”“週三會員日半價”等,在未經提前告知的情況下被單方面取消,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此外,部分消費者在要求退卡時遭遇阻礙,退款金額被強制扣除已使用的優惠券或贈品原價,呷哺呷哺被指存在“霸王條款”。

政策“強心針”持續

多重風險下,呷哺呷哺如何破局重生備受矚目。對此,呷哺呷哺表示,面對市場變化,公司從多個方面採取措施,包括優化供應鏈,降低平均採購單價;啓用新型物流中心以降低配送成本;開拓外賣業務;關閉低效餐廳等一系列措施。

與此同時,市場政策也在積極爲餐飲行業持續注入“強心針”。

此前,上海、成都等地也積極發放餐飲消費券以激活餐飲市場活力。而在3月13日召開的商務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新聞發言人表示,今年商務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開展2025年“中華美食薈”活動,以“樂享中華美食,共創美好生活”爲主題,推出120餘項特色餐飲促消費活動,指導各地結合傳統節日、消費旺季、電影黃金檔、大型賽事和文體活動等,打造餐飲消費活動矩陣,培育餐飲消費新熱點。

中信證券研報稱,中央重視內需態度明確,餐飲作爲順週期代表直接受益,修復彈性較大。終端餐飲細分賽道龍頭率先上調價格反映競爭總體走向平穩,價格戰加劇可能性較低。東興證券則表示,餐飲消費有望提振。看好未來政策在消費環境、交易環境、政策環境方面的改革推動,看好食品飲料行業業績的整體提升。特別是餐飲消費,隨着方案落實,旅遊、商圈購物、線下體驗等消費得到提振,對餐飲消費將會有明顯的拉動。同時預期各地方的消費補貼也會加大餐飲的補貼力度,對餐飲行業將有積極的幫助。

綜合看來,呷哺呷哺業績承壓,昔日的主力品牌“湊湊”已成爲拖累公司業績的存在。隨着政策推動行業向好發展,呷哺呷哺外界成長環境向好。但公司能否把握機遇,成功翻身?這還需要投資者們的進一步關注。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