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開盒”事件,居然成了這幾天資本市場的大事,而且引發一批科技巨頭股價大跌。
“開盒”事件最早引起廣泛關注的是3月17日。當天,百度副總裁謝廣軍在微信朋友圈發佈道歉聲明,承認其女兒因情緒失控,將他人隱私信息發佈在社交平臺上,導致事件迅速發酵。
事後,百度於3月19日發佈聲明,稱“開盒”信息來自海外的社工庫(全稱社會工程學數據庫,是黑客通過攻擊網站、欺詐用戶等手段獲取大量個人隱私數據,再整合分析、集中歸檔形成的數據庫),並非百度內部泄露。公司已向公安機關報案,並強調對侵犯用戶隱私的行爲零容忍。
事件曝光後,百度股價從3月18日(美東時間)最高的105.19美元,跌至3月20日(美東時間)收盤的94.27美元,兩天跌去10%。三天來,騰訊、阿里股價分別跌去5.9%、8.1%,納斯達克金龍指數下跌5%,恒生科技指數下跌5.3%。
3月19日,騰訊控股發佈2024年全年財報,公司總營收6603億元,同比增長8%;淨利潤 1941 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8%;Non-IFRS淨利潤(即剔除非現金項目和與核心業務無關的損益)2227億元,增長41%。2024年資本開支767億元(歷史新高),且計劃2025年增至約1000億元。應該說,這是一份不錯的財報,年報還顯示騰訊的AI戰略進入重投入期:2024年AI研發投入達706.9億元,七年累計投入達3403億元。
可就是這樣一份財報,在3月19日騰訊股價最高衝至545港元后一路下跌,3月20日跌幅更達3.8%,爲今年以來最大跌幅。
當然,我們不能光拿騰訊說事,況且中國科技股股價下跌有多重因素,包括宏觀環境、市場情緒、企業基本面等等;特別是今年以來,恒生科技指數和納斯達克金龍指數漲幅都已超過或接近20%,漲漲跌跌本也無可非議。但就這麼幾天,一批科技巨頭集中下跌,是不是存在某種蝴蝶效應,牽一髮而動全身呢?
雖然百度澄清了數據泄露與公司無關,但“開盒”事件還是引發了公衆對隱私安全的極大關注和擔憂。
據媒體記者實地調查,此次未成年人“開盒”事件背後,暗藏着一條巨大的隱私販賣黑產業鏈。只需要一個名字,就能查出被“開盒”人的手機號、身份證號、開房記錄、通話記錄、家庭地址、工作單位、銀行賬戶、名下財產等多重信息,還明碼標價販賣隱私。
另據媒體調研發現:在低齡遊戲圈和飯圈裏,“開盒”不是件新鮮事。找那些黑數據庫“開盒”的,大概率只是一個沒成年的孩子;“求開盒某人”或者“求開盒教學”的孩子,更是不計其數。
數據隱私問題一直是科技行業的敏感話題。此次事件再次提醒市場,科技公司在用戶數據管理上的漏洞可能帶來巨大的法律和聲譽風險。
如今,百度已向公安機關報案,我們尚不知道有關部門會採取什麼措施,但公衆和監管部門對網絡暴力、隱私泄露等問題的關注度上升,則是確定無疑的。2021年以來,中國相繼出臺了個人信息保護法和數據安全法等法律法規,並明確規定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如個人信息保護法第253條規定,“重要數據的處理者應當明確數據安全負責人和管理機構,落實數據安全保護責任”。數據安全法還專門設立了“數據安全保護義務”這一章。
加強對個人隱私信息的保護有法可依。根據相關法規,是否可能導致更嚴格的行業監管措施出臺?並由此提高科技企業數據安全的合規成本?包括更高的技術投入,更嚴格的數據流通限制,特別是數據跨境流動限制。
進入蛇年以來,包括A股和港股的上漲行情,主要是由DeepSeek引發的,以AI爲主線的科技股行情。由AI爆發推動中國科技股價值重估還方興未艾,但“開盒”事件可能已經引發對AI技術道德風險的廣泛討論,尤其是在AI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
(文章來源:金融投資報)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