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融外參
今年全球汽車行業的變革浪潮,比預想中來得更加猛烈。前腳特斯拉憑藉4680電池和FSD(完全自動駕駛)的迭代,繼續鞏固其電動化與智能化雙料冠軍的地位;後腳中國造車新勢力如蔚來、小鵬,憑藉城市NOA(導航輔助駕駛)和超快充技術,不斷蠶食傳統豪華車的市場份額。
在此背景下,一則重磅消息震動行業:華爲與寶馬正式官宣合作,雙方將在智能駕駛、車聯網和電動化平臺等領域展開深度協同。這一動作不僅標誌着傳統豪華車巨頭與科技巨頭的首次大規模聯姻,更讓外界不禁發問:面對智能電動車的“諾基亞時刻”,以BBA(奔馳、寶馬、奧迪)爲代表的傳統豪華品牌,是否終於放下了傲慢,邁出了轉型的關鍵一步?
BBA的“轉型焦慮”:從燃油王座到電動困局
2023年,BBA在全球豪華車市場的份額仍佔據絕對優勢(合計超60%),但其電動化轉型的遲緩已逐漸顯露頹勢。數據顯示,寶馬全年電動車銷量佔比僅爲15%,奔馳和奧迪則分別爲12%和10%。相比之下,特斯拉Model Y單車型年銷量突破120萬輛,在中國市場更是以27.6%的份額碾壓BBA同級產品。
更嚴峻的挑戰來自利潤結構。儘管BBA燃油車毛利率仍維持在20%-25%,但其電動車型普遍陷入“賣一輛虧一輛”的窘境。以寶馬iX3爲例,其單車成本比燃油版X3高出40%,但終端售價僅高出15%。德意志銀行報告指出,BBA電動化轉型的滯後直接導致其資本市場估值縮水——2023年,奔馳、寶馬、奧迪的市盈率分別爲8.5倍、7.2倍和6.8倍,遠低於特斯拉的65倍和比亞迪的32倍。
在此背景下,寶馬選擇與華爲聯手,無疑是一場“自救式”的豪賭。華爲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HI模式)已在問界、阿維塔等品牌上驗證了技術能力,其ADS 2.0高階智駕系統城市道路接管率僅爲0.12次/千公里,遠超寶馬自研系統的1.5次/千公里。對於寶馬而言,合作的核心訴求顯而易見:以華爲的技術補齊智能化短板,同時藉助中國供應鏈降低成本。
華爲野心
,
從賦能者到規則制定者
華爲與寶馬的合作,遠非簡單的技術供應商與主機廠的關係。從合作細節看,華爲將向寶馬開放三大核心能力:**鴻蒙車機操作系統**、**MDC智能駕駛計算平臺**,以及**DriveONE電驅系統**。這意味着,寶馬下一代電動車型的“大腦”(智能座艙與智駕)和“心臟”(三電系統)將全面融入華爲生態。
這一合作模式與華爲此前推出的HI(Huawei Inside)模式有本質區別。HI模式下,華爲主要提供標準化模塊,主機廠仍需主導軟硬件集成;而此次合作中,華爲首次允許車企深度定製其底層架構。例如,鴻蒙車機系統將針對寶馬的交互邏輯進行適配,MDC平臺則支持寶馬自研算法的無縫接入。這種“開放中保持控制”的策略,折射出華爲的更大野心——通過頭部車企的背書,將其技術標準推向全球市場。
市場對此反應熱烈。合作官宣當日,寶馬美股股價上漲4.3%,華爲車BU估值則被摩根士丹利上調至350億美元。瑞銀分析師指出:“此次合作可能重塑智能汽車的技術標準。若寶馬車型搭載華爲方案獲得市場認可,其他歐洲車企將被迫跟進,華爲有望成爲智能汽車時代的‘安卓’。”
BBA的“多米諾效應”:奔馳、奧迪跟不跟?
寶馬的“叛變”,或將引發BBA內部的連鎖反應。長期以來,BBA在覈心技術路線上保持高度默契:奔馳押注自研MB.OS操作系統,奧迪依託大衆集團CARIAD軟件部門,寶馬則堅持與高通、英特爾等傳統Tier 1合作。然而,這種“各自爲戰”的策略在智能化競爭中逐漸失效。CARIAD因軟件延遲導致奧迪Q6 e-tron上市推遲一年,奔馳MB.OS的首款車型EQE SUV則因車機卡頓遭遇大量用戶投訴。
寶馬與華爲的合作,爲BBA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通過引入外部科技巨頭,快速補齊智能化能力。據內部人士透露,奧迪已啓動與華爲的接觸,計劃在下一代A6 e-tron上測試華爲ADS系統;奔馳則陷入戰略搖擺,其董事會就是否開放MB.OS架構展開激烈辯論。
這一轉變的背後,是BBA對中國市場依賴度的飆升。2023年,寶馬在華銷量佔比達36%,奧迪爲41%,奔馳爲31%。若無法在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本土化需求上取得突破,BBA可能重演智能手機時代三星、LG敗走中國的劇情。華爲的入局,恰恰爲BBA提供了“在中國,爲中國”的最優解。
技術路線的“生死競速”:全棧自研VS開放生態
華爲與寶馬的合作,將智能汽車的技術路線之爭推向高潮。目前,行業主要分爲兩大陣營:*棧自研派(如特斯拉、比亞迪)和生態開放派(如華爲、高通)。前者通過垂直整合掌控核心技術,後者則以平臺化方案降低車企研發門檻。
從效率看,開放生態模式更具吸引力。華爲MDC平臺可提供高達400TOPS的算力,而寶馬自研的ADAS芯片算力僅爲100TOPS,開發週期卻長達3年。波士頓諮詢測算,採用華爲方案可使寶馬智能駕駛系統的研發成本降低60%,上市時間縮短18個月。
但風險同樣顯著。一旦車企過度依賴華爲,可能喪失技術主導權。例如,鴻蒙車機系統雖支持定製,但其底層數據接口和OTA升級仍由華爲控制。某德系車企高管坦言:“我們必須在‘快速上車’和‘自主可控’之間找到平衡,否則未來可能淪爲華爲的代工廠。”
相比之下,特斯拉的全棧自研模式雖門檻極高,卻爲其構築了牢固的護城河。FSD累計行駛里程突破10億英里,海量數據反哺算法迭代,形成“越用越強”的閉環。面對兩種路線的夾擊,BBA的抉擇將決定其未來十年的生死。
合作背後的“暗礁”:合規博弈與供應鏈重塑
華爲與寶馬的“蜜月期”能否持久,仍面臨多重挑戰。首當其衝的是地緣政治風險。美國商務部已宣佈對華爲車BU展開審查,若其認定華爲技術涉及“國家安全”,寶馬全球車型的出口可能受限。此外,歐洲數據隱私法案(GDPR)要求車輛數據必須本地化存儲,而華爲在歐盟尚未建立數據中心,這可能導致合作車型在歐洲市場的交付延遲。
供應鏈整合亦是難題。華爲DriveONE電驅系統依賴碳化硅功率模塊,其主要供應商爲國內廠商三安光電,而寶馬傳統供應鏈以博世、大陸等歐洲Tier 1爲主。切換供應鏈不僅需要重新驗證可靠性,還可能引發工會對就業崗位流失的抗議。寶馬萊比錫工廠的工人代表已公開質疑:“與中國供應商合作,是否意味着德國製造精神的終結?”
終局猜想:智能汽車進入“生態殖民”時代
華爲與寶馬的聯手,標誌着智能汽車競爭從單一技術比拼,升級爲生態體系的全面對抗。未來的行業格局可能呈現三大趨勢:
1.技術標準全球化:華爲若成功將鴻蒙車機、MDC平臺嵌入寶馬全球車型,其技術標準有望成爲歐洲市場的“事實規範”,倒逼其他車企適配。
2.利潤池轉移:智能汽車的價值鏈正從硬件製造向軟件服務傾斜。到2030年,軟件訂閱收入或佔車企利潤的40%,華爲憑藉平臺分成模式可能成爲最大贏家。
3.陣營分化加速:車企被迫在“華爲生態圈”“特斯拉聯盟”和“傳統供應鏈派”之間選邊站隊,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對於BBA而言,與華爲合作只是轉型的第一步。若無法在開放生態中保持核心競爭力,昔日燃油時代的王者,或將在智能電動浪潮中黯然退場。
結語:合作不是終點,而是新遊戲的開始
華爲與寶馬的官宣,揭開了傳統豪華車巨頭轉型的序幕。這場合作既是對BBA“閉門造車”時代的告別,也是對智能汽車“生態殖民”規則的擁抱。於寶馬,這是破除路徑依賴的勇氣;於華爲,這是技術出海的跳板;於行業,這預示着一個更開放、更融合的新紀元。當智能汽車的終局尚未明朗,唯一確定的是:唯有那些既能守住護城河,又能擁抱變化的玩家,才能成爲下一個時代的定義者。
今年全球汽車行業的變革浪潮,比預想中來得更加猛烈。前腳特斯拉憑藉4680電池和FSD(完全自動駕駛)的迭代,繼續鞏固其電動化與智能化雙料冠軍的地位;後腳中國造車新勢力如蔚來、小鵬,憑藉城市NOA(導航輔助駕駛)和超快充技術,不斷蠶食傳統豪華車的市場份額。
在此背景下,一則重磅消息震動行業:華爲與寶馬正式官宣合作,雙方將在智能駕駛、車聯網和電動化平臺等領域展開深度協同。這一動作不僅標誌着傳統豪華車巨頭與科技巨頭的首次大規模聯姻,更讓外界不禁發問:面對智能電動車的“諾基亞時刻”,以BBA(奔馳、寶馬、奧迪)爲代表的傳統豪華品牌,是否終於放下了傲慢,邁出了轉型的關鍵一步?
BBA的“轉型焦慮”:從燃油王座到電動困局
2023年,BBA在全球豪華車市場的份額仍佔據絕對優勢(合計超60%),但其電動化轉型的遲緩已逐漸顯露頹勢。數據顯示,寶馬全年電動車銷量佔比僅爲15%,奔馳和奧迪則分別爲12%和10%。相比之下,特斯拉Model Y單車型年銷量突破120萬輛,在中國市場更是以27.6%的份額碾壓BBA同級產品。
更嚴峻的挑戰來自利潤結構。儘管BBA燃油車毛利率仍維持在20%-25%,但其電動車型普遍陷入“賣一輛虧一輛”的窘境。以寶馬iX3爲例,其單車成本比燃油版X3高出40%,但終端售價僅高出15%。德意志銀行報告指出,BBA電動化轉型的滯後直接導致其資本市場估值縮水——2023年,奔馳、寶馬、奧迪的市盈率分別爲8.5倍、7.2倍和6.8倍,遠低於特斯拉的65倍和比亞迪的32倍。
在此背景下,寶馬選擇與華爲聯手,無疑是一場“自救式”的豪賭。華爲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HI模式)已在問界、阿維塔等品牌上驗證了技術能力,其ADS 2.0高階智駕系統城市道路接管率僅爲0.12次/千公里,遠超寶馬自研系統的1.5次/千公里。對於寶馬而言,合作的核心訴求顯而易見:以華爲的技術補齊智能化短板,同時藉助中國供應鏈降低成本。
華爲野心,從賦能者到規則制定者
華爲與寶馬的合作,遠非簡單的技術供應商與主機廠的關係。從合作細節看,華爲將向寶馬開放三大核心能力:**鴻蒙車機操作系統**、**MDC智能駕駛計算平臺**,以及**DriveONE電驅系統**。這意味着,寶馬下一代電動車型的“大腦”(智能座艙與智駕)和“心臟”(三電系統)將全面融入華爲生態。
這一合作模式與華爲此前推出的HI(Huawei Inside)模式有本質區別。HI模式下,華爲主要提供標準化模塊,主機廠仍需主導軟硬件集成;而此次合作中,華爲首次允許車企深度定製其底層架構。例如,鴻蒙車機系統將針對寶馬的交互邏輯進行適配,MDC平臺則支持寶馬自研算法的無縫接入。這種“開放中保持控制”的策略,折射出華爲的更大野心——通過頭部車企的背書,將其技術標準推向全球市場。
市場對此反應熱烈。合作官宣當日,寶馬美股股價上漲4.3%,華爲車BU估值則被摩根士丹利上調至350億美元。瑞銀分析師指出:“此次合作可能重塑智能汽車的技術標準。若寶馬車型搭載華爲方案獲得市場認可,其他歐洲車企將被迫跟進,華爲有望成爲智能汽車時代的‘安卓’。”
BBA的“多米諾效應”:奔馳、奧迪跟不跟?
寶馬的“叛變”,或將引發BBA內部的連鎖反應。長期以來,BBA在覈心技術路線上保持高度默契:奔馳押注自研MB.OS操作系統,奧迪依託大衆集團CARIAD軟件部門,寶馬則堅持與高通、英特爾等傳統Tier 1合作。然而,這種“各自爲戰”的策略在智能化競爭中逐漸失效。CARIAD因軟件延遲導致奧迪Q6 e-tron上市推遲一年,奔馳MB.OS的首款車型EQE SUV則因車機卡頓遭遇大量用戶投訴。
寶馬與華爲的合作,爲BBA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通過引入外部科技巨頭,快速補齊智能化能力。據內部人士透露,奧迪已啓動與華爲的接觸,計劃在下一代A6 e-tron上測試華爲ADS系統;奔馳則陷入戰略搖擺,其董事會就是否開放MB.OS架構展開激烈辯論。
這一轉變的背後,是BBA對中國市場依賴度的飆升。2023年,寶馬在華銷量佔比達36%,奧迪爲41%,奔馳爲31%。若無法在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本土化需求上取得突破,BBA可能重演智能手機時代三星、LG敗走中國的劇情。華爲的入局,恰恰爲BBA提供了“在中國,爲中國”的最優解。
技術路線的“生死競速”:全棧自研VS開放生態
華爲與寶馬的合作,將智能汽車的技術路線之爭推向高潮。目前,行業主要分爲兩大陣營:*棧自研派(如特斯拉、比亞迪)和生態開放派(如華爲、高通)。前者通過垂直整合掌控核心技術,後者則以平臺化方案降低車企研發門檻。
從效率看,開放生態模式更具吸引力。華爲MDC平臺可提供高達400TOPS的算力,而寶馬自研的ADAS芯片算力僅爲100TOPS,開發週期卻長達3年。波士頓諮詢測算,採用華爲方案可使寶馬智能駕駛系統的研發成本降低60%,上市時間縮短18個月。
但風險同樣顯著。一旦車企過度依賴華爲,可能喪失技術主導權。例如,鴻蒙車機系統雖支持定製,但其底層數據接口和OTA升級仍由華爲控制。某德系車企高管坦言:“我們必須在‘快速上車’和‘自主可控’之間找到平衡,否則未來可能淪爲華爲的代工廠。”
相比之下,特斯拉的全棧自研模式雖門檻極高,卻爲其構築了牢固的護城河。FSD累計行駛里程突破10億英里,海量數據反哺算法迭代,形成“越用越強”的閉環。面對兩種路線的夾擊,BBA的抉擇將決定其未來十年的生死。
合作背後的“暗礁”:合規博弈與供應鏈重塑
華爲與寶馬的“蜜月期”能否持久,仍面臨多重挑戰。首當其衝的是地緣政治風險。美國商務部已宣佈對華爲車BU展開審查,若其認定華爲技術涉及“國家安全”,寶馬全球車型的出口可能受限。此外,歐洲數據隱私法案(GDPR)要求車輛數據必須本地化存儲,而華爲在歐盟尚未建立數據中心,這可能導致合作車型在歐洲市場的交付延遲。
供應鏈整合亦是難題。華爲DriveONE電驅系統依賴碳化硅功率模塊,其主要供應商爲國內廠商三安光電,而寶馬傳統供應鏈以博世、大陸等歐洲Tier 1爲主。切換供應鏈不僅需要重新驗證可靠性,還可能引發工會對就業崗位流失的抗議。寶馬萊比錫工廠的工人代表已公開質疑:“與中國供應商合作,是否意味着德國製造精神的終結?”
終局猜想:智能汽車進入“生態殖民”時代
華爲與寶馬的聯手,標誌着智能汽車競爭從單一技術比拼,升級爲生態體系的全面對抗。未來的行業格局可能呈現三大趨勢:
1.技術標準全球化:華爲若成功將鴻蒙車機、MDC平臺嵌入寶馬全球車型,其技術標準有望成爲歐洲市場的“事實規範”,倒逼其他車企適配。
2.利潤池轉移:智能汽車的價值鏈正從硬件製造向軟件服務傾斜。到2030年,軟件訂閱收入或佔車企利潤的40%,華爲憑藉平臺分成模式可能成爲最大贏家。
3.陣營分化加速:車企被迫在“華爲生態圈”“特斯拉聯盟”和“傳統供應鏈派”之間選邊站隊,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對於BBA而言,與華爲合作只是轉型的第一步。若無法在開放生態中保持核心競爭力,昔日燃油時代的王者,或將在智能電動浪潮中黯然退場。
結語:合作不是終點,而是新遊戲的開始
華爲與寶馬的官宣,揭開了傳統豪華車巨頭轉型的序幕。這場合作既是對BBA“閉門造車”時代的告別,也是對智能汽車“生態殖民”規則的擁抱。於寶馬,這是破除路徑依賴的勇氣;於華爲,這是技術出海的跳板;於行業,這預示着一個更開放、更融合的新紀元。當智能汽車的終局尚未明朗,唯一確定的是:唯有那些既能守住護城河,又能擁抱變化的玩家,才能成爲下一個時代的定義者。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