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新華財經
新華財經上海3月27日電(葛佳明) 近期,市場對於美國數據中心建設過剩的擔憂令美股算力產業鏈承壓。截至26日美股收盤,納指收跌2.04%,費城半導體指數收跌約3.3%,英偉達收跌超5.7%,領跌“科技七巨頭”,市值一夜蒸發169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291億元)。
美國的投資銀行和金融服務公司TD Cowen基於對英偉達GTC大會等近期行業活動的渠道調研分析稱,雖然數據顯示數據中心需求仍同比呈現增長勢頭,但微軟取消或延期數據中心租約的數量超出最初預期。
報告表示,由於計算機集羣供應過剩,微軟已經退出在美國和歐洲的多個數據中心項目,這些項目的總耗電量合計達到2吉瓦。
無獨有偶,阿里巴巴集團主席蔡崇信在香港舉行的滙豐全球投資峯會上稱,美國廠商的AI數據中心建設出現“泡沫”,全球科技巨頭數千億美元的AI投資規模令人擔憂,許多項目建設時還沒定位明確客戶。
美國數據中心供應過剩?
TD Cowen的分析師表示,微軟在過去六個月內取消或推遲了美國和歐洲總計約2吉瓦的數據中心租約,此舉意味着數據中心供應相對於當前需求預測存在過剩。
2025年以來,美國科技巨頭對人工智能(AI)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仍未見放緩。微軟副董事長兼總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表示,2025財年(截至2025年6月)計劃投資8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856億元),用於建設AI數據中心。
Meta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則宣佈,公司計劃在2025年投資600-650億美元用於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
美國1月正式推出的“星際之門項目”則計劃4年內投資5000億美元,用於在美國建設支持AI發展的基礎設施。
美國投行伯恩斯坦分析師馬克·莫爾德爾此前曾稱,在主要雲計算公司近期財報表現不佳的背景下,微軟退出數據中心建設的消息可能預示着需求下降。
TD Cowen在報告中表示,一方面微軟的收縮意味着供應出現過剩局面,另一方面,微軟和谷歌等科技巨頭正在重新設計其數據中心基礎設施,以支持更高的機架密度和更高效的冷卻解決方案。
在人工智能鉅額支出面前,缺乏回報是資本市場最大的擔憂。微軟財報顯示,Azure雲業務增長低於預期。在大規模資本支出增加之際,大型科技公司數十億美元人工智能開發支出能否帶來回報成了市場關注的焦點。
微軟削減數據中心被不少業內人士解讀爲AI算力“供大於求”的預警,但也有分析認爲此舉十分正常。
分析師表示,OpenAI可能更多地自建或與多家第三方合作,微軟最先開啓“收縮”並非意味着整體行業下行,相反,Meta和谷歌在本階段依舊保持較快擴張,行業整體由AI及雲需求驅動的高資本開支趨勢並未改變。
爲何是微軟率先收縮?
作爲OpenAI的最大的雲服務提供商( CSP ),微軟在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初階段的資本開支(CapEx)增速較快。有分析師表示,因微軟資本開支前期激增幅度大,現在的回調更明顯,而Meta、谷歌在過去一兩年一度出現投入增速放緩,如今則反彈較快。
具體來看,2024年,美國四大科技頭部企業資本支出均達到史上最高點。最新財報顯示,微軟、亞馬遜、谷歌、Meta 2024年資本支出分別是756億美元、777億美元、525億美元、373億美元,同比增長83%、62%、63%、35%。這四家公司2024年資本支出總額2431億美元(約合1.8萬億元),同比增長63%。
從報告與行業消息來看,微軟在大舉投資之後,近幾個季度開始對租賃和新建數據中心進行更精細化的評估和調整,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在前期爲支持AI訓練需求而快速擴張後,微軟發現部分區域產能存在一定“超前”或“閒置”風險,因此在需求進入相對平穩或換擋期時,會對尚未落地或尚未完全簽署生效的外部租賃合同進行重新審視。
二是,微軟現階段更注重中期和長期的部署節奏,保持相對健康的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較爲重要,管理層會審慎評估新的產能擴張計劃,以確保整體資本利用效率。
此外,微軟的戰略調整可能與其和OpenAI的合作關係有關。微軟此前爲滿足OpenAI的算力需求,曾激進擴張數據中心。OpenAI當前可能更多地自建或與多家第三方合作,微軟此次收縮或因其將不再支持增量OpenAI 訓練工作負載有關。
編輯:談瑞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