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居財經 李姍姍
提及自動駕駛,“百度派”與“清華幫”是繞不開的話題,兩個幫派一起撐起了國內自動駕駛的大半邊天。
今年年初,自動駕駛行業再添一重磅玩家圖達通(Seyond),其創始人鮑君威與李義民便畢業於自動駕駛的黃埔軍校——百度,二人將帶領117億港元估值的圖達通衝刺港交所IPO。
不過,圖達通此次採用的是更快、更明確、成功率更高的SPAC上市方式,這也是公司計劃美股上市失利之後採取的“借殼”上市。
作爲近年來大熱的激光雷達賽道企業,圖達通創立後不久便獲得衆多資本大鱷的注資,其中不乏淡馬錫、高榕等知名創投,但對圖達通助力最大的無疑是蔚來,其不僅多次參投圖達通,還在業務層面與圖達通緊密合作,爲圖達通貢獻超90%的收入。
儘管有蔚來的深度綁定成爲圖達通業務增長的關鍵支點,但公司連年虧損、成本與研發投入高企及客戶集中度風險,也讓其上市之路充滿挑戰。
一、70後“百度人”出走,估值大漲115倍借殼謀上市
與不少智駕賽道企業類似,圖達通也有着濃厚的百度底色。
1996年,鮑君威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學,隨後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程學分別拿到了碩士和博士學位。
讀博期間,鮑君威曾與兩位合夥人創辦了專攻半導體光學測量技術的公司Timbre Technologies。2001年2月,該公司被全球第三大半導體設備廠家Tokyo Electron以1.5億美元收購。此後,鮑君威也順勢進入日企Tokyo Electron,一直做到工程技術高級總監。
2014年,鮑君威加入百度美國研發中心,負責開發大規模數據中心硬件加速及高性能網絡;2015年底,又加入百度自動駕駛事業部,負責車載計算系統及傳感器團隊,確認激光雷達的技術發展路線。
百度的工作經歷爲鮑君威日後創業奠定了基礎,他認爲:“激光雷達是實現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它相當於自動駕駛的‘眼睛’並以此爲核心構建感知系統,看得更遠、更清晰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於是,2016年11月,在行業內工作了近20年的鮑君威離開百度,拉上曾同在百度負責傳感器技術的李義民,一起投身於激光雷達領域,共同創辦了圖達通,鮑君威擔任CEO,李義民則擔任CTO。
在鮑君威的佈局下,圖達通選擇發力1550nm光源產品,而同行業的速騰聚創、禾賽科技均落子905nm光源產品。據悉,相較於905nm,1550nm可以滿足更長距離探測需求,且有着更強的抗干擾能力和更強的識別能力,但這也意味着更大的研發難度。
類似圖達通這樣的研發型高新技術企業,通過上市融資解決現金難題似乎成了一條必經之路。2023年,圖達通曾嘗試赴美衝刺納斯達克上市,但最終無果,隨後將目光轉向港交所,而爲了提高成功率,圖達通此次選擇了一條“捷徑”。
2024年末,港股特殊目的收購公司TechStar Acquisition Corporation發佈公告,宣佈將與圖達通合併,並宣告了計劃通過SPAC的上市方式。雙方商定,併購交易中,圖達通的議定估值爲117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110億元,成立六年時間裏,圖達通估值大漲了約115倍。
從公告可以看出,此次合併交易涉及多方參與,包括TechStar、圖達通及其全資附屬公司Merger Sub,並簽訂了發起人禁售協議和PIPE(私募基金)投資協議。目前,PIPE投資者已同意認購,且圖達通已同意向PIPE投資者發行PIPE投資股份,價格爲每股PIPE投資股份10港元。
PIPE投資款項總計5.51億港元,由黃山建投資本、富策集團及華蓋資本共同組成,其中,黃山建投資本認購3.88億港元,富策集團認購1.56億港元,華蓋資本認購780萬港元。
合併完成後,鮑君威直接及間接持有的圖達通股份將由21.16%降至12.66%;李義民持股由2.22%降爲1.69%;PIPE投資者則將共持股4.06%,TechStar發起人將持股1.84%,TechStar現有股東持股爲8.09%。
二、深度綁定蔚來,貢獻超9成收入
創始人兼具學霸基因與硅谷烙印,站在自動駕駛行業風口的圖達通曾收穫不少資本的賞識。
自成立以來,圖達通一共完成了7輪融資,融資金額累計4.59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33億元,投資者包括蔚來資本、淡馬錫、順爲資本、國泰君安創投、高榕創投、華創資本、富達投資、斯道資本、愉悅資本等資本大鱷。
其中,蔚來早早地拋來了橄欖枝。2018年10月,圖通達迎來3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由蔚來資本領投,斯道資本和美國F-Prime Capital跟投。
2021年,圖達通進行的6400萬美元的B輪和66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時,同樣有蔚來資本的身影。IPO前,蔚來資本合計持有圖達通10.9%股權。
衆多資方中,蔚來對圖達通的幫助尤爲巨大,不僅參與了圖達通三輪融資,還在業務層面與圖達通深深綁定。
自2022年起,圖達通開始爲蔚來量產激光雷達產品。目前,蔚來(高端智能電動汽車市場的先驅和領先企業)已選擇在其九款車型上採用圖達通的激光雷達解決方案。
基於此,蔚來成爲圖達通第一大客戶,2022年-2024年前九個月,公司來自蔚來的收入分別達5880萬美元、1.09億美元及1.1億美元,分別佔其總收入的比例爲88.7%、90.6%及92.4%。
對於高度依賴大客戶的風險,圖達通在招股書中坦言,鑑於公司大量收入集中於蔚來,倘若蔚來日後決定終止其與公司的合作或減少合作深度,可能會對公司業務、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而蔚來除了是圖達通的客戶以外,還兼具供應商身份。2022年,蔚來位列圖達通第一大供應商,向公司提供研發服務,採購額爲3623.5萬美元,佔採購總額的17.3%。
據招股書,2022年10月,圖達通開始與蔚來合作研發ASIC芯片。根據有關合作協議,2022年-2023年,公司應付蔚來的款項分別爲3620萬美元、590萬美元。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應付蔚來的4140萬美元仍未支付。
三、產品單價下滑,銷售成本較高
基於蔚來在產業層面的鼎力相助,圖達通的收入蒸蒸日上。2022年-2024年前九個月,公司總收入分別爲6630.2萬美元、1.21億美元、1.19億美元。
不斷提升的營業收入,爲圖達通在激光雷達領域佔據了一席之地。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2023年,公司交付總計超過14.7萬臺車規級激光雷達,2023年ADAS激光雷達解決方案銷售收入全球排名第一。
據招股書,圖達通目前共開發獵鷹、靈雀、捷豹三大系列產品。其中,暢銷的獵鷹系列是爲蔚來Aquila超感系統而設計的,報告期各期該產品貢獻98%左右的收入。
報告期內,圖達獵鷹系列產品銷量呈上升趨勢,由期初的7.4萬臺增至期末的16.47萬臺。但銷售單價卻持續下滑,由期初的879美元/臺降至期末的703美元/臺,降幅達20%。
此外,靈雀產品目前收入規模較小。2024年前9個月,該產品收入爲2249美元,佔比1.9%,銷量爲4128臺,平均售價爲544美元/臺,較2023年的平均售價656美元/臺下跌了17.07%。
產品售價下降的同時,圖達通面臨着成本難題。報告期內,公司銷售成本分別爲1.07億美元、1.64億萬美元及1.37億美元,分別佔同期收入的162.3%、135.0%及115.2%。
這也是造成圖達通虧損的主要原因,2022年-2024年前九個月,公司淨虧損分別爲1.88億美元、2.19億美元、1.3億美元,累計虧損5.37億美元。
報告期期內,圖達通獵鷹系列產品毛損額分別達4204.6萬美元、4296.4萬美元、1813.7萬美元。不過,其毛損率有所收窄,由期初的64.6%降至15.7%。公司預計在2024年第四季度實現正毛利。
除了銷售成本以外,研發開支同樣是“吞金獸”。由於不斷投資新產品和自動駕駛技術,圖達通在研發上的投入較大。報告期內,公司分別產生研發開支7810萬美元、6378.9萬美元、3224.1萬美元,分別佔收入的117.8%、52.7%、27.2%。
四、經營現金流累計淨流出20億
由於淨利潤持續虧損,圖達通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不斷流出。2022年-2024年前九個月,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分別爲-1.08億美元、-1.33億美元、-3401.9萬美元,累計淨流出2.75億美元。
同時,受公司持續擴產而購買物業及設備的影響,投資活動現金流持續淨流出,報告期各期投資活動現金流淨額分別爲-1437.2萬美元、-3144.5萬美元、-1333.4萬美元。
2022年-2023年,在圖達通進行C輪和D輪融資的背景下,公司融資活動現金流分別淨流入1.4億美元、1.59億美元。
而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在沒有投資者注資的狀況下,公司融資活動現金流淨額遭遇變臉,當期錄得-2561.7萬美元。圖達通表示,主要是由於償還借款4940萬美元,以及償還租賃負債250萬美元所致。
截至2025年1月末,圖達通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剩3311.5萬美元,較2022年大幅減少了70.73%。同期,公司短期借款2687.6萬美元,手持現金尚能覆蓋短債。
2022年-2024年前九個月,圖達通負債淨額分別爲3.61億美元、5.74億美元、7.03億美元。
而這主要與圖達通拉進融資時與投資者簽訂的對賭協議有關,協議約定投資者擁有贖回權、優先認購權、共同出售權等特殊權利。遞表時,贖回權及撤資權被暫停,但若圖達通上市申請遭否決、撤回,或未能於首次上市申請日期起計第12個月前完成,則特殊權利恢復執行。
受此影響,截至2024年9月末,圖達通按公允價值計入損益的金融負債達7.21億美元。若圖達通觸發回購,公司將面臨不小的資金壓力。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