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藥集團數據做假,高價賣給老外的藥失敗了,拖累整個醫藥板塊。”
上週五(3月21日),港股生物醫藥板塊呈現顯著回調趨勢。儘管有機構分析人士認爲,當天市場波動與短期資金獲利回吐有關,但網絡上還是傳出類似上面那樣的非理性聲音。
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在海外市場已對中國臨牀數據有着偏見的時候,此時被指控“創新藥出海數據造假”絕非小事,不僅當事企業承受不起後果,而且必將殃及一大批等着“出海”的國內創新藥企,甚至有可能成爲資本做空國內上市創新藥企的機會。爲此,南都記者仔細覆盤事件經過以期揭明真相。
01/出海緣起
石藥自研首款ADC藥物
三年前被美國創新藥企看中
3月20日(上週四),美國一家做精準腫瘤藥物的創新藥企Elevation Oncology(以下簡稱“Elevation”)發佈公告,宣佈終止Claudin18.2 ADC新藥EO-3021的開發項目,將資源集中投入到HER3 ADC新藥EO-1022的推進中。這一決定不僅導致Elevation當日股價暴跌41%,更是引發了市場對中國創新藥臨牀數據可信度的連鎖性質疑。
Elevation終止的EO-3021/SYSA1801項目(以下統一稱“EO-3021”),引自石藥集團,爲該集團自主研發的首款ADC藥物,爲創新(同類首創)的抗Claudin 18.2單克隆抗體藥物偶聯物。
自2020年11月獲得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授予針對治療胃癌(包括胃食管交界處癌)的孤兒藥資格認定後僅半年時間,EO-3021就接二連三傳出諸多利好:
一年後,EO-3021於2022年7月迎來高光時刻——通過授權實現出海,獲得2700萬美元首付款及最高11.48億美元里程碑付款和淨銷售額的特許權使用費。而Elevation則獲得EO-3021在大中華區以外的開發權益。
Elevation是波士頓(納斯達克股票代碼:ELEV)的一家創新型公司,專注於發現和開發選擇性癌症療法。在此之前,Elevation由於靶向藥物NRG1的seribantumab的數據表現不佳,公司股價跌去了九成。
Elevation決定將研發重點轉移到EO-3021後,對員工進行了裁撤,CEO也於2023年年初離職。幸運的是,半年後因爲阿斯利康以超11億美元的價格從康諾亞引入了靶向Claudin18.2的CMG901,市值不足3000萬美元的Elevation被市場發現價值,股價在3個交易日內大漲100%+。
02/傳言覆盤
臨牀數據造假一說因何而起?
2022年
出海時還只是早期管線
只有臨牀前的動物數據
Elevation爲何會看上石藥集團這款ADC藥物?據石藥集團當年公告稱,臨牀前體外和體內的動物試驗顯示,EO-3021能有效通過抗Claudin 18.2抗體靶向腫瘤細胞併發生內吞,將小分子毒素帶入腫瘤細胞而起到抗腫瘤作用。
儘管石藥集團於2021年已拿到了國內臨牀試驗的批文,但2022年7月與Elevation達成合作協議時,並無國內臨牀Ⅰ期試驗數據。據石藥集團當時發佈的授權公告可看到,公告中明確說明了“在臨牀前研究中,該產品在體外顯示對Claudin 18.2表達細胞的特異性生長抑制活性,並在體內對被植入胃癌、胰腺癌或肺癌模型的小鼠具有很強的抗腫瘤效果。該產品也已獲證明對齧齒類動物及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安全性”。
也就是說,EO-3021只有臨牀前的動物數據,沒有人的臨牀數據,不存在數據造假的情況。而Elevation買下的,只是早期分子而已。
2023年
美Ⅰ期臨牀數據難看股價暴跌
市場未曾質疑中國臨牀數據
事件的發酵源於中美雙方的Ⅰ期臨牀數據。
石藥集團於2021年9月16日在中國啓動了一項評估EO-3021在CLDN18.2陽性患者惡性實體瘤患者的臨牀Ⅰ期試驗(SYSA1801-CSP-001),計劃入組272例患者。入組患者包括胃癌(包括胃食管交界處癌)、胰腺癌、NSCLC等。
2023年6月ASCO(美國臨牀腫瘤學會年會會議)期間,公佈了SYSA1801-CSP-001試驗初步臨牀數據。在所有可評估藥效的21例患者中,ORR(客觀緩解率)爲38.1%,DCR(疾病控制率)爲57.1%。在17例可評估藥效的胃癌患者中,ORR爲47.1%,DCR爲64.7%。在給藥劑量範圍內,也顯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同年8月10日,Elevation纔在美國和日本啓動了一項評估CLDN18.2陽性實體瘤患者安全性的臨牀Ⅰ期試驗(ELVCAP-002-01)。計劃入組120例患者,入組患者包括胃癌(包括胃食管交界處癌)、胰腺癌、食管癌等。
一年後的2024年8月6日,Elevation公佈了EO-3021在美國開展的臨牀Ⅰ期結果,15位可評估患者中的響應率僅爲20%,還包括一例未確認PR,遠低於此前中國臨牀胃癌患者的47%響應率。消息一出,Elevation股價單日暴跌 63%,市值幾乎歸零。
儘管資本市場沒給Elevation好臉色,但對於極具落差的臨牀I期數據,當時並無人質疑中國數據有水分。值得注意的是,一個月過後的9月23 日,Elevation還“很高興地”宣佈,美國FDA已授予EO-3021(SYSA1801)快速通道認定,用於治療表達Claudin 18.2的晚期或轉移性胃和胃食管連接處(GC/GEJ) 癌患者。
“這標誌着對Claudin 18.2表達腫瘤患者未滿足的醫療需求以及EO-3021提供改善治療結果的潛力的認可,令人鼓舞。”Elevation總裁兼首席執行官Joseph Ferra在當時的新聞稿中表示,該資格是基於正在進行的臨牀Ⅰ期試驗的非臨牀和初步臨牀數據而獲得的。
在那份新聞稿最後,Ferra同樣“很高興”地表示:“期待在2025年上半年推進單藥治療劑量擴大,報告我們正在進行的試驗的更多數據,並在今年(2024年)晚些時候啓動我們研究的聯合部分。”
2025年
Elevation宣佈停止EO-3021研發
股價大跌連帶暴擊國內創新藥企股價
遺憾的是,不到半年時間,Elevation就於2025年3月20日突然宣佈停止CLDN18.2 ADC藥物EO-3021研發。
公告中,Elevation表示,終止E0-3021臨牀開發的決定是基於其臨牀Ⅰ期試驗劑量遞增和擴展階段的數據。在該試驗中,E0-3021作爲單藥治療顯示出客觀響應率爲22.2%(95%可信區間:10.39;1確認完全反應和7確認部分反應),疾病控制率爲72.2%(95%置信區間;55.86)。
“我們對推進試驗的結果深感失望。儘管EO-3021繼續表現出差異化的安全性,作爲更可組合的ADC,但更新的療效數據表明,E0-3021的治療未達到我們的成功標準,與正在開發的其他Claudin18.2ADC相比,不足以提供患者具有競爭力的獲益風險比。”
消息甫一傳出,Elevation股價盤中股價一度暴跌超40%,並於次日傳遞至港股市場,以致康方生物等內地創新藥板塊暴跌。國內臨牀數據不實、產品毒性大等消息因此而傳開。
要知道,內地創新藥板塊2025年春季上漲的催化劑之一,就是因爲注意年份表述海外BD(管線許可授權輸出)大增,顯著提升了中國創新藥的估值。沒想到EO-3021這款藥的停止開發,竟讓市場浮想聯翩。
遭遇被退貨的石藥集團,對此事未作正面回應,只是在3月21日晚間發佈公告稱,公司開發的SYS6040(抗體偶聯藥物)已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可以在中國開展臨牀試驗。作爲國內較早佈局ADC(抗體偶聯藥物)研發的藥企,截至2025年3月,包括EO-3021在內,石藥集團至少有8款ADC藥物進入臨牀階段。
03/質疑焦點
A.美企數據難看就是中企“摻水分”?
EO-3021(SYSA1801)中美一期臨牀數據差別之大,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人種?實驗方法?還是其他?
據一位資深專業人士介紹,臨牀Ⅰ期樣本數量太少,據此判定造假過於武斷。該人士表示,在針對靶點藥物的開發上,確實存在人種、國籍、環境的差異,這也是有些抗體藥物用在不同人種上,效果會存在巨大差異的原因。
就拿歐美國家圍繞EGFR突變開發的一二三代靶向藥物,誰也沒想到歐美國家的肺癌患者不到20%能夠比對上該靶向藥,而我國肺癌患者大概有50%能發現EGFR敏感突變,最後這個藥物被業內戲稱爲“專爲中國人定製”。
有專業人士還表示,中國與海外的臨牀試驗設計存在較大差異,例如入組條件、患者羣體、劑量組設置等,也是導致數據難以直接對比的因素。
目前雖然無法知道EO-3021臨牀數據出現落差的具體原因,但從一些細節似可管窺一些東西。比如,網傳EO-3021“毒性大”的情況,美國臨牀Ⅰ期試驗共設置了1.0mg/kg、2.0mg/kg、2.5mg/kg、2.9mg/kg四個劑量組,但在2.9mg/kg的高劑量組中,6名患者中有4例出現了劑量限制性毒性(DLT),導致劑量被嚴格限制,後續臨牀試驗只能使用2.0mg/kg或2.5mg/kg的劑量。
對此,有評論表示:ELVCAP-002-01試驗的設計者讓人不知道怎麼評價好。估計考慮到國內試驗中3.0 mg/kg劑量發生兩例DLTs事件,ELVCAP-002-01試驗的設計者“巧妙地”選擇了2.9mg/kg劑量替代3.0mg/kg。
而對於E0-302藥物安全性問題,Elevation在這次公告中已明確表示:“EO-3021治療被觀察到總體上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概況與先前報告的數據一致,包括最小的血液學毒性和肝毒性,並且沒有周圍神經病變/感覺減退。”也就是說,EO-3021根本不存在“毒性大”的問題。
B.美企研發失敗就是中企數據造假?
業內一資深研發專家認爲,創新藥研發過程存在各種不可控因素帶來的極大的風險,每個階段都存在一定的失敗率,前一階段的數據並不能保證後一階段100%的成功率,不能單純地把研發的失敗臆想成數據造假,這是對研發科學的不尊重。
這位人士認爲,創新藥的研發從來都是“九死一生”,高風險和高失敗率是行業常態。當研發投入過高且看不到曙光時,做到臨牀Ⅱ期、Ⅲ期都放棄的企業並不鮮見。
另一業內人士表示,創新藥研發的“九死一生”,指的就是“進入Ⅰ期臨牀試驗的研發項目最後能夠獲得臨牀Ⅲ期試驗成功的概率不到10%”。像輝瑞公司,其2010年的臨牀成功率只有2%。特別是“早期分子面臨的變數更多。Elevation引進極爲早期的管線,本身就像在賭石”。
04/退貨析因
A.市場ADC在研管線多擔心跑不贏
明面上,Elevation退貨是基於Ⅰ期試驗的劑量遞增和擴展階段的數據不盡如人意。但深層次的原因還是有以下兩方面的考量。
一是ADC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
如公告表示,“與正在開發的其他Claudin18.2ADC相比,無法爲患者提供患者具有競爭力的獲益風險比”,“將集中精力繼續推進HER3 ADC新藥EO-1022”。這兩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市場發生變化了!我們改變主意了!
其實,早在去年8月19日,在Elevation宣佈美國一期臨牀數據不佳後的第13日,科倫藥業就發佈公告披露,默沙東退回了其控股子公司科倫博泰臨牀早期治療實體瘤ADC項目Claudin18.2 ADC SKB315的全球權益。
當時默沙東引進SKB315,也是看好Claudin18.2 ADC在胃癌治療領域的市場前景。但去年市場環境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在研管線數量多且已有多款處於臨牀後期階段,如國內就有4款Claudin18.2 ADC處於臨牀Ⅲ期階段。
B.集中資源專砸最新靶點藥物
“輸不起”的另一個原因也與研發投入和風險太大有關,所以好鋼必須用在刀刃上。
據公告,截至2024年12月31日,Elevation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和有價證券總額爲9320萬美元。雖然Elevation表示,足以支持其運營至2026年下半年,但有評論認爲,市值只有數千萬美元的創新藥公司,Elevation肯定無法投入那麼多的錢搞研發了,是誰都會選擇現在最新靶點的藥物進行研發,因爲對他們而言,這關係到生死存亡!
Elevation接下來要聚焦於開發的是HER3 ADC新藥EO-1022,該藥物於去年12月首次亮相。Elevation通過一項價值3.68億美元的交易獲得了EO-1022這項技術的許可,並寄希望於EO-1022能夠滿足HER3陽性癌症中日益增長的重大未滿足需求。Elevation的首席執行官Joseph Ferra表示,預計在下個月的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會議上,他將展示該藥物的臨牀前數據。
和上一輪終止靶向藥物NRG1轉戰EO-3021開發項目一樣,Elevation公告中也明確說了這次戰略調整後的裁員計劃:約70%的員工被裁減,與之相關的現金支付和成本估計約爲5300萬美元,其中大部分預計會在2025年6月底之前支付。作爲裁員計劃的一部分,Elevation的首席醫學官Valerie Malyvanh Jansen,M.DPh.D.將於3月31日離職。
04/出海警示
自2021年以來,持續爆發的中國創新藥出海浪潮備受關注。隨着中國創新藥在全球市場的加速滲透,尤其在ADC(抗體偶聯藥物)、雙抗等領域的交易熱度顯著提升,創新藥已成爲我國產業升級和出口賺外匯的利器。有數據顯示,我國出海BD授權總交易對價突破萬億元,首付款近千億元。
市場分析認爲:“如果說2023年的BD爆發,很多投資人還認爲是前一波創新藥投融資泡沫中研發的早期分子呈現批量授權,那麼2024年以來持續地跟隨技術趨勢的創新藥海外授權,則是徹底明確了中國創新藥開發在全球的競爭力。”
不過,因此說明中國創新藥研發由弱轉強還爲時尚早。特別是從出海的失敗案例中可看到,國內創新藥要提升出海競爭力道遠且阻,必須解決臨牀數據不足、靶點同質化、國際化能力薄弱及合作方戰略調整等問題。而國內資本市場面對出海退貨的失敗,必須保持一定冷靜,不要跟風地潑髒水,避免成爲他人做空或做多的工具。
(文章來源:南方都市報)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