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標咖啡賽道估值,成爲“中國版星巴克”。
本文爲IPO早知道原創
作者|蘇打
據“IPO早知道”消息,北京時間3月26日凌晨,霸王茶姬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開提交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2024年,霸王茶姬GMV爲295億元(人民幣,下同);2024年營收124.05億元;淨利潤25.15億元;淨利潤率20.3%。截至2024年底,霸王茶姬全球門店數達到6440家,同比2023年增長83.4%。
2024年,霸王茶姬單店月均GMV達51.2萬元,遠超同業水平,單店月均出杯量達2.5萬杯,全球註冊會員數已達1.77億。
據艾瑞諮詢數據,以 GMV 衡量,中國現製茶飲料市場複合年增長率爲 21.7%,預計到 2028 年將達到 4260 億元,其中高端現製茶飲料細分市場GMV 可達 1,671 億元人民幣,佔現製茶飲料市場總量的 31.7%。以“精品”茶飲爲定位,霸王茶姬有望成爲該細分市場中的最大贏家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霸王茶姬赴納斯達克上市的股票代碼定爲“CHA”,以對標咖啡現代化過程。
全球視角下,科技熱潮正令中國資產步入估值上升通道,消費領域市場情緒亦隨之修復。進入2025年,蜜雪冰城、古茗等新茶飲品牌陸續衝擊IPO均獲成功。其中,成功登陸港交所並一度引發超額認購潮的蜜雪冰城,已然成爲現象級IPO代表。
橫向觀察視角中,如果將蜜雪冰城視爲中國中國消費企業的A面,主打以規模和極致供應鏈溢價取勝,霸王茶姬則是另闢蹊徑的B面——同樣遵循“不卷奶茶”的邏輯,但以更加簡易、標準化的營運理念獲得對茶飲品類的定義權,將估值體系成功併入咖啡賽道,力求打造“中國版星巴克”。 這一思路轉換,無疑將助力霸王茶姬在國際資本市場中獲得更高溢價。
憑藉創新的商業範式、極致的門店效率以及獨特的文化內核,霸王茶姬正在書寫一個關於中國新消費品牌將獲得“價值重估”的新故事。而國際資本市場恰恰喜歡富有想象力的新敘事。
“產品+效率”雙創新,引領茶飲商業新範式
據艾瑞諮詢數據,霸王茶姬是目前中國精品茶飲中規模最大、增長最快、最受歡迎的品牌。
在市場側,遵循大單品策略,霸王茶姬以“原葉鮮奶茶”(Tea latte)爲行業定義了全新品類。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24年8月,霸王茶姬的明星單品“伯牙絕弦”累計售出超過6億杯。據招股書,2024年,霸王茶姬中國市場(含中國香港)91%的GMV來自Tea Latte即“原葉鮮奶茶”的銷售。
“超級單品”策略意味着更簡潔的供應鏈,也有助於霸王茶姬進一步減輕庫存和物流壓力。招股書披露,2024年,其物流成本佔全球總GMV比例不到1%。同時,庫存週轉天數爲5.3天——根據艾瑞諮詢的比較,這個數字在超過千店的茶飲企業中爲最低。
在運營側,霸王茶姬的門店廣泛使用統一的自動化製茶機器,通過標準化設備和運營,減少店員手工操作,保證了各地門店出品的一致性,進一步助推利潤水平提升。招股書顯示,霸王茶姬已實現“產品交付在線”、“人在線”、“貨在線”、“門店在線”、“支付在線”的五個在線。截至2024年底,霸王茶姬的小程序共有超過1.77億名註冊會員。本次公開募集的資金也將部分用於科技投入和新品研發。
高速擴張同時,霸王茶姬亦保持了極低的閉店率,2023年和2024年,其閉店率僅爲0.5%和1.5%,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這一獨特的茶飲商業新範式在霸王茶姬的業績中得到進一步驗證。招股書顯示,2023年,霸王茶姬淨收入爲46.402 億元,2024年淨收入124.056 億元,同比繼續強勁增長167.4%。
淨利潤方面,其2022年曾錄得淨虧損9070 萬元,2023年淨利潤便衝上8.026 億元,2024年更高達25.146 億元,同比勁增213.3%。現金流狀況也非常穩健,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運營資本盈餘爲 31.417 億元,較2023年同期(11.933億元)增加約19.5億元。
創新能力與出色業績也成爲霸王茶姬衝擊納斯達克綜合能力中的重要一環。
相較於港股,美股機構投資者尤其本地投資者衆多,且均爲公開發行,更加透明的機制以及對公司規模體量的關注,意味着對上市公司的更高要求。同時,美股對消費類公司的理解更爲深刻,喜歡新故事,對新餐飲連鎖品牌的估值也更友好。比如經歷過週期的可口可樂、新品牌Dutch bros、CAVA、SweetGreen等,在美股市場均有不錯表現。
一旦納斯達克上市成功,霸王茶姬的後續再融資通道會隨之打開,從而獲得更加寬鬆的資本環境和更充足的發展動能。
以“現代茶”精神,塑造獨特文化內核
本次登陸納斯達克,霸王茶姬的代碼爲“CHA”,並且明確對標咖啡現代化過程。其中包括對霸王茶姬文化內核的強化,以及對茶賽道巨大潛力空間的適配。
作爲領先的精品茶飲品牌,霸王茶姬致力於提供健康美味的現製茶飲。霸王茶姬在招股書中表示其願景是,“以茶會友,用一杯茶鏈接每人的每一天”。
從品類空間看,茶與咖啡均位列世界三大飲料,專注於“茶”意味着更高的成長性。在深耕中國茶的同時,霸王茶姬也同步對傳統茶行業着手重構,更優模型的資源整合反哺到市場端,可進一步擊穿茶飲消費心智。
根據艾瑞諮詢預計,中國的茶飲品市場規模將持續增長。2024年到2028年,現製茶飲行業GMV的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預計爲11.8%,顯著高於即飲茶飲料(如瓶裝茶飲)市場6.9%的增長速度。
去年,霸王茶姬共採購原葉茶近1.3萬噸,與全國20多家優質茶廠合作,深入雲南、福建、四川、貴州、安徽、斯里蘭卡等多個優質茶葉原產地,默默挖掘中國“寶藏好茶”。2024年11月29日,產量僅佔0.7%的小衆好茶“皖西黃大茶”以“晴山棲谷”的現代茶模樣在霸王茶姬全國門店上新,上新僅2天銷售杯量便接近300萬。
受到上世紀70年代現制咖啡全球化歷程的啓發,霸王茶姬自研萃茶工藝和設備,將其用於新產品線的開拓。據瞭解,2025年,霸王茶姬推出內部稱爲“第二杯茶”的現萃系列產品,並率先在上海地區測試。
整體來看,霸王茶姬的Tea latte、Teaspresso、Teapuccino產品線分別對應咖啡領域的拿鐵、美式和卡布奇諾,在對標咖啡現代化過程中愈發精進。在“伯牙絕弦”等Tea latte產品獲得市場認可之後,後續產品則有望複製其成功路徑。
站在文化內核角度,成立於2017年的霸王茶姬起源於世界茶葉故鄉雲南,以茶馬古道爲品牌靈感,從雲南出發,全球傳播。對茶文化主線的挖掘,也成爲霸王茶姬品牌全球化的基調。
截至2024年底,霸王茶姬在海外共有156家門店,覆蓋地區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2025年,霸王茶姬計劃在中國和全球範圍內新開1000至1500家門店。據瞭解,近期,霸王茶姬也將在美國洛杉磯落地北美市場的第一家門店。招股書顯示,從2024年12月31日至招股書提交時截止,有207家新的霸王茶姬門店在中國及全球開業,另有442家門店正在籌備中。
據招股書,本次公開募集的資金還將用於擴大中國及海外門店規模,構建海外供應鏈網絡等。秉承“以茶會友”的理念,霸王茶姬早在2019年就進軍海外市場。2019年8月,霸王茶姬馬來西亞首店開業,霸王茶姬海外戰略邁出第一步。2024年8月,霸王茶姬在新加坡三店齊開,首店開業前三天累計接待人數破萬。
國際市場中,新消費品牌的“價值重估”
3月3日,蜜雪冰城於港交所成功上市,從認購到正式掛牌表現一騎絕塵,截至3月25日港股收盤總市值超過1440億港元,TTM市盈率約30倍。
將觀察角度切換到估值維度,蜜雪冰城在資本市場的高歌背後並非無可匹敵的性價比,而在於規模與極致供應鏈效率。霸王茶姬也同樣“另闢蹊徑”,尋求以極致專注和極致標準化換賽道奔跑。這對AB面殊途同歸,正合力講述關於中國新消費品牌價值重估的新故事。
霸王茶姬在招股書中表示,其願景是“通過技術和創新,致力於推動茶飲現代化”。
以精品茶飲對比精品咖啡。將自身併入咖啡估值體系,同時令“中國版星巴克”放大到全球市場,是霸王茶姬帶動新消費品牌進入價值重估新週期的一招妙棋。
截至3月25日,星巴克(SBUX.US)納斯達克市值約1100億美元,TTM市盈率約31倍。此外,2021年上市的美國新咖啡連鎖品牌Duch BrosTTM市盈率已超過207倍,總市值約81.25億美元;另一新餐飲連鎖品牌CAVA市盈率則超過80倍,顯示出美股對新品牌的青睞。
遵循咖啡行業高度標準化的啓發,霸王茶姬新一代自動化製茶設備平均出餐效率提升至8秒/杯,口味誤差率縮小到2‰。2024年,霸王茶姬在全國範圍內率先推出全自動“萃”茶理念,嘗試通過萃取方式展現茶的新風味。目前的萃茶設備已成功落地17家融合店和全球首家超級茶倉(深圳)。
極簡原料+極度標準化的解決方案,這種異於同類品牌的模式創新與美國資本市場對消費品牌的取向非常契合——霸王茶姬的每家門店都接近於一個小型工廠,可極大提升供應效率和供應品質,將製茶的運營效率大幅向咖啡對齊。
招股書顯示,在中國,霸王茶姬單店月均出杯量從 2022 年的 8,981 杯增加至 2024 年的 25,099 杯,單店月均 GMV 從 2022 年的 17.8 萬元增加到 2024 年的 51.2萬元。這吸引了大量加盟商加入——截至2024年年底,共有3195位加盟商加入霸王茶姬。
作爲中國新消費品牌中的又一個“新故事”,在招股書披露的業績基礎之上,國際資本市場對霸王茶姬未來的創新與增長顯然抱有更多期待。若成功登陸納斯達克,霸王茶姬亦有可能引發新一波市場熱情,帶動中國消費概念股估值持續拉昇。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韋子蓉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