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特斯拉的"擎天柱"還在量產路上蹣跚學步時,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已悄然站上世界舞臺。
當特斯拉的"擎天柱"還在量產路上蹣跚學步時,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已悄然站上世界舞臺。這場關乎未來產業制高點的競賽,正上演着東西方的激情競速。
人形機器人是一種外觀和動作都與人類相似的人工智能機器,預計將用於填補工業和服務業的崗位。據瞭解,英偉達CEO黃仁勳本月放出重磅消息:推出專爲仿人機器人研發的全棧技術解決方案,宣稱將開啓"通用型機器人"新時代。
特斯拉的Optimus項目更是立下軍令狀——今年要交付5000臺人形機器人,馬斯克甚至在財報會上展示機器人"跳探戈"的視頻,試圖打消外界對其技術成熟度的質疑。
然而,大洋彼岸的中國企業正以驚人的速度縮小差距。杭州宇樹科技上月突然在京東開售消費級人形機器人,16臺機器人與真人共舞的央視春晚表演驚豔全網。
更令業界側目的是,上海機器人初創公司 Agibot(又名智源機器人)已提前實現特斯拉的年度量產目標,其工廠裏整齊排列的機器人方陣,預示着中國製造的爆發力。
分析師觀點
對此,摩根士丹利測算顯示,根據不同的配置和下游應用需求,造一臺仿人機器人的成本在1萬到30萬美元之間。但中國玩家已祭出價格殺手鐧:宇樹G1機器人定價1.6萬美元,比特斯拉預估的2萬美元售價更具競爭力。這背後是中國供應鏈的強大支撐——70%核心零部件實現自主可控,且完全剔除美國元件。
此外,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技術進步也十分顯著。過去五年,中國提交的仿人機器人相關專利達5688項,是美國的3.8倍。小米集團-W(01810)、比亞迪(01211)、奇瑞和小鵬汽車(XPEV.US)等跨界巨頭紛紛入局,中國工信部更明確將仿人機器人列入重點發展清單,要求2025年實現規模化生產。
美銀該機構全球研究部大中華區汽車和工業研究主管李明勳(Ming Hsun Lee)指出,中國將人形機器人視爲一個關鍵產業,因爲它們有潛力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
他預測,在未來三到四年的時間內,人形機器人將首先在生產線上得到應用,以替代部分工人,而從中長期來看,它們將逐漸滲透到服務業中。與此同時,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預計,到2025年,特斯拉將擁有超過1000臺甚至幾千臺擎天柱機器人。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和吉利等公司已經在其工廠中部署了由宇樹科技開發的人形機器人。李明勳還提到,隨着人形機器人的普及,其零部件成本將“非常快速”地下降,而中國在這些零部件的供應鏈中佔據了約70%的份額。
美國銀行分析師在本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預測,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形機器人的部署將加速推進,預計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年銷量將達到100萬臺,而到2060年,全球將有30億臺人形機器人投入使用。
據SemiAnalysis本月早些時候的一份報告,Unitree G1被稱爲“市場上唯一可行的人形機器人”,並且完全沒有使用美國零部件。
該報告警告稱,中國是唯一一個有望從人形機器人等智能機器人系統中獲取經濟利益的國家,這“對美國構成了生存威脅,因爲美國在各個方面都處於劣勢”。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