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拾鹽士
近日,交通銀行以14.9萬億元的資產規模與935.86億元淨利潤的“雙增”成績單,爲國有大行年報季拉開序幕。
交通銀行行長張寶江在業績發佈會上宣稱“穩中有進、穩中提質”。但細看這份光鮮靚麗的財報註釋欄,卻隱藏着另一番圖景:個人貸款不良率攀升至1.08%、信用卡業務萎縮且投訴量單月數百條、全年幾十張監管罰單砸向總分支機構,以及代銷信託產品逾期引發的集體訴訟風波,引發了市場對交通銀行合規管理能力的質疑。
與此同時,細分業績數據對比帶來的“撕裂感”也挑動着大衆的神經,一邊是科技金融授信客戶數激增45.37%、長三角區域利潤貢獻逼近40%的戰略轉型亮色;另一邊卻是中間業務收入連續三年縮水、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暴跌14.16%的失速現實。
這些散落在財報細節中不起眼的數字,正在拼湊出一幅國有大行在規模與合規枷鎖間踉蹌前行的圖景。
中間收入驟降,資產質量承壓,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連續三年下滑
2024年,交通銀行實現營業收入2598.26億元,同比增長0.87%;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935.86億元,同比增長0.93%。儘管核心財務指標保持微增,但多項數據也折射出其面臨的壓力。
首先是淨息差創歷史新低。2024年,交通銀行的淨息差爲1.27%,同比下降1個基點,連續五年收窄。這一趨勢反映了利率下行和資產收益承壓對銀行業盈利能力的長期影響,也反映出其業務增長困境。
從數據來看,2024年交通銀行實現利息淨收入1698.32億元,同比增加57.09億元,同比增加3.48%,在淨經營收入中的佔比爲65.25%,是集團業務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不過,該增速遠低於資產規模的擴張速度。財報數據顯示,交通銀行(按集團口徑)資產總額14.90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98%。
圖源:交通銀行財報
而在負債端,外部環境變化及客戶行爲調整,導致存款長期化、定期化趨勢延續,推高負債成本。這種資產端收益下行與負債端成本上升的“剪刀差”,嚴重擠壓了交通銀行的利息淨收入空間。
交通銀行執行董事、副行長周萬阜表示,在資產端,受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調、存量房貸利率調整等政策性因素影響,行業競爭加劇,資產收益率存在下行壓力。
其次是非息收入表現不佳,中間業務明顯下滑。交通銀行在利息淨收入等核心業績指標承壓的同時,其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也因爲過於依賴傳統業務而缺少爆發力。對比之下,尚未成長起來的新興業務,短期內或難以挑大樑。
2024年,交通銀行實現非利息淨收降幅達到3.68%,其中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369.14億元,降幅達14.16%,據wind數據,該行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已經連續3年下滑。代理類業務收入下降33.60%,銀行卡業務收入下降20.98%至148.26億元,理財業務、託管及其他受託業務、代理類、投資銀行等業務板塊收入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顯示出交通銀行中間業務的疲軟。
當市場利率下行,以存貸利差爲主的傳統業務收入空間被大幅壓縮時,交行卻未能及時依靠新興業務彌補缺口。銀行卡手續費收入下降,反映出在移動支付浪潮的衝擊下,交通銀行銀行卡業務面臨着激烈的競爭,用戶活躍度和交易金額受到影響。
代理業務手續費收入的下滑,更是凸顯了交通銀行在代銷業務上的困境,尤其是代銷信託產品逾期事件,對其代理業務聲譽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投資者對交通銀行代銷產品的信任度大幅降低。
反觀新興業務如財富管理、投資銀行等手續費及佣金收入,雖有增長,但增長幅度有限,難以彌補傳統業務下滑帶來的缺口。
再次是不良貸款餘額攀升,零售及房地產領域資產質量風險顯現。儘管交通銀行2024年不良貸款率下降至1.31%,但不良貸款餘額卻增加至1116.77億元,同比上漲5.67%。
其中,個人貸款不良率上升至1.08%,信用卡不良率更是從1.92%升至2.34%,信用卡逾期貸款285.22億元,逾期貸款率達5.3%。住房貸款、個人經營貸不良率較上年末分別上行21BP、43BP至0.58%、1.21%,顯示出零售業務風險的抬頭。
同時,房地產領域不良貸風險也不容忽視。截至2024年末,交通銀行房地產業不良貸款256.12億元,房地產業對公不良貸款佔比從28.5%升至31.3%,不良率雖然較上年末下降14BP,但依舊高達4.85%,表明其在房地產領域的風險化解仍面臨較大壓力。
交通銀行不同業務板塊的不良貸款率攀升,釋放出其資產質量惡化的風險信號。交通銀行副行長周萬阜也坦承,現在在資產質量管控方面仍存在一些壓力,一是現在部分房地產企業內生性的現金流還沒有完全恢復,項目銷售也沒有完全回暖;二是去年以來,零售業務風險總體有所增加,也會對今年的資產質量帶來一定的壓力。
面對不良貸款率上升等風險挑戰,交通銀行的風險抵禦能力也備受考驗。截至2024年末,交通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0.24%,一級資本充足率12.11%,資本充足率16.02%。這些指標雖滿足監管要求,但相較於行業領先水平,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由此可見,交通銀行的業務收入增長,似乎到了“青黃不接”的關鍵時期。傳統業務增長已現瓶頸,新興業務也尚未形成氣候。
一位業內人士評價道,在當前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的背景下,銀行過度依賴利息淨收入的業務模式,顯得極爲脆弱,猶如在鋼絲上行走,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增長停滯甚至倒退的困境。而交通銀行的業務結構卻長期存在不合理之處,過度依賴傳統業務,對新興業務的佈局和投入不足,使得在市場環境變化時,難以迅速調整業務方向,獲取新的收入增長點。
“未來如果交通銀行不能有效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提升低成本存款佔比,控制高成本負債規模,未來利息淨收入的增長可能將會愈發艱難。”這位業內人士表示。
合規陰霾揮之不去,代銷子公司信託產品逾期,引發信任危機
2025年3月21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管理辦法》,要求銀行“全方位履行適當性義務”。新規強調穿透式監管,對代銷產品的風險評估、信息披露和投資者匹配提出更嚴格要求,這意味着代銷業務需從“規模驅動”轉向“質量優先”。
然而在3月以來,交通銀行代銷子公司卻被被曝出代銷信託產品逾期事件,這不僅對其代理業務聲譽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也集中暴露了其在經營合規方面的漏洞。
據公開報道,2025年3月9日,交銀信託發行的交銀國信 JT33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到期後未能兌付,信託公司告知投資人先逾期三個月至6月9日。該信託的代銷機構正是交銀信託的大股東交通銀行,且投資人基本來自於交通銀行私行客戶。
據投資人反映,在銷售過程中,交通銀行理財經理存在違規話術。有投資人稱,他在購買該信託之前再三強調需要穩健產品,而理財經理卻一直強調該產品是交通銀行總行戰略型合作伙伴華僑城的項目,合作單位是央企且資金雄厚,交銀國信的信託項目從未出現過問題,甚至稱該產品是爲補償之前購買交通銀行沁享產品虧損客戶的補償性產品,本金和收益安全性絕對沒問題,還不斷強調名額有限,製造搶購氛圍。
另一名投資人稱,自己作爲穩健性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不足以認購R5風險產品,第一次做風險測評未通過,後來在銀行理財經理的“指導”下才完成風險測評。
投資者認爲,交通銀行工作人員的行爲嚴重違反了銷售適當性原則,銀行未能充分了解客戶的風險偏好和承受能力,向不適合的客戶推薦高風險產品,導致投資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陷入巨大的投資風險之中。
輿論普遍認爲,此次信託產品逾期事件,不僅是交銀信託自身管理不善的問題,更是體現了交通銀行在代銷業務合規管理上的重大漏洞。
作爲代銷機構,交通銀行未能履行好盡職調查、風險審查以及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等責任,對信託產品的底層資產情況、風險狀況等缺乏深入瞭解,盲目向客戶推銷,最終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也對自身聲譽造成影響。
不僅子公司信託產品逾期,拾鹽士還關注到,近期在中國消費者協會指導下,《中國消費者》雜誌社聯合瀋陽、哈爾濱、南京、廣州、成都、合肥六地消協組織,針對部分商業銀行網上商城開展了消費調查和購物體驗活動。調查發現,部分銀行商城存在銷售代理資質與補開發票的時效等問題。其中,交通銀行有兩款商品銷售代理授權過期仍在銷售。
從黑貓投訴等平臺內容看,伴隨着代銷信託產品逾期等一系列問題,交通銀行的用戶投訴量正大幅增加。
從投訴內容來看,除了信託產品銷售違規外,還涉及信用卡業務、個人貸款業務等多個領域。
在信用卡業務方面,消費者投訴集中在年費不合理收取、額度調整不透明、還款渠道不暢等問題;個人貸款業務則主要聚焦於貸款審批流程繁瑣、利率過高、提前還款違約金過高等方面。而這些投訴反映出交通銀行在客戶服務質量、業務流程優化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不足,也是客戶對交通銀行信任度下降的直觀體現。
可以看到,交通銀行2024年業績雖呈現資產規模、營收與淨利潤增長,卻難掩背後諸多核心問題。無論是業務層面、資產質量提升層面還是合規層面均有較大的改善空間。
交通銀行副行長顧斌在業績會上表示,下一階段,交通銀行會繼續深化落實各項防範化解風險的重點工作,守牢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有信心在2025年繼續保持資產質量穩定。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