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息差迴歸至合理區間有三大支撐

證券日報
04-03

  ■蘇向杲

  近日,上市銀行淨息差持續收窄的現象引發市場廣泛關注。目前,已披露2024年年報的24家A股上市銀行,其2024年淨息差均出現同比下滑,其中有18家淨息差低於1.8%,4家國有大行淨息差低於1.5%,最低低至1.27%。根據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佈的《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商業銀行淨息差在1.8%(含)以上方爲“合理區間”。

  淨息差是商業銀行利息收入與利息支出之間的差佔生息資產平均餘額的比率,是商業銀行的核心經營指標。其備受關注有着深刻的原因:我國金融體系以銀行業爲主導,截至2024年末,我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爲495.59萬億元,其中,銀行業機構總資產佔比接近90%。淨息差維持在合理水平不僅關乎銀行業自身的穩健發展,還關乎金融系統的穩定性,更關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性。

  筆者認爲,短期來看,今年商業銀行淨息差仍有可能小幅收窄。但從中長期看,淨息差能夠迴歸到合理區間,這背後有三大支撐。

  其一,實體經濟持續復甦是淨息差回升的底層邏輯。

  經濟週期理論表明,淨息差與實體經濟增速呈現顯著正相關性。當實體經濟處於擴張期,市場對信貸需求較高,市場利率普遍較高,商業銀行存貸利差空間較大,淨息差也處於較高水平。反之,當實體經濟處於轉型期,市場對信貸資金的需求相對低迷,疊加貨幣政策往往較爲寬鬆,市場利率走低,淨息差也會隨之走低。當前,我國經濟仍處於深度轉型期,短期內淨息差可能會進一步收窄。但從中長期來看,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這將持續支撐商業銀行淨息差企穩回升。

  其二,監管持續呵護對淨息差走勢形成強支撐。

  去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在貨幣政策調控過程中,注重兼顧支持實體經濟增長和銀行業自身健康性,在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的同時,也將淨息差走勢納入貨幣政策考量範圍。與此同時,央行採取多項措施疏通利率傳導機制,穩定銀行淨息差,包括引導商業銀行下調存款利率;規範存款市場利率定價行爲;督促銀行不發放稅後利率低於同期限國債收益率的貸款;完善房貸定價機制,縮窄新老房貸利差等。通過一系列針對性措施,去年商業銀行淨息差同比降幅較2023年明顯收窄。

  今年以來,央行多次強調,將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擇機降準降息。現存的多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也能起到穩定淨息差的作用。整體來看,監管部門呵護淨息差的意圖很明顯。

  其三,銀行機構自身積極行動以穩固淨息差。

  商業銀行淨息差走低的現象在國外發達經濟體有過先例,主要表徵是:當市場利率中樞下行時,受債券融資的競爭以及貸款需求低迷影響,貸款利率持續下行;但在存款端,部分銀行出於市場競爭及保持存款規模的需求,不會立即下調利率,儲戶爲預防利率下行也會加大定期存款以“鎖定”較高的存款利率,即存款定期化,這都會抬高存款成本。存貸款利率下調的不同步是導致淨息差收窄的主要原因之一。

  爲應對淨息差下行的困境,我國商業銀行已積極行動,主要舉措包括加速優化業務結構,提升零售等業務佔比;通過對金融科技的運用,提升存貸款定價的精準性;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強化資產負債匹配管理;強化風險管控,提升資產質量等。這些舉措很有針對性。

  總之,淨息差走勢本質上是宏觀經濟、政策調控與銀行經營三者動態平衡的鏡像反映。當前我國經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監管政策的精準性和可預期性持續提升,商業銀行主動管理能力持續增強,這些有利因素最終會推動商業銀行淨息差迴歸至合理區間。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江鈺涵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