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應該提高消費貸定價能力,不能打價格戰

市場資訊
04-02

  來源:華夏時報

  作者:冉學東

  消費貸利率跌破3%,逐漸向2.5%下探,有些中小銀行爲了獲得更多客戶,擴大市場規模,疊加補貼後甚至觸及2.4%,這就在消費貸市場上打起了價格戰。

  價格戰事實上是價格調控失靈的產物,信貸資金作爲市場經濟最核心的資源,其配置需要價格信號來引導,銀行通過價格高低,將有限的資金配置到最有效的領域,以實現銀行經營效益增長,從而支持實體經濟。

  但是目前消費貸利率下降過快,存在兩大明顯的問題,一方面是消費貸跟房貸利差過大,形成較大的套利空間。隨着重新定價日的到來,當前首套房貸平均利率約爲3.3%,二套房利率則普遍在3.8%以上。而根據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監測的數據,2025年2月,全國性銀行線上消費貸平均最低可執行利率爲2.91%,環比下跌7BP,同比下降28BP,這就導致房貸和消費貸的利差越來越大。

  如果消費貸利率過低,沒有跟隨央行的政策利率波動,就與其他資產利率形成利差,這就會形成套利,比如最近幾年經常發生的,挪用消費貸、經營貸購買房產或者炒股票,這不僅僅沒有達到刺激消費的目的,而且會導致一定風險。房地產貸款一般期限較長,消費貸一般期限較短,導致期限錯配,形成一定風險隱患。

  另一方面,消費貸價格戰,會導致銀行風險出現。目前銀行收益絕大多數來自利差,也就是存款和貸款之間的利息差,銀行的收益在於利差減去各項運營成本,最主要的部分還要減去不良資產的部分,才能形成銀行的真正收益。

  消費貸屬於信用貸款,沒有抵押,相對容易形成不良。由於房地產市場最近幾年比較疲軟,需求較低,商業銀行的業務領域向消費貸轉移,消費貸的規模在持續擴大,不良的增幅也是比較大的。

  根據商業銀行年報顯示,2024年末,工商銀行個人消費貸款不良率爲2.39%,較上年末上升1.05個百分點;農業銀行個人消費貸款不良率爲1.55%,較上年末增加0.51個百分點;建設銀行個人消費貸款不良率較上年末上升了0.23個百分點。

  按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2023年4月10日發佈的《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淨息差1.8%是警戒線。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商業銀行淨息差下降至1.52%,同比下降17個基點。這就是說我國商業銀行淨息差已經低於警戒線28個基點,商業銀行的淨息差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淨息差下行的同時,不良上升,銀行就只能賠本賺吆喝了。

  因此,目前消費貸定價,商業銀行應該提高自主定價能力,權衡好收益和風險,在總體盈利的前提下,做好消費金融服務。

  但是,利率作爲資金的價格,要吸引客戶引導他們理性消費,價格總是最主要的變量,如果利率定價過高,則可能導致一定的道德風險,部分借貸者可能由於利益驅動或其他原因,可能會出現違約、欺詐等行爲。而一些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可能就會削減消費貸,這樣就不能產生刺激消費的目的。

  比如,3%的消費貸利率能否有效匹配風險,能否引導消費者合理消費,能否把銀行存款有序引導到消費市場,這是一個值得科學研究的課題。

  從目前貨幣政策的取向看,監管層多次強調“擇機降息降準”,也就是在未來的方向上,整體利率仍然是要向下走的,那麼存量房貸利率也應進一步下調,套利空間進一步收窄,消費貸利率也將繼續下調,這樣才能真正引導銀行存款向消費流動。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王馨茹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