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00年中,中國超70%的時間是全球最大經濟體,靠的並非四大發明,而是陶瓷、絲綢、茶葉這三大品類創新,吸引全球金銀流入。當下,中國及世界經濟發展需要類似21世紀的”陶瓷、絲綢、茶葉“,新能源汽車有望擔當此重任。”里斯戰略諮詢全球CEO張雲表示。
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期間,針對新能源汽車的規模、智駕平權等問題,張雲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預測到2030年純燃油汽車可能只佔10%以內,90%以上都是新能源汽車。
“從長遠來看,技術的發展必然會促使其向大衆市場普及。考慮到技術發展趨勢以及能源形勢變化,汽車消費結構並不會因新能源的興起而發生根本性改變。燃油車時代,10萬—20萬元價格區間的車型佔據了50%的市場份額,是核心市場。展望未來,消費者也不會單純因爲新能源屬性而增加購車預算。從本質上講,10萬—20萬元價格區間仍將是主流市場。當下將智駕技術引入該價格區間,是技術普及的必然過程,而非低價競爭的結果。”張雲表示。
面臨三大戰略機遇
在張雲看來,當下中國企業面臨着三大戰略機遇:中國影響力與認知的崛起;觀念的深度迭代;超級技術時代的來臨。
張雲表示:“在過往的十幾年至二十年前,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常被貼上低質低價的標籤。但里斯的全球調研數據顯示,如今歐美地區的高消費羣體以及年輕消費者,已將中國視爲科技大國,認可中國在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這一認知的轉變,爲中國企業奠定了全新的發展基礎。”
同時,他認爲,人類正處於歷史上規模宏大的觀念迭代時期,衣食住行各個領域均發生了顯著變化。在汽車行業,受環保與節能理念的驅動,傳統燃油車逐漸被新能源汽車所取代,新能源汽車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
“此外,未來50年,將迎來人類歷史上超級技術集中湧現的時期。這些前沿技術將爲各行業的創新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與變革動力。”張雲表示。
應重點關注品類創新、超級智能以及超級功能
那麼如何把握歷史機遇?對此,張雲表示需要關注持續推進品類創新、超級智能以及超級功能。
張雲認爲,無論是從國家層面的商業實踐,還是企業層面的運營策略來看,品類創新都是實現增長的根本戰略。
據瞭解,里斯作爲品類創新理論的開創者與踐行者,在過去的10餘年裏,參與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引入品類創新理念。例如,與長城汽車合作長達15年,成功打造了哈弗、坦克這兩個燃油時代的新品類、新品牌,它們在中國汽車發展歷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近期,又將品類創新理念引入奇瑞汽車,並於去年攜手小鵬汽車,共同探索AI汽車、飛行汽車等全新品類。
張雲認爲,回顧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上半場,其實質是品類創新的階段性勝利。特斯拉是電動汽車、智能汽車的開創者;比亞迪憑藉超級混動技術,在過去幾年實現了10倍的增長,榮登全球最大新能源車企之位;理想汽車開創了增程式家庭車的細分市場。
“展望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下半場,品類創新的機遇主要聚焦於超級智能與超級功能兩個維度。”張雲表示。
當前,智能化已成爲汽車行業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這一點已得到廣泛共識。當衆多汽車企業紛紛採用華爲、Momenta等企業提供的智駕系統時,如何實現差異化競爭成爲關鍵問題。
張雲認爲,單純依賴採購外部先進智駕系統,僅僅是彌補自身短板,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下一階段的競爭核心在於,企業如何基於自身研發實力,打造出具有獨特優勢的智駕系統,例如在安全性方面實現突破,或者在某些特定場景下具備更出色的響應能力。這就要求企業摒棄依賴外部標配系統的思維模式,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憑藉自主創新贏得競爭優勢。
張雲以小鵬汽車爲例,他表示,去年推出的P7+被定義爲全球第一款AI汽車。其獨特之處在於採用全系標配策略,不設置選裝項、不額外收費,確保每一位車主都能體驗到AI智駕的魅力。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特斯拉雖擁有領先的AI智駕技術,但其FSD(完全自動駕駛能力)在美國的訂閱率僅爲百分之十幾。
“在中國市場同樣如此,這意味着絕大多數車主無法享受到最先進的智駕功能。小鵬P7+的全系標配策略,爲AI汽車的發展開闢了新的路徑,並且隨着技術的不斷演進,AI汽車領域必將分化出更多細分品類,這無疑爲中國車企創造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此外,無人駕駛汽車作爲未來10年確定性的新品類,必將催生出一系列新的重要品牌與細分市場。”張雲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張雲也闡釋了“超級智能”這一角度。他表示,從汽車的發展歷程來看,馬車的主要功能是載人出行,奔馳發明的汽車取代馬車後,核心也是解決人們的出行乘坐問題,無人駕駛汽車進一步優化了這一體驗。
“然而,汽車除了乘坐功能外,駕駛體驗同樣是部分消費者關注的重點。在電動時代,汽車不再僅僅是能源形式的轉換,而是高科技技術與汽車深度融合的載體,這必然會催生出諸多全新的技術體驗,進而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品類。”張雲說。
例如,仰望汽車的原地掉頭、應急浮水等功能,就是新技術與汽車融合的創新成果。特斯拉推出的Cybertruck,將新能源車的應用場景從城市拓展至野外,開啓了全場景應用的新篇章。
張雲強調,若新能源汽車僅侷限於城市和城際出行場景,將難以完全替代燃油車,因此拓展功能化應用場景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方向。
長城汽車的Hi4技術是一項極具創新性的成果,從全球汽車功能發展趨勢來看,四驅系統憑藉其出色的安全性和其他諸多優勢,正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接受。
張雲建議,長城汽車若能進一步將Hi4技術與產品進行深度融合,向大衆闡釋該技術的優勢,並將其轉化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類,有望在市場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另外,在張雲看來,小鵬汽車的分體式飛行汽車也是一項創新成果,與傳統飛行汽車不同,它巧妙地將汽車與飛行器相結合,極大地降低了普通人飛行的門檻,實現了飛行汽車品類的創新。隨着未來更多功能創新的湧現以及多元化應用場景的拓展,基於功能創新的新品類將不斷誕生,這些新品類將徹底顛覆燃油時代的汽車格局。
張雲認爲,總體而言,超級智能主要解決乘坐體驗問題,超級功能則聚焦於駕駛體驗的提升,這兩個維度將成爲未來10年、20年甚至30年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的重要機遇點。
着力打造新品牌
從歷史發展規律來看,新品類往往與新品牌緊密相連。“原有品牌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承載了消費者對其固有產品類型的認知,形成了認知包袱。”張雲表示。
爲此,他舉例稱,以自行車品牌哥倫比亞爲例,在汽車時代來臨之際,其進軍汽車領域,但最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輸給了奔馳。在新能源汽車時代,傳統豪華汽車品牌BBA(奔馳、寶馬、奧迪)同樣面臨着認知門檻的挑戰,極有可能被新能源汽車新勢力超越。
“全球傳統燃油車企巨頭在新能源轉型過程中,普遍存在兩個關鍵問題:其一,未能在新能源領域精準定位新品類;其二,未能果斷啓用新品牌,而是延續使用原有的燃油車品牌,這使得它們在燃油時代積累的品牌優勢,在新能源時代反而成爲了發展的阻礙。”他表示。
他進一步表示,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車企在新能源時代普遍積極啓用新品牌,這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創造了重要機遇,成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一大競爭優勢。
事實上,汽車作爲全球性的品類,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下半場,率先打造全球性品牌是最爲關鍵的戰略舉措。
張雲表示,從市場規模來看,海外市場潛力巨大,其規模有望達到中國市場的2倍甚至3倍以上,這爲新能源汽車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更爲重要的是,一個成功的全球品牌能夠反向強化其在中國本土市場的地位。
里斯的研究表明,在消費者的認知體系中,全球品牌的地位高於全國品牌,全國品牌又高於區域品牌。若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能夠贏得歐洲、美國等國際市場消費者的認可與青睞,那麼中國本土消費者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信賴度和信心將得到極大提升。
張雲認爲,打造全球品牌需要制定統一的全球戰略規劃,同時要依據不同的品類特點、市場機會,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區域化和本地化策略。以歐洲市場爲例,該地區消費者對汽車的尺寸、功能、性能等方面有着獨特的需求,同時在法規政策方面也與其他地區存在差異。所以必須要有區域化的策略。
最後,張雲表示,新能源汽車面臨百年不遇的歷史機遇,通過把握品類創新、打造新品牌、構建全球品牌三大策略,未來,全球會誕生出嶄新的全球新能源時代的BBA,而中國新能源汽車有望誕生出全球領軍品牌,新能源汽車也將成爲21世紀新的“陶瓷、絲綢、茶葉”,助力中國重回全球最大經濟體地位,推動全球經濟發展。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報)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