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業新聞網
在經歷了2023年消費需求的鉅變以後,白酒行業“何時築底反彈”的疑問不斷。近期,招商證券發佈研報稱,“酒企煎熬期”已至,底部信號明顯。雖然需求尚未出現反轉信號,但供給收縮趨勢明確。
名酒企業轉入“控制節奏”階段
招商證券的報告顯示,當下產業已經進入“酒企煎熬期”,酒企收款難度增加,市場供需關係有所改善,雖然接下來1-2個季度板塊業績可能繼續承壓,但渠道健康度開始提升,結合當前持倉低位,底部信號明顯,股價可能領先於基本面2-3個季度見底反轉。
招商證券給出了“供給端維持剋制”的說法,這實際上是符合2024年以來各家酒企,尤其是名酒企業的實際狀況的。
從瀘州老窖到五糧液,從茅臺1935到洋河,諸多名酒類產品紛紛控量限貨,調整發貨節奏,以減輕渠道壓力,維持主力產品的價格體系。
2024年6月舉行的五糧液股東大會上,五糧液集團(股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曾從欽表示,第八代五糧液將遵循量價平衡的原則,持續優化投放節奏和商家結構,計劃量不盲目求增,新增計劃量向其他主銷產品傾斜。
2024年6月28日,瀘州老窖國窖酒類銷售股份有限公司發佈了《關於停止接收國窖38度經典裝訂單及貨物發運的通知》,稱“經公司研究決定,即日起停止接收國窖38度經典裝訂單及貨物發運”。此時,38度國窖1573份額已經提升到國窖系列的50%左右,可謂瀘州老窖核心產品。
當月,茅臺1935方面傳來消息,超進度完成2024年半年度目標,暫停投放茅臺1935酒合同計劃。
1月9日,市場傳來消息,第八代五糧液(普五)已在多地停止供貨。
洋河股份方面,1月17日開始停止向線上平臺供應海之藍、天之藍產品,從2月6日開始暫停接收江蘇省內第六代海之藍訂單,並對夢之藍M6+實施配額管控。
其他多家名酒企業,也同樣對主力產品實施暫停供貨等措施,以此來調整供應節奏。甚至於貴爲名酒標杆的茅臺,也在2024年度縮減了產量——2024年全年茅臺酒基酒產量約爲5.63萬噸,同比減產約900噸,這是茅臺酒近年來首次產量收縮。
從茅臺縮減基酒產量,到各大酒企紛紛停貨控制節奏,“供給端剋制”的說法得到了印證。
費端壓力逐步上傳
值得注意的是,與往年白酒企業在淡季實施控貨不同,今年的這一波控貨,主要集中在春節銷售旺季,且覆蓋面十分廣泛,涵蓋了諸多酒企。
“對名酒企業來說,渠道壓貨的壓力是真實存在的,是逐年累積的,併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所以,名酒企業就將控貨放在了旺季。”有業內人士表示,這是與往年所不同的。
實際上,當消費端的問題開始傳導到渠道端,有一個逐步上升的過程。
2022年端午期間,部分二、三線品牌動銷減弱,經銷商庫存積壓明顯,部分區域出現“先貨後款”政策,來轉移庫存壓力。這個時候,中小酒企的週轉率顯著低於頭部企業。
庫存壓力過大,往往是廠、商共同作用的結果。
對廠家而言,爲了擴大規模,必須逐年給經銷商提高銷售指標,當後者無法按時完成銷售指標時,就會逐漸產生高庫存。
對經銷商而言,暢銷產品,尤其是名酒類產品,在市場整體向上的時刻,高庫存意味着高收益,飛天茅臺價格最高的時刻,也是諸多經銷商“求而不得”的時刻。
但是,當市場需求開始減量,產品價格開始下降,過去的高指標、高庫存模式就會變成壓力,同時傳導給廠家和商家——對商家更爲直接,低流轉和低價格不僅意味着現金流出現問題、意味着虧損,也意味着承擔更多的倉儲費用和物流管理成本。
這也更容易形成惡性循環,例如,某位資金鍊緊張的商家爲了回籠資金,就會低價傾銷,這在打擊其他經銷商信心的同時,也會造成產品價格的進一步下降,讓庫存較高者更爲恐慌。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以後,行業產能整體縮減,最爲直接的衝擊是中小企業,導致大批中小企業或退出、或兼併、或破產。
2017年-2022年,規上白酒企業數量分別爲1593家、1445家、1176家、1040家、965家及963家。短短5、6年間,規上企業的數量減少了三分之一以上。
行業總產能也從2016年的1358萬千升降至2023年的629萬千升,這意味着,酒企數量與整體產能都發生了整體縮減。
與此同時,行業整體銷售額卻並未有太大的變化,甚至略有提升。這表明,行業份額在向名酒企業集中。
第一波次衝擊到了中小企業,這一輪週期的第二波次,就是衝擊大型名酒企業。
名酒受壓是反彈前最後一環?
到了2024年後,名酒企業已經能夠感受到強烈的渠道壓力。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A股白酒上市公司存貨總額達1363.54億元,同比增長12%。行業平均庫存週轉天數增加明顯,創5年新高;部分企業週轉天數更長,70%上市酒企週轉天數明顯增加。
頭部企業的存貨週轉天數優於中小企業,但是壓力仍然明顯。茅臺、五糧液等名酒主動暫停“開門紅”壓貨政策,轉向“控貨穩價”。
有數據顯示,行業壓貨規模同比縮減約15%。
“名酒同樣在渠道貨品數量、產品價格上承受壓力。”有業內人士表示,在2013年的上一輪行業波動中,部分名酒企業因爲壓貨問題而“折戟”,經過長時間的調整才得以緩解。在如今的形勢下,名酒企業難免會重蹈上一輪波動的覆轍。
表現在產品價格上,名酒的壓力同樣明顯。從飛天茅臺到習酒1988,諸多名酒的價格不復往日風采。
以茅臺推出的千元檔產品茅臺1935爲例,其在2022年上市之初,價格一度突破1800元/瓶 ,遠超1188元的零售指導價,而其也創造了上市兩年銷售額超百億的奇蹟。
但是2023年後,茅臺1935的價格不斷走低,甚至比官方指導價更低。
到今年1月,在京東上,茅臺1935的零售價格僅有700多元,此後,零售價更是跌到700元以下。
庫存的增多與產品價格的下跌,讓名酒企業不得不採用“控貨”形式,減輕渠道壓力並維繫產品價格體系。
“這意味着,消費需求變化的傳導,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有業內人士表示,從行業總產能的急劇收縮,到規上企業數量的減少,到中小企業的普遍受壓,再到名酒企業的嚴格控貨,從消費端傳導的信息,逐步向上。
業內人士認爲,“供給端”的剋制,是不得已而爲之,至於這是否是“反彈”的信號,現在言之過早。實際上,若有反彈,則市場會在供需關係、產品價格上有着明確信號。
責任編輯:李思陽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