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最大民營醫院IPO再失敗:次均住院費1.8萬,曾被曝“反向抹零”

觀察者網
04/08

(文/孫梅欣 編輯/張廣凱)

隨着港交所網站上申請狀態變更爲“失效”,華東地區最大民營醫院明基醫院集團衝擊港股上市再度失敗。

此次衝擊失敗,是由於明基醫院在遞交港股書六個月後沒有新進展,申請自動失效所導致。

這已經是明基醫院集團第二次遭遇“期滿失效”。2024年4月,明基醫院集團首次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然而之後近6個月的時間裏,明基醫院的IPO並無明確進展。去年10月3日,明基醫院爲避免申請失效,再度遞交了上市申請,但從4月表現來看,上市進程再度重蹈覆轍。

從今年4月3日申請期限時間已滿,但從明基醫院集團沒有再度提出申請的情況來看,企業似乎也意識到再度提請通過的希望存疑,不如等待時機重新做上市準備更爲合適。

同時,今年1月中國證監會已經通過了明基醫院集團境外行上市備案通知書,批准公司在聯交所計劃劃發行不超過9389.55萬普通股。按照證監會規定,如果明基醫院集團能夠在明年1月前上市發行,則備案通知書繼續有效。

曾有“高端醫療”標籤,盈利模式存爭議

明基醫院成立於2003年,是佳世達集團與南京國資集團共同設立投資的民營醫院。2015年,南京國資退出後,明基醫院成爲獨資經營的民營醫院。2022年,成爲首家三甲民營醫院。

而明基醫院大股東佳世達則頗爲跨界,其成立於1984年,母公司明基友達集團是臺灣地區重要的電子設計代工公司,推出的BenQ電腦在21世紀初的3C市場頗具知名度。

由於醫院大股東有電子行業臺商背景,是當時市場上較少的外商投資的民營醫院,加上成立之時是南京河西地區發展的初期,因此明基醫院成立之初曾一度有着“高端醫療”標籤,在南京乃至華東醫療行業都具有一定獨特性。

目前,明基醫院集團旗下除了南京明基醫院之外,還有在2013年開始投入運營的蘇州明基醫院。蘇州明基醫院爲三級綜合性醫院,是目前江蘇省內僅有的幾家獲得國際醫療衛生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JCI)的綜合醫院。

明基醫院集團更新後的港交所招股書顯示,兩家醫院總註冊牀位爲1850張,有超過900人的醫生團隊,其中包括35名中國臺灣和海外的專家。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按照2023年醫療服務產生的收入計算,明基醫院集團是華東地區最大的民營營利性綜合醫院集團,在華東地區市場份額爲1.1%;在全國民營盈利綜合性醫院集團中,明基醫院排名第7,在中國市場份額爲0.4%。

財報顯示,報告期內(2021年—2024年上半年),集團營收分別爲22.24億元、23.36億元、26.88億元和13.30億元;經營利潤分別爲1.29億元、1.65億元、2.62億元、1.11億元;淨利潤分別爲0.69億、0.90億、1.67億和0.63億元。

從一家上市企業的表現來看,明基醫院的營收和利潤表現算得上中規中矩。但如果將其作爲一家醫療機構來看,醫院持續盈利乃至出現高增長盈利,對支付方而言,存在一定的爭議。

違法收費曾被立案,涉多宗醫療糾紛

公開信息顯示,‌明基醫院集團的主要盈利來源是醫療服務收入,包括門診和住院服務、手術費用、藥品銷售等‌。其中,2023年集團的住院、門診服務收入分別爲9.09億元、7.77億元,同期所對應的次均住院費、次均門診費分別爲1.80萬元、500元,高於同期全國三級公立醫院住院費標準。

公告顯示,明基醫院2023年牀均收入,在中國內地所有民營營利性綜合醫院集團中排名第一。

這正是明基醫院盈利所存在的爭議點,民營三甲醫院的較高收費實際由患者承擔的同時,卻不能提供高於溢價的服務,成爲明基醫院在本地患者中所被詬病的點。

另外,明基醫院的主要門診科室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其中婦產科在早年間因爲較好的住院條件和環境,住院費能產生更高的溢價。然而在生育率持續下降的當下,科室持續盈利的能力也令人存疑。

觀察者網注意到,明基醫院早前曾被媒體曝光門診收費存在“反向抹零”的違法行爲,並被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立案覈查。

值得注意的是,明基醫院在招股書披露的信息中提到,除了432宗不包括醫療糾紛的患者投訴外,還有267起醫療糾紛,其中有52起尚未解決,有58起糾紛涉及患者死亡。

企查查顯示,明基醫院涉及多宗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以其中一宗糾紛爲例,患者在2017年前往明基醫院就診並手術後,被鑑定爲三級傷殘,南京醫學會出具的醫療損害鑑定書中,鑑定醫方存在醫療過錯行爲,並在2024年被判賠付患者近9萬元。

招股書中顯示,明基醫院爲解決患者及其家屬的醫療糾紛所需支付的賠償及減免治療費用,總金額達到1420萬元。

多家民營醫療機構衝擊港股“折戟”

從明基醫院的募資計劃來看,繼續擴張,似乎是這家醫療集團尋求增長的路徑。

明基醫院在招股書中表示,募資用途主要用於四個方向。其一,爲南京明基醫院和蘇州明基醫院二期、三期及四期建設計劃;其二,部分資金將用於尋求潛在的投資與併購機會;其三,用於升級智慧醫院系統,提升醫院的信息化水平和醫療服務效率;其四,剩餘資金將用於醫院的營運資金和一般企業用途,確保醫院的日常運營和長期發展。

其中,南京明基醫院二期在今年3月已經進入新建醫療大樓的試運營階段,新增868張牀位。蘇州明基醫院二期則從2024年開始,進入工程建設階段。

事實上,擴建機構、持續擴張,似乎是民營醫療機構上市盈利的必由之路。

2024年1月,民營腫瘤醫療機構美中嘉和衝擊港股上市成功,在上市前的招股書中,擴建醫療機構並升級基礎設備,也是公司募資用途之一。馬瀧醫療、樹蘭醫療等民營醫院的募資用途中,也包含了設立院區、設立新門診等擴張需求。

然而,和明基醫院集團類似,上述醫院中,除了美中嘉和之外,衝擊港股的道路也並不順利。

全國最大的血液病醫療服務機構陸道培醫療集團,2023年7月就曾二度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以口腔醫療爲主要方向的馬瀧醫療,2024年1月也獲得了證監會的境外發行上市備案通知書;疫情期間知名度大增的李蘭娟院士夫婦所成立的樹蘭醫療,同樣在去年3月二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招股書,但和前述兩家機構一樣,均未成功登陸港股。

美中嘉和是近年少數成功上市港股的民營醫療機構案例,然而在不久前公佈的2024年財報中,公司也出現業績倒退,年度營收下滑27.9%,淨虧損幅度進一步擴大13.7%,達到4.84億元。

有投資人士指出,就明基醫院的情況來看,招股書中提到涉及患者死亡的醫患糾紛等問題,是會引發投資者擔憂的部分:“港交所對上市企業合規性和透明度要求嚴格,負面信息可能會成爲審批障礙。另外,港股投資者更偏好專科醫院,類似明基這樣的綜合類醫院,在內地需要和公立醫院進行競爭,存在一定難度。”

他認爲,內地民營醫院在人才培養、政策支持、以及患者信任度上,較公立醫院都處於弱勢水平,但另一方面又需要承擔更高的運營成本,因此港股投資人對當下民營醫院的長期盈利能力仍然存疑:“尤其是民營醫院在合規化管理上,以及因爲醫療糾紛產生的訴訟量,也是影響投資人偏好的因素。”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