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ZeR0
編輯 | 漠影
智東西4月10日報道,在第91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 2025上,GE醫療攜80款全數字化、智能化產品亮相,其中由中國團隊主導研發的新品佔比和國產產品數量均創下歷史新高。
昨日,在GE醫療數字化新品發佈活動後,GE醫療中國首席技術官孫旭光、數字研發總經理黃峯,以及合作伙伴深睿醫療CEO喬昕、銳達醫療CEO榮輝接受採訪,就AI醫療影像的技術落地、本土化創新路徑及生態合作展開了深度探討。
孫旭光說,經大量調研,中國醫生對AI的依賴和信任度愈發增長,在實際場景應用中的應用價值逐漸顯現。他觀察到中國醫療市場對AI需求濃烈、資源豐富,從需求到推出方案和產品的速度很快。
榮輝也提到中國醫生和患者對AI接受度明顯高於全球平均水平,這爲AI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提供了有利條件。
一、AI在影像設備應用領域潛力巨大,解決中國本土特色痛點
對於AI在醫療領域的發展現狀, GE醫療中國首席技術官孫旭光引用2023年發佈的《創想健康新未來》調研分享說,中國醫生對AI的信任度遠超全球平均水平,近66%參與調研的中國醫生認爲AI已經可以用於醫療領域。
GE醫療中國數字研發總經理黃峯以GE醫療中國團隊主導研發的“深度天眼”技術爲例,該技術不僅將CT掃描效率提升了30%,還顯著減少了技師培訓時間,並在疫情期間成爲高效診斷的重要工具,幫助醫療系統應對高需求的挑戰。
去年GE醫療還推出了IQ Engine,幫助磁共振的掃描速度大幅提高2-3倍,針對性解決了中國本土特色的痛點問題。
深睿醫療聯合創始人兼CEO喬昕談到肺結節AI所反映的技術迭代趨勢:從早期單純結節檢出,到如今良惡性預測、生長趨勢分析,功能深度持續拓展;大模型技術的引入進一步整合了碎片化流程。
銳達醫療CEO榮輝從設備端視角補充道,AI技術已應用於CT圖像篩選等環節,醫生工作量從“千張圖像”縮減至“十張關鍵幀”,部分醫院甚至因AI模塊故障而暫停診療,足見其臨牀依賴性。
二、構建AI醫療開放平臺,邁向共贏創新之路
在醫療AI市場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行業共識正在形成:構建開放的行業生態,將成爲推動技術落地和產業升級的關鍵路徑。
孫旭光說,GE醫療着力與衆多生態夥伴合作,打造數字化生態圈和開放平臺,實現產品融合,減少硬件設備冗餘,並積極與醫院開展產學研合作,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此次其發佈的影像數字化生態平臺“源啓”,就爲行業共研創新提供了新的支撐。
對於合作伙伴而言,加入生態系統意味着更多機遇。榮輝認爲,通過開放平臺,本土企業能接觸國際化標準,藉助平臺資源實現產品快速集成、落地與迭代。銳達醫療藉助GE醫療平臺,整合優秀AI產品,可快速獲得客戶反饋。
“原來整個產品週期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這樣縱向的整合,加上和客戶的及時落地、及時反饋,這是我們得到非常大的好處。”榮輝說。
喬昕從技術融合角度分享了實踐經驗:深睿醫療依託開放平臺,將自身技術與設備更好融合,探索AI Agent等前沿概念,推動醫學影像智能化創新。
三、聚焦基層醫療,用AI優化流程
基層醫療作爲AI落地的另一關鍵戰場,也成爲了當天討論的焦點。
喬昕說,基層對AI的需求迫切,AI正從大醫院向基層下沉,有助於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質量。
黃峯提到在縣鄉村醫療場景中,GE醫療上海創中心與合作伙伴開展了諸多實踐。GE醫療與深睿醫療聯合打造的雲端數字化生態平臺“E影”,採用分佈式存儲與邊緣計算技術,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了遠端專家對基層醫院的診斷支持。
該平臺還可爲基層醫生提供海量雲端學習資料,多維度提升其診斷能力,助力分級診療政策落地。
結語:中國醫療AI正走出特色路徑
從設備智能化到基層普惠,從技術本土化到生態全球化,GE醫療與合作伙伴的實踐印證:在人口規模效應與臨牀需求倒逼下,中國醫療AI正走出一條“以應用反哺研發、以生態定義標準”的特色路徑。
這場始於效率革命的變革,或將催生全球醫療創新的“中國範式”。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