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財商學院
最近,AI這股風吹到了大家電。
傳統“三大件”冰箱、洗衣機、空調,只要和智能有關,幾乎都升級成爲了“AI家電”。
怎麼理解呢?
比如TCL小藍翼C7空調能給你播報天氣,美的鮮淨感空氣機T6接入DeepSeek幫你淨化室內空氣,就是AI空調;海爾冰箱不滿足於保鮮食材,還想當你的AI語音管家,就是AI冰箱。
繼續看這些產品介紹,AI含量不盡相同:有AI省電、AI洗護這類實用功能,也有AI氛圍燈這種花裏胡哨的功能。
和空調聊天,讓冰箱給你開夜燈,看起來很酷炫。不過話又說回來,你真的需要嗎?用了這麼多年的大家電要搞AI,怎麼看都有點牽強。
但是品牌廠家不這麼覺得。在國內最大的家電消費展AWE上,海爾、TCL、三星等知名家電品牌都打出AI牌,給旗艦款產品配上了“AI+XX”功能。
一時間,家電行業好像突然走入了“All in AI”時代,但另一方面,AI家電也並非宣傳的那般全能。
出於好奇,我們研究了市面上的AI家電,看看這些“怪東西”都上了什麼怪功能。
聽得懂、看得懂,大家電開竅了
有100多年曆史的“白電”行業,在AI語言大模型的驅動下又跑了起來,讓原本已經非常成熟的產品形態又有了創新點。
過去幾個月,大家電迭代升級速度驚人:
在感知層面,大家電“聽、說、看、聞”已經不是什麼大問題。尤其是“聽、說”AI語音交互,逐漸成爲衡量AI家電的入門標準。
自從2月美的官宣接入DeepSeek以來,長虹、TCL、海爾等多個老牌家電品牌也都接入了語言大模型。
在3月的AWE上,海爾推出一款搭載了DeepSeek的AI冰箱,主打“AI語音管家”。“小優”語音喚起後,冰箱就像AI智能體一樣給你建議——食材放哪個區域、最好多久喫完、怎麼喫。
海爾空調“淨省電”系列,也大都接入了AI語音交互。海爾空調電商負責人曾祥軍告訴一財商學,還沒有接入離線語音的部分產品,目前可以通過小優音箱連接,後期也有計劃都配上語音功能。
之所以都配AI語音,品牌廠商有自己的考慮。
家電跨界搞AI,萬丈高樓平地起,難度還是挺大的。借用目前成熟的AI大語言模型讓消費者實現人機交互,可能是家電“AI化”最快、消費者獲得感更強的一種方式——“哦,原來冰箱真的聽得懂我在說什麼”。
當然,光聊天不幹活也不行。
除了聽和說,更豐富的感知能力是AI家電執行自主決策的關鍵信息來源,要看、要聞、還要知冷熱。因爲感知更準確,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比如三翼鳥油煙機、蒸烤一體機、燃氣竈合一智能廚房套組,搭配“AI之眼”,可以實時監測竈臺上的油煙大小控制抽油煙機吸力大小,一旦鍋開始乾燒,燃氣竈就關火斷氣。
還有主打AI輕乾洗的COLMO乾衣機,桶內豐富的溼度傳感器和MEMS(微機電系統)像觸手一樣傳回衣服乾溼情況信息,交給機器大腦決定怎麼烘、烘多久。
就這一點來看,AI家電跟以前純功能型的家用電器相比已經有了本質區別,起碼不是兩眼一睜就悶頭跑程序的機器了。
據一財商學觀察,將AI作爲主要宣傳賣點的大家電,往往是在能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再加上某環節AI算法/功能。
比如追覓前不久剛發佈的“馭風”機械臂空調X-Wind,主打AI全域感知、AI體感控風,也是在充分感知環境溫度的情況下,才能揮着機械臂左邊吹冷風,右邊吹熱風。
還有TCL空調旗艦小藍翼C7,主打AI語音、AI睡眠、AI省電。
AI語音這塊,TCL表示自己用的是行業“唯一自研語音大模型”——融合DeepSeek的伏羲大模型。AI睡眠是通過搭載毫米波雷達增強感知,再增加靜音新風,一邊探知用戶睡眠狀態,一邊降低噪音送風。AI省電則是節能算法,最高可以節約40%效能。
不過儘管賣點豐富,也有真技術,這些AI家電大多還是隻有某些環節上的智能,還在從感知跨越到決策、控制的階段,而非真正意義上完整成熟的“AI家電”。
到了具體的使用場景,這一點就暴露得更加明顯。
大家電接入AI,是剛需嗎?
要說什麼家電最稱得上“AI家電”,可能還是之前我們分析過的掃地機器人。 掃地機開始“長手”:這點破家務活兒,全被機器人搶去了丨怪東西
畢竟機械手、機械足、激光雷達,再加上AI加持的視覺算法、空間算法,讓掃地機器人能夠感知外部情況、自主決策(判斷清潔程度、哪裏要多擦幾遍)、自主執行(自由移動、跨越障礙)。以機器人的標準來看,感知-決策-控制執行,都齊了。
AI大家電這邊呢,功能也很全,打眼一看挺厲害,但老是給人一種“怪多餘的”感覺。
比如一些AI功能不僅沒啥用,還不合時宜。據TCL工作人員介紹,小藍翼C7空調除了調節溫度、風量,還能給人報天氣、報匯率、播放音樂、播報新聞,甚至提供菜譜指導。
查天氣還可以理解,咱們起牀前都得先看天氣再決定穿什麼衣服。
但是一個空調在客廳、臥室裏教人做菜,播報新聞,宣佈今日匯率1美元兌7.33元人民幣,確實有點抽象了。(to空調上的AI大腦:你知道自己是個空調嗎?)
雖然原理很簡單——接入AI語音交互之後什麼都能聊,但是以往家裏那個勤勤懇懇幹活的大家電突然憑空開始說話了,說的內容還不符合“機設”,總覺得有點怪怪的。
畢竟作爲普通消費者,也不是一定要和家電說上話,它能更好理解指令、更高效完成工作就夠了。
那麼問題來了,大家電真的需要AI嗎?
要知道,以往大家電不是沒有“智能保鮮”“智能控溫”“智慧調節風向”功能,即便是寫好的程序,好用的功能就是好用。反過來,即便是有AI加持的花式功能,難用就是難用。
比如搜索某品牌洗衣機,消費者經常反饋的問題有:洗衣機和手機APP互聯數據不準確、不及時,智慧洗老是不斷延長時間,這些問題都要通過產品迭代解決,而不能訴諸於AI。
在目前這個階段,大家電品牌搞AI,更像是品牌不想錯過行業趨勢的反應。有些品牌會投入AI研發,有些則強行往AI上靠。
比如三星,大家電直接搞了一個系列叫“AI神”。
有多神呢?
我們翻遍了這個系列的冰箱,從5199元的“AI神冰箱5系”到18199元的“AI神冰箱9系”,產品介紹裏都只有一句和AI相關——AI節能。再就是可以通過三星智能家居SmartThings APP檢查能耗。
但是隨便一搜其他品牌冰箱,沒宣傳AI節能的產品,比“AI神”還省電。
敢情衝着AI節能去的消費者,就是花更多錢,買更不省電的產品。單看省電這一點,“AI神”並沒宣傳的那麼神。
顯然,大家電需要變得更好用,但不需要啥都往AI上蹭。
這不是代表要對AI家電說“不”,而是理性面對AI功能。
從需求層面來看,人們確實需要更智能的家電。因此在感知、決策控制、人機交互、學習適應、協同工作層面,勢必會出現很多新功能,它們有可能是藉助AI實現的,也有可能是微創新實現的,最終目的都是製造更好用的產品。
所以與其過度宣傳AI,家電品牌還不如把自己擅長的事做好,用貨真價實、實用的功能贏得消費者。
AI家電不是剛需,好用的家電纔是剛需。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AI家電?
從市面上AI家電的AI應用情況來看,可以分爲兩種:
首先,AI讓大家電核心功能更好用,比如AI洗護、AI輕乾洗可以把衣物洗得更乾淨,減少面料受損,空調傳感器感知空間溫度,AI調節風量,本質上是核心功能的升級。
其次,AI幫助解決大家電痛點,比如節能、降噪,主要提高經濟性、實用性,本質上是對家電核心功能的查漏補缺。
以上兩種更像是“家電+AI”,大部分家電能做到感知,但還無法做到自主決策執行,只能提示用戶、給出決策建議,距離“AI家電”還有一定距離。
而大家電受制於功能單一、無法自主移動,註定不會成爲智能家居的“中心”,而是其中一環。
對消費者來說,這樣的分工也會更明確。
不是所有家電都要能聊天、講笑話,提供情緒價值,也不是所有家電都得出現在不同場景。
相比花式AI功能,AI大家電更需要的是把自己那一環做到極致,再增加協同工作能力——在智能家居互聯場景下,進一步實現即時響應“被喚起”,底層協議、芯片“更開放”,線上&語音交互“更方便”。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大家電需要更聰明——能做什麼很重要,知道不做什麼更重要。
這對家電品牌和消費者來說,可能都是一件好事吧。
參考資料:
36氪研究院《2025年中國AI家電行業發展白皮書》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