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商業模式深度解析:租賃、共享、虛擬電廠與社區儲能如何重塑能源市場?

多氟多新能源
04-11

NEWS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NEWS TODAY

中國儲能產業已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儲能技術正從單純的技術創新走向多元化的商業應用。本文將系統分析當前主流的四大儲能商業模式——租賃模式、共享模式、虛擬電廠模式和社區儲能模式,揭示其運營機制、典型應用案例及市場前景,爲投資者提供參考。

01

租賃模式

儲能租賃模式是當前中國獨立儲能電站最核心的商業模式之一,其本質是儲能投資方將儲能容量租賃給新能源發電企業,幫助後者滿足政策要求的配儲比例,同時獲取穩定收益。這一模式有效解決了新能源企業自建儲能投資大、運維難的問題,實現了"專業人做專業事"的資源優化配置。

在政策驅動下,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發佈新能源配儲政策,明確配置比例在5%-30%之間、儲能時長1-4小時不等。例如浙江省要求光伏項目按裝機容量的10%配置儲能,時長2小時;青海省則對風電項目提出15%的配儲要求。這些強制性政策爲儲能租賃市場創造了巨大需求空間。

典型案例:國家電投山東海陽101MW/202MWh儲能電站將全部容量租賃給周邊海上風電項目,在滿足政策要求的同時,使風電場的棄風率下降8個百分點。該電站採用"容量租賃+現貨套利"的複合收益模式,年總收入達4000萬元以上,其中租賃收入佔比約75%。

然而,租賃模式也面臨挑戰。2025年初國家叫停"強制配儲"政策後,新能源企業配儲需求銳減,單純依賴容量租賃的商業模式可持續性受到衝擊。領先企業已開始探索"基礎租金+市場收益分成"的混合模式,並積極介入電力現貨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以多元化收益來源對沖政策變動風險。

02

共享儲能模式

共享儲能是租賃模式的升級版,通過電網統一調度,將原本分散的儲能資源整合爲規模化、共享化的靈活調節資源,實現"一站多用、多方共贏"。與單一新能源場站配儲相比,共享儲能可提高利用率3-5倍,等效利用係數從不足10%提升至30%以上。

中國共享儲能發展始於2019年青海首座共享儲能電站投運,截至2024年全國已有10多個省份出臺支持政策。這些電站通常由第三方獨立運營,同時爲多個新能源場站、電網企業和電力用戶提供服務,包括調峯、調頻、備用、黑啓動等多種功能。陽光電源助力的青海海西州託格若格共享儲能電站便是典型代表,該GWh級項目通過智能控制上百萬顆電芯,爲當地新能源消納提供關鍵支撐。

共享儲能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市場規則碎片化。各省輔助服務補償標準差異顯著,如廣東調峯補償上限爲0.792元/kWh,而山東僅爲0.15元/kWh。同時,電力現貨價格波動可能大幅影響預期收益,江蘇射陽某電站在夏季用電高峯40天內創收4000萬元,但季節性波動使得全年收益分佈極不均衡。

未來,隨着電力市場化改革深化,共享儲能將向"虛擬電廠"方向演進。通過聚合分佈式儲能資源參與更高維度的市場交易,並結合區塊鏈技術實現點對點能量交易,共享儲能的價值創造能力將進一步提升。

03

虛擬電廠模式

虛擬電廠(VPP)模式代表了儲能商業化的前沿方向,它通過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將分散的儲能系統、分佈式電源和可調負荷聚合爲統一的"虛擬"電源參與電力系統運行。在這一模式中,儲能憑藉其快速響應和雙向調節能力,成爲VPP最核心的靈活性資源。

德國NextKraftwerke公司運營着歐洲最大的虛擬電廠,聚合了超過1.3萬個分佈式能源單元,2020年營收達5.95億歐元。其成功經驗表明,VPP的核心競爭力在於資源聚合規模和智能交易策略兩方面。

中國虛擬電廠發展仍處試點階段,但進步顯著。2021年深圳投運國內首個虛擬電廠平臺,聚合深圳地鐵、水務集團等大用戶的可調負荷;2024年江蘇某VPP試點聚合20MWh分佈式儲能和5MW可調負荷,通過參與日前市場和實時需求響應,年收益達1200萬元,投資回收期約5年。

虛擬電廠的關鍵技術支撐包括:

智能計量系統:實時監測各節點運行狀態

通信網絡:確保控制指令的快速可靠傳輸

優化算法:基於電價信號、電網需求等多因素制定最優調度策略

交易平臺:對接各類電力市場,實現價值變現

虛擬電廠面臨身份認定和市場準入等制度障礙。目前中國電力市場對VPP作爲獨立主體的定位尚不清晰,參與調頻、備用等服務的資質要求也不統一。同時,不同廠商設備接口協議差異大,增加了聚合難度。此外,用戶參與意願不足,缺乏有效激勵機制。

04

社區儲能模式

社區儲能模式將分佈式儲能系統部署在居民區層面,爲終端用戶提供本地化能源服務,同時參與更廣泛的電力市場交易。這一模式在澳大利亞、德國等地已較爲成熟,中國則處於起步階段,但發展潛力巨大。

社區儲能的核心價值在於經濟性與可靠性雙重提升。對居民用戶而言,通過社區儲能可降低用電成本10-20%;對電網而言,可緩解配網阻塞、延緩升級投資;對運營商來說,則能獲得電費差價、電網服務補償等多重收益。

社區儲能通常採用"能源服務商+物業+居民"的三方合作架構,具體運營模式包括:

1.基礎電價優惠模式:居民按低於電網電價10-20%的價格使用儲能電力,簡單易行但收益單一。

2.電費分成模式:運營商將參與市場交易的收益與用戶分成,能挖掘更大價值但操作複雜。

3.全包服務模式:提供儲能、光伏、充電樁等綜合能源服務,用戶支付固定月費,體驗好但投資大。

社區儲能的發展受制於電價機制和初始投資。中國居民電價較低且缺乏分時電價機制,削弱了社區儲能的經濟性。未來隨着電力市場化改革深入和儲能成本下降,特別是鈉離子電池等新技術產業化,社區儲能的經濟門檻將逐步降低。

05

未來儲能三大趨勢

1.收益多元化:從單一租賃或價差套利轉向"容量+能量+輔助服務"的複合收益結構。

2.主體協同化:新能源企業、電網公司、第三方運營商和終端用戶形成價值共享生態。

3.運營智能化:基於AI的預測優化和自動交易將成爲標配,最大化儲能資產回報。

隨着中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推進,儲能將從"錦上添花"變爲"不可或缺"的關鍵支撐。那些能夠準確把握政策動向、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的商業模式,將在這一變革中贏得先機。

NEWS

NEWS TODAY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