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同城(9699.HK)|“消費+科技”成關稅大戰避險優選標的

格隆匯
04-09

近期,“對等關稅”靴子落地,此次加徵關稅的範圍和幅度遠超市場預期,導致全球資本市場出現巨震,尋找避險資產成爲投資焦點。

回顧今年,以科技爲核心的中國資產迎來了價值“重估時刻”,中國科技股漲勢遠超美股。不過美股大跌與關稅戰、自身漲幅過大有關,中國科技資產的估值仍處於歷史底部,下跌空間有限,中國資產重估還遠未結束。

目前科技股的機會點,會在自主創新邏輯和內需邏輯。具體來看,2024年我國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高達44.5%,消費作爲終極需求,在科技不斷賦能下,帶來了效率革命,所產生的增長動能或許最爲強勁,在市場波動中形成了"安全墊"。

作爲現代消費社會里重要的“水電煤”,並且集合了AI、無人配送、低空經濟等技術應用的即時配送行業,近些年迅猛發展,就很好地佐證了這一點。

根據沙利文《2024年中國即時配送行業趨勢白皮書》,去年中國即配行業訂單規模達482.8億單,同比增長17.6%,2030年行業有望達到千億級別規模,其中,AI技術應用將助力配送進一步提效。

根據獨立第三方即時配送服務平臺——順豐同城發佈的2024年財報,公司全年總收入157.46億元,同比增長27.1%;全年淨利潤1.3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61.8%。其中同城配送服務訂單量同比增長超30%,遠超行業增速,帶動該部分收入規模達91.21億元,同比增長23.5%。此外,最後一公里配送服務業務收入同比顯著增長32.5%,至66.25億元。可見即配市場優質個股更強的增長動能。

對投資者來說,即配行業具備怎樣的科技邏輯?從這份《白皮書》以及順豐同城財報的草蛇灰線中,可略窺一隅。

從順豐同城財務數據看即配:科技引領提質增效

實際上,順豐同城的財報還有以下幾組數據值得關注:

2024年,公司的毛利同比增加34.8%至約10.72億元,對應的毛利率攀升至6.8%,實現了連續七年上升。淨利潤自2023年中期錄得轉正表現後,後續每個財報都較前一期實現了成倍的增長,去年全年淨利率較2023年的0.4%翻倍至0.8%。

不難發現,順豐同城已連續兩年盈利,釋放出更大的規模效應,盈利質量也持續改善。從行業來看,競爭對手普遍處在虧損之中,甚至有虧損幅度擴大的跡象,反而順豐同城跑通了商業模式,領跑行業。

之所以能取得上述成績,背後的原因還要從供需雙方着手。

順豐同城率先接入DeepSeek等大模型,結合自研CLS城市物流系統,致力於在業務的各個環節推進運營數字化和AI決策智能化。已實現了B端、C端需求及騎士運力供給的核心鏈路協同響應。

當前,餐飲和即時零售增長動能強勁,《白皮書》分析指出,傳統電商、經銷商和品牌商紛紛入局推動線上線下相融合,即時零售的新生態主要表現爲供應鏈渠道線上化和全鏈條數字化。

面向B端商家,順豐同城秉持第三方中立開放定位,持續爲商家對接各個不同渠道、平臺及私域的訂單來源,提高數字化運營效率和收入創造,並通過技術調優,面向KA商家持續打磨定製化服務能力。

特別地,順豐同城與順豐集團協同打造“倉儲+轉運+即時配送”的一體化供應鏈方案,基於全鏈路履約能力,在倉儲管理、多元運力調度等環節進行技術提效與深度定製,顯著擴大了共同客戶基礎。年內與與順豐集團一起服務的月結客戶帶來3.67億元的外部增量收入,同比增長45.5%。

2024年,順豐同城的B端KA客戶市佔率遙遙領先於同行,與多個頭部客戶合作份額持續提升,年內新增合作門店超7500家,拿下山姆會員商店、肯悅咖啡、阿嬤手作等多個不同行業的品牌商家。截至2024年底,平臺上的年度活躍商家數量規模至65萬,同比增長39%。

面向C端消費者,順豐同城系統側優化高價值訂單履約保障,升級一對一“獨享專送”產品,全年單量翻4倍。截至2024年底,平臺活躍消費者超過2341萬人。通過AI驅動的精準營銷與服務升級,順豐同城在C端市場的用戶粘性與滿意度顯著提升。

此外,公司圍繞最後一公里業務在多個城市進行了無人車配送的營運投產,全國月均活躍路線上千條。在“雙十一”、“618”等電商大促等高密度訂單時段,無人車承擔批量配送任務,而騎手則專注於複雜場景的末端履約。這種人機協同不僅緩解了高峯期運力壓力,爲消費者提供了更高效的配送體驗,也顯著降低配送成本。

而騎手生態可以視作即配平臺的基石,既決定了現有的基本盤大小,也影響未來平臺生態的發展格局,是反映平臺管理運營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根據財報,截至2024年末,順豐同城的年活躍騎手進一步擴大至100萬名,中高收入水平騎手數同比增加29%。

綜上能看到,順豐同城定位獨立第三方,承接到了更多優質需求和流量,領先地位穩固。同時,也揭示了科技在即配行業落地的務實邏輯——持續優化產品和服務帶來效率和用戶體驗的提升,以技術實現更優的成本效益,撬動超額回報。

即配未來增長的“錨”何在?“AI+無人”基建給出方向

站在當前時點,我國即時配送行業正處在一個關鍵階段。

從需求端來看,2024年消費復甦呈現“K型分化”,其中,糧油食品、飲料、餐飲、菸酒類等高頻可選消費保持較高增速,這些品類消費者對配送時效性要求較高,無疑將直接激發即配需求。

而伴隨城鎮化水平持續推進,尤其是農村地區的互聯網用戶規模不斷擴大,以及各行業的頭部品牌都計劃開始或進一步加速低線城市佈局,由此下沉市場即配需求將迎來爆發。

順豐同城2024年財報佐證了這一點,去年茶飲配送收入同比增長73%,商超便利、美妝、醫藥、母嬰等品類收入同比實現高雙位數增長,整體非餐品類收入增長顯著,同比增長26.2%至36.95億元。同時,公司持續加碼下沉市場建設,全國縣域覆蓋超過1300個,帶動年內縣域收入同比提升121%,進一步鞏固了在下沉市場的領先地位。

可以看到,消費者習慣逐漸多樣,即時零售的品類也從基礎消費向更高價值、更個性化的產品拓展,並且加速向下沉市場滲透,可見未來即時配送市場的成長潛力不容小覷。

當然,雖然市場需求持續爆發,但困難同樣不少。業務鏈路長、騎手規模大、地理條件複雜等都是會面對的現實難題,若能夠得到有效解決,即配企業無疑將改善盈利能力較弱的現象,抓住更爲廣闊的市場機遇,最終在競爭中突圍。

在領先連續盈利的突圍中,順豐同城給出的答案是“AI+無人”戰略。對順豐同城而言,用AI賦能全鏈路,提升匹配和成交、服務效率以及履約能力,是提效降本導向下的幾個重要着力點。

摩根士丹利報告顯示,DeepSeek R1的訓練成本僅爲ChatGPT的三十分之一。這意味着在其加持下,爲順豐同城帶來的成本節約效應和效率優化較爲突出。而且除了DeepSeek,順豐同城已與火山豆包、騰訊混元等國內多個廠商達成合作,形成“大模型+行業小模型”的混合架構,持續優化AI應用效果,推動公司持續實現效率改善和盈利提升。

此外,推動無人配送從試點更快邁向規模化,是順豐同城又一個關鍵行動,2022年試點無人機急送服務,2024年又在多個城市推進無人車配送試點與投產。目前已形成“無人配送+二輪/四輪車+騎手”的“天地人”完整配送生態。

物流中最後1-5公里的末端配送雖然鏈條最短,但卻最複雜,僅末端配送成本,就佔整個物流成本的30%左右。而無人車會隨着產業鏈更加完善,以及量產和使用,成本將越來越低。可以期待規模效應釋放後,提高公司“最後一公里”服務成本效益,競爭力不斷增強。

總的來看,順豐同城通過“AI+無人”戰略加強在即配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自身業務覆蓋更多元的品類,長期形成低成本路徑下的效率飛輪。這將利好順豐同城的成本改善,抓住更多業務增量,隨着訂單規模增長,運營效率和體驗進一步提升,最終打開更大的盈利空間。

從投資者視角看,即配行業值得一場重估

在即配行業普遍虧損的背景下,順豐同城驗證了技術投入是如何“滾雪球”的。順豐同城的“科技”和“AI”屬性越來越濃厚,“科技溢價”或許會是即配行業下一階段不可忽視的價值投資邏輯。

在政策端,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於促進即時配送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到,即配平臺要勇於通過AI、大數據、區塊鏈等新科技的運用進一步提質增效,其中無人機配送、自動配送車等也被列爲重點發展方向。《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也明確支持低空經濟與無人配送。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

即時配送行業在科技賦能下,通過優化成本、提升效率來服務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及改善商家和企業的運營效益,長期意義無疑是作爲促進消費的紐帶,和其他行業更好地融合發展。

就成長空間來說,根據沙利文《白皮書》,2024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已達到13.1萬億元,且從趨勢看仍將保持穩步提升。關聯到即時配送,其市場規模長期保持增長無疑是明確的。

以順豐同城爲樣本參考,公司錨定了即時零售這一確定性賽道,定位獨立第三方,通過“AI+無人”戰略建立起了差異化競爭優勢。

因此,順豐同城的發展模式不可複製,作爲即配行業投資標的,在資本市場上具備一定稀缺性。長期來看,順豐同城依靠科技賦能,能夠進一步提升成本效益,優化利潤率,同時產品和服務更具競爭力,從而搶佔更多市場份額,公司保持持續盈利值得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9月,順豐同城正式進入港股通,股票的流動性和交易活躍度得到增強。

作爲港股市場與內地資本互聯互通的核心紐帶,港股通已成爲價值發現功能最顯著的跨境投資通道。當前市場正處於"認知修正"關鍵階段,科技驅動的內需消費板塊或將在關稅爭端中完成從"風險折價"到"創新溢價"的蛻變,即配企業在當下具備足夠安全屬性,足以穿越市場波動,會成爲更多熟悉本土市場邏輯的資金重點關注的價值標的。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