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關稅推高美國消費者價格對美聯儲的抗通脹行動已是壞消息,但更可能打開“潘多拉魔盒”:經濟學家指出,企業和工人對價格的預期往往能自我實現。
這正是美聯儲始終緊盯未來通脹預估的原因,而最新數據令人憂心——自特朗普當選後已攀升至30年高點的長期通脹預期指標,在其宣佈全面關稅後繼續飆升。
這種心態可能將貿易衝突帶來的一次性價格衝擊轉化為持續通脹壓力。更危險的是,這種預期出現在美國家庭尚未從疫情後物價飆升中恢復、且可能不再信任美聯儲能遏制新一輪通脹的時刻。
消費者和企業的通脹預期是觀測公眾對央行信任度的窗口。貨幣理論表明,當這種信任(特別是長期信任)被侵蝕時,政策效果將大打折扣。具體而言,利率必須升至比原本所需更高的水平,直至重建信任。
長期預期驟升意味着市場對美聯儲實現2%通脹目標的信心動搖。“這令我擔憂,”波士頓聯儲前研究主任、現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傅瑞偉(Jeffrey Fuhrer)表示。
雖然多數調查尚未顯示這種極端情況,但他警告即便信任未完全崩塌,貿易衝突也會加大美聯儲工作難度。若消費者面臨超3%的關稅推升型通脹,可能將其視為“新常態”並調整行為——工人要求加薪,企業修改定價策略。“那我們就真遇到麻煩了,”他説,“而現在我們最不需要這個麻煩。”
3月美國關鍵通脹指標約2.5%,雖遠低於2022年峯值但仍頑固高於目標。多數經濟學家預測,隨着關稅推高進口商品價格,未來數月通脹將回升。密歇根大學最新調查顯示,消費者預計未來一年物價將上漲6.7%,5-10年通脹預期達4.4%——均為數十年來最高。儘管部分經濟學家質疑其方法論,但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的年度預期指標同樣自12月以來激增。
不過其他數據稍顯緩和:基於美債的5年及10年盈虧平衡通脹率維持在美聯儲2%目標附近;紐約聯儲2月調查顯示,3年及5年通脹預期穩定在3%左右。這讓鮑威爾稱密歇根數據是“異常值”。但美聯儲官員仍在密切監控預期,以規劃貿易衝突下的政策路徑。
“美聯儲最重要的資產是其信譽,這體現在穩定的長期通脹預期中,”波士頓聯儲主席柯林斯上週五表示。她同時警告“關稅影響可能比多數人想象的更廣泛”。在本月特朗普宣佈關稅前,美聯儲已下調增長預期、上調通脹預測。此後多位官員警告今年通脹或達4%,這給了政策制定者暫緩降息的理由——即便經濟放緩擔憂加劇。
過去三十年間,美國通脹長期穩定使預期保持可控。但疫情與俄烏衝突後的價格衝擊改變了局面——通脹成為頭條新聞,並滲入前瞻性指標。
“美國消費者尚未真正恢復,”RSM首席經濟學家布魯蘇埃拉斯(Joseph Brusuelas)指出,“他們在調查中的反應暴露了當前心態:仍帶着深深傷痕。”
當然,預期通脹與實際通脹不存在自動傳導機制——在美國尤其如此,因其勞動合同與租金的通脹指數化程度低於許多國家。甚至有經濟學家質疑價格預期是否真有參考價值。但學界共識是肯定的——這一結論基於橫跨歷史與全球的研究。
芝加哥大學教授韋伯(Michael Weber)研究了德國一戰惡性通脹的長期影響:即便百年過去,當年高通脹地區的居民至今仍傾向更高價格預期,當地政客也更常討論通脹。對美聯儲官員而言,自身經歷同樣影響決策取向
倫敦政經學院教授瑞斯(Ricardo Reis)認為,長期應對通脹衝擊的國家積累的經驗對鮑威爾等人具有啓示意義:綜合多種指標、警惕超目標預期的持久傷害、必要時果斷行動。他指出疫情通脹已給發達國家央行敲響警鐘——通脹預期恰是央行信譽的鏡子。
瑞斯警示道:“忽視預期、空談暫時性、假裝問題不存在,這些做法都不可取。”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