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市場迎來新的歷史節點。
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走訪第十三屆儲能國際峯會暨展覽會(ESIE 2025)瞭解到,2024年,中國儲能產業已經實現規模化發展,當前將由規模化發展向全面商業化方向轉變。與此同時,隨着新能源電價市場化新政出臺,儲能產業將逐漸由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陳海生表示,新能源全量入市以及配儲要求的調整對新型儲能行業發展影響重大。業內普遍認爲,新政思路符合新能源及儲能發展長期預期,但是對近1—2年儲能投資收益影響重大。
隨着儲能產業出現階段性轉型陣痛,企業也將面臨新一輪考驗,行業格局隨之重構。第三方機構InfoLink Consulting認爲,隨着取消強制配儲,行業迎來範式重構——儲能配置邏輯正從“政策達標”向“價值錨定”躍遷,經濟性與全生命週期收益能力成爲檢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第一標準。具有技術縱深度與商業模式創新能力的頭部企業有望擴大市場份額,產業鏈或加速優勝劣汰,競爭格局走向優化。
儲能配置邏輯轉變
過去的2024年,是中國儲能行業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年。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指出,2024年,發展新型儲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爲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新型儲能的戰略地位進一步明確,成爲“雙碳”戰略的支柱性技術、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要素和能源產業升級的戰略性增長點。
新型儲能作爲抽水蓄能之外的其他儲能技術,是新能源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其快速發展也推動儲能市場邁入歷史性時刻。有關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創新高,新增裝機近43.7GW,同比增長126.5%,首次超過抽水蓄能。從應用場景上看,新增新型儲能裝機仍以源網側應用爲主,用戶側佔比同比有所提升。
2024年,我國儲能產業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新增企業數量創新高,行業產能增加。截至2024年年底,累計註冊儲能相關業務企業28萬家;近3年儲能相關企業註冊量大幅增加,大量企業湧入儲能賽道。與此同時,儲能競爭激烈程度進一步加劇,價格下降加速。
陳海生展望,2025年,中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突破100GW。儲能產業有望在攻堅克難中繼續高速發展,儘管國內外不確定因素增加,但總體將從規模化發展向全面商業化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在儲能行業快速發展背後,全國近30個省(區、市)出臺的新能源強制配儲政策成爲拉動裝機規模的重要驅動力。2020年以來,這些區域已經將配置儲能作爲了新能源項目建設的前置條件。
然而,由於儲能市場機制尚不完善,儲能產業在實現規模化發展的同時,儲能電站也存在調用少、利用率低、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儲能價值尚未真正發揮。
進入2025年,最新政策的出臺將改變這一現狀。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佈《關於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發改能源【2025】136號,以下簡稱“136號文”),明確提出不得向新能源不合理分攤費用,不得將配置儲能作爲新建新能源項目覈准、併網、上網等的前置條件。
這也意味着,強制配儲政策緊急“剎車”,儲能市場將由“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變。隨着市場建設逐漸完善,儲能的投資意願將由市場需求決定,通過市場手段實現合理的經濟回報。
InfoLink Consulting稱,強配驅動時代,一些儲能項目更多是爲了滿足政策要求而“盲目”建設,暴露出技術同質化嚴重、系統效率衰減快等結構性問題。隨着取消強制配儲,行業迎來範式重構——儲能配置邏輯正從“政策達標”向“價值錨定”躍遷,經濟性與全生命週期收益能力成爲檢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第一標準。
“卷價格”轉向“卷價值”
瑞浦蘭鈞(00666.HK)儲能系統研發總經理劉思向記者表示,136號文的出臺對於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來說是一個好事情,可以真正激發市場需求,有利於改變國內建而不用的現象。“對於真正的儲能剛需而言,儲能就是一個賺錢工具,相關企業更看重長期的運行收益,在意產品運行的穩定性。因此,對於電池廠商而言,研發生產的產品最重要的就是能給用戶創造價值,並不單純爲了便宜,將更講究產品長期運行帶來的收益,注重性能和安全等問題。”劉思說。
美的集團旗下科陸電子(002121.SZ)儲能產品總監王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136號文對於儲能產業的改變就是從‘要我建’變成了‘我想建’和‘我要建’。它使大家進一步認知儲能的實際價值,重新評估電站帶來的收益問題,從而提供更好的產品解決方案。”
然而,當前儲能市場仍要經受一輪嚴峻考驗。
“新能源全量入市以及配儲要求的調整對新型儲能行業發展影響重大。”陳海生表示,業內普遍認爲,136號文的思路符合新能源及儲能發展長期預期,但是對近1—2年儲能投資收益影響重大。
具體而言,一是容量租賃收益是儲能電站的主要收入來源(約佔50%),在現貨價差偏低、輔助服務收益受限的情況下,失去容量收益後,大部分獨立儲能電站將難以爲繼。二是與功能作用類似的抽水蓄能和煤電相比,獨立儲能未享用“同質同價”的容量電價機制。三是我國作爲全球第一大儲能市場,應用端影響投資預期和積極性,需求變化將使儲能企業調整國內戰略,轉向海外。四是地方缺乏有力手段調節資源投資,間接影響電力系統穩定安全支撐。
王凱表示:“過去兩年,儲能行業出現了一些階段性過熱問題,出現了產品拼湊現象,甚至沒有工廠的企業通過低價搶市場。136號文發佈後,一些企業將很難找到市場,唯有真正長期深耕儲能行業的企業纔能有望穿越週期。”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祕書長劉勇告訴記者,儲能項目建設的觀望態度在短期內使儲能全產業鏈生產企業承壓,整體加速洗牌,依賴政策補貼的企業首先受到衝擊,缺乏核心競爭力和成本優勢的儲能廠商將面臨更大競爭壓力,甚至被淘汰。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報)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