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可以“飛”着去上班了

滾動播報
04-16

轉自:中國經濟週刊

本刊記者 崔曉萌

當你在深圳喝着下午茶,無人機爲你端上餐品;在公園散步時,頭頂十幾架無人駕駛飛行器有序的掠過天際——這些曾經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場景,正在變爲現實。

近日,中國民航局頒發了兩張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運營合格證(OC)。這是全國首批載人類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運營合格證,意味着中國低空飛行開啓“載人時代”。

如果說低空經濟是一場“造車運動”,此前的適航三證(TC/PC/AC)解決了“車能造”的問題,那此次OC證的頒發則意味着“車能上路”。這張被稱爲低空經濟“駕照”的證書,標誌着企業具備安全合規開展商業飛行的能力。

四證齊全,億航智能用了將近5年時間。未來市民可在廣州、合肥等地購票體驗空中觀光,甚至嘗試“空中公交”通勤。億航智能副總裁賀天星透露,未來3~5年間會在各個城市逐步開通航線,讓更多城市可以乘“飛的”出行。

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圖片來源:億航通用官網)

這場“升級”的背後,不僅有技術的突破,也有政策的支持。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

民航局也在推進建設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推動簡化低空飛行計劃申報和審批,改善通航運行環境,支持地方設立20個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

在深圳,無人機早已化身“空中外賣員”“空中搬磚俠”“雲端急救俠”“麥田守護者”等衆多角色。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與“低空經濟”相關企業已達7.6萬餘家,其中2024年1月至今新增相關企業1.5萬餘家。另外,從天眼查知識產權信息來看,近期的熱門概念,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已申請相關專利超110項,較去年同期新增近40項。

有機構預測,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8591.7億元。

儘管發展規模不斷壯大,但低空經濟仍面臨“成長的煩惱”。空域管理需要更精細的“空中交通規則”,基礎設施建設需加快佈局起降點和通信網絡。

尤其是低空域飛行與民航飛行有着本質區別,有一系列問題待解。

中國低空經濟聯盟執行理事長、全球低空經濟論壇祕書長羅軍說,低空飛行與高空民航的飛行兩種使用場景所需要的定位技術、安全保障需求完全不同。

可以想象,未來城市上空可能有百萬架無人機飛行,規則與空中信號保障將十分重要。空域的放開必須伴隨着通信技術的完善與保障,不然空中無人機相撞事故頻發,將爲低空經濟帶來滅頂之災。

深圳羅湖休閒公園城市空中交通展示(體驗)中心(圖片來源:億航通用官網)

此外,大衆對無人機低空載人飛行的接受度也需要時間積累。從產品研發到“持證上路”再到普及,需要建立更多的示範樣板、運營中心,讓保障體系更完善。

如今,中國的低空經濟也站上了全新的起點。未來我們的生活或許是這樣:早晨用手機軟件打“飛的”穿越城市,中午無人機送來“雲端外賣”,快遞還可以“空投”到家……

當打“飛的”成爲日常,低空經濟帶來的便是對生活方式的重新定義。

責編:周琦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