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安徽新聞網
本網訊(記者 汪永安)“我們創制了4萬多份雙單倍體白菜育種材料,已成爲全球最大的不結球白菜單倍體育種基地。”近日,在和縣臺創園內的安徽省皖江蔬菜技術產業研究院,安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汪承剛指着低溫櫃中保存的育種材料告訴記者,目前育種材料的數量還在以每年1萬多份的速度增長。
爲破解優異種質匱乏的“卡脖子”難題,推動和縣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2014年安徽農業大學與和縣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皖江蔬菜產業技術研究院”,建立了“基地+項目+人才培養”長效合作機制和“常駐專家+地方專家+專業人才輸送+地方技術人員培訓”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近年來,在園藝學院科研人員的努力下,累計收集國內外不結球白菜種質2223份,建立了數量最多、類型最全的不結球白菜(烏菜、小白菜)種質資源庫。創制出國內外最大的烏菜、小白菜雙單倍體(DH)羣體(4萬餘份),篩選鑑定出優異種質材料825份,其中耐逆、抗病等優特異種質材料317份。創制出雄性不育系23份,填補了國內外空白。
“我們突破了傳統育種週期長、精準性差、選擇效率低的技術瓶頸。首次創制高出胚誘導系,誘導頑固型材料出胚率達8.2至187.6胚/蕾,提高2至40倍,攻克了胚胎發生受基因型限制的瓶頸問題,實現了不結球白菜單倍體工程化開發。”在和縣蔬菜育繁種基地,正在指導學生做育種實驗的安農大園藝學院副院長袁凌雲告訴記者,通過構建“多目標性狀聚合+單倍體快速純合+多標記篩選鑑定”育種技術,優異育種材料創制效率提高4倍以上。
利用單倍體工程化育種技術,以不結球白菜(烏菜、小白菜)種質資源爲基礎,科研人員創制了31個突破性的耐寒耐抽苔高Vc型、耐熱耐溼抗病型、宜機化型等多優異性狀骨幹親本材料,進而培育出耐寒耐抽苔冬春新品種6個,具有株型緊湊、品質優、產量高等冬春栽培需求特性,產量較主栽品種平均提高10.2%,緩解了冬春葉菜“春淡”;耐高溫高溼抗病的夏秋新品種5個,具有小棵成型、生育期短、品質優等夏秋栽培需求特性,產量較國外進口耐熱品種平均提高9.4%,緩解了夏秋葉菜“伏缺”。上述品種成爲南方多個主產區主栽品種,有效抵禦“洋種子”衝擊。“我們還選育宜機化品種2個,抗病性強,產量較對照提高9.2%,適宜近地面機械化鏟切。”汪承剛教授說。
近3年,安農大科研團隊在全國累計推廣不結球白菜新品種1397.7萬畝,佔種植面積22.2%,總產值752.0億元,農民增收79.8億元;其中,在安徽省累計推廣331.5萬畝,佔種植面積55.3%,總產值191.1億元,農民增收19.3億元。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