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以下簡稱“銀登中心”)發佈2025年一季度不良貸款轉讓業務統計數據。
2025年一季度,批量個人業務成交規模370.4億元,成交單數128單,同比分別增長760%、357%。
“個貸不良成交量暴增,首先,是因爲金融機構個貸不良壓力巨大,2024年有銀行零售淨利潤佔比大幅下滑至0.6%;其次,隨着個貸不良轉讓試點的不斷開展,金融機構開始具備成熟的批轉管理能力,正在逐步向表外資產要利潤;最後,當前環境下,個貸不良業務作爲逆週期行業,被市場看好。”火慄網特聘高級研究顧問彭城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個人消費貸不良佔比超七成
從資產類型結構來看,今年一季度,個人消費貸款、信用卡透支、個人經營類貸款規模分別爲268.2億元、51.9億元和50.1億元,佔比分別爲72.4%、14%和13.5%。
其中,個人消費貸款佔比已經實現連續兩個季度上升。2024年三季度、四季度,佔比分別爲41.9%、66%。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24年四季度末,不含個人住房貸款的消費性貸款餘額達21.01萬億元,同比增長6.2%,全年增加1.24萬億元。從2024年年報數據來看,多家大行的消費貸金額與不良率佔比同比上升。
具體來看,個人經營貸、個人消費貸和信用卡透支不良資產的平均折扣率分別爲6.8%、3.8%和4.4%,較2024年四季度分別下降0.9個、0.3個和0.6個百分點。
對此,彭城分析認爲,最近兩個季度個貸不良業務成交價格不斷下滑,一方面體現出市場價格正在迴歸理性,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由於出讓方在機構類型、信貸產品、資產特徵等方面的結構變化原因,比如消金金融公司大規模出包,而消金資產與股份行資產在價格上存在一定差異。
地方AMC“壟斷”格局被打破
從受讓方情況來看,一直以來,地方AMC都是批量個人業務絕對主力,不過這一格局正在被打破。
2025年一季度,中國信達(1359.HK)進入業務前十大活躍受讓方機構名單。
據瞭解,這是中國信達同時也是全國性AMC首次亮相該榜單。
中國信達正在加碼佈局個貸不良業務。公開信息顯示,2024年4月,中國信達開始就個人不良貸款業務系統建設項目進行公開招標。2024年9月,中國信達正式上線個人不良貸款業務系統;2024年12月,中國信達深圳分公司以11億元高價競得微衆銀行2897戶“微業貸”不良資產包。中國信達近日公佈的2024年度財報數據顯示,年內新增收購12筆個貸不良資產包,涉及資產近27萬戶、本金43億元。
2024年,就中國信達宣佈上線個人不良貸款業務系統,浙商資產研究院曾表示,全國性AMC加速佈局這一領域,憑藉其資金實力、技術系統和運營經驗,將對地方AMC的市場份額和業務模式帶來衝擊。地方AMC需要主動調整定位,通過強化區域特色、提升運營能力和與全國性AMC建立合作關係,找到適合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爲區域金融風險化解和市場穩定貢獻力量。
“中國信達在不良領域向來具備相對領先地位,過去其曾通過股權合作等方式進行過個貸領域的探索,也曾通過銀登中心競價個貸不良資產包並取得一些經驗。近期中國信達個貸業務系統上線並開始活躍在銀登市場,必然會給行業帶來重大影響。”彭城表示,比如,由於規模效應,未來個貸不良資產包規模或不斷增大,對小規模投資人而言並非利好;又如,由於中國信達管理經營模式有別於金融機構,可能會對不良處置的生態帶來重大改變。
“以上種種,都是在試點政策的大趨勢之下可能產生的變化,而中國信達則加速了這個趨勢的發展,其自身也有可能在這個趨勢下成爲一個新的行業細分龍頭。”彭城稱。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報)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