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和鮑威爾的碰撞已逼近憲政與金融制度的底線。關稅、利率、通脹、總統意志——所有矛盾正在美國金融心臟爆炸。
特朗普威脅要解僱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除非他降息以緩解關稅帶來的打擊。問題有兩個方面:
目前尚不清楚總統是否有法律權力在鮑威爾明年任期結束前將其解職;
特朗普的貿易戰使得降息暫時變得更加困難,因爲美聯儲擔心採取行動支撐經濟可能會加劇通脹。
除非特朗普在關稅問題上做出讓步,或者經濟在進口關稅的重壓下出現崩潰的跡象,否則這種緊張局勢將使兩人在碰撞的道路上無路可逃。
2005年至今年1月擔任衆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的共和黨國會議員帕特里克-麥克亨利(Patrick McHenry)說:“這是美聯儲主席遇到的最複雜的一手牌。”
貿易戰有可能引發白宮與美聯儲之間有爭議的攤牌,有可能出現前所未有的法律對峙,或使該機構長期以來按其認爲合適的方式設定利率的自主權出現倒退。
在第一個任期內,特朗普就曾敦促鮑威爾降低利率,但從未兌現過要解僱這位他在2018年安插的央行領導人的威脅。部分原因是美聯儲最終朝着特朗普希望的方向調整利率——儘管速度往往不夠快,幅度也不夠大。鮑威爾還明確表示,如果被要求離職,他也不會離開自己的職位,因爲他認爲法律不允許因政策爭議而將他解職。
第二任期的情況有所不同。在整個政府中,特朗普試圖在關鍵職位上安插忠於自己的人,而這些人的資歷受到了主流專家的質疑。白宮還表現出挑戰法律和制度先例的更大意願,包括圍繞美聯儲獨立性的關鍵保護措施。
司法部正在尋求推翻一項長達90年之久的法律原則,該原則保護包括美聯儲在內的監管任命人員不會因政策爭議而被解僱。
本週三,鮑威爾乾脆利落地指出美聯儲將面臨如何管理貿易戰後果的艱難權衡後,緊張局勢沸騰了。特朗普週四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抨擊鮑威爾,稱他任期的結束“來得不夠快”。隨後,他告訴記者:“如果我想讓他下臺,他會很快下臺的,相信我。”
特朗普認識到,他的關稅政策可能會帶來短期的痛苦,因此他現在希望美聯儲來拯救他。
鮑威爾意識到,如果經濟出現衰退,美聯儲可能需要緩和貿易戰帶來的打擊,但他並不願意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因爲這可能會使通脹更加惡化。
“特朗普似乎希望這個世界上所有重要的權力來源都屈從於他的奇思妙想:法院、精英大學、外國人——無論敵友。”從2018年到去年一直擔任鮑威爾高級顧問的喬恩-福斯特(Jon Faust)說。“在我看來,美聯儲最終擺脫這種命運的可能性很小。”
他說,美聯儲權力危機的風險“高得令人不安”。福斯特現在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金融經濟學中心的研究員。
許多憲法學者認爲很難解除美聯儲主席的職務,但這個問題在法律上還沒有定論。鮑威爾一直表示,他不認爲自己可以因爲政策爭議而被免職。他週三表示:“我們的獨立性是一個法律問題。”
據與鮑威爾交談過的人士稱,如果特朗普兌現罷免鮑威爾的威脅,這位美聯儲主席很可能會親自出資進行法律挑戰。這場鬥爭很可能由最高法院來解決。即使避免了短期內的衝突,特朗普仍有機會在明年任命繼任者,爲該機構打上自己的印記。
在經濟方面,特朗普單方面徵收的關稅比其第一任期的規模更大、範圍更廣,有可能在短期內導致物價上漲。這讓美聯儲感到擔憂,因爲通脹率一直高於2%的目標,而不是像特朗普第一任期那樣低於2%的目標。
所謂的供應衝擊限制了經濟生產商品和提供服務的能力,而制定利率來緩衝這種衝擊對央行來說是一種特別具有挑戰性的情況。貿易戰最初會導致價格上漲,同時也會削弱需求,打擊勞動力市場。
在明確通脹還是失業纔是更大的問題之前,美聯儲爲抑制通脹壓力而採取的任何利率措施都可能加劇失業,反之亦然。
特朗普4月2日宣佈加徵關稅,引發了市場大幅波動,促使華爾街一些角落在上週黯然懷疑美聯儲是否可能不得不進行干預,以支持功能失調的國債市場。在國債拍賣成功後,再加上特朗普於4月9日宣佈決定將許多最大規模的關稅上調暫停90天,這些最壞的情況得以避免。
這一插曲凸顯了美聯儲與白宮之間發生衝突的幾種潛在途徑之一。福斯特說:“出現緊張局勢的途徑太多了。”如果通脹或失業率因關稅而惡化,“不會有快速的解決辦法,不像關稅問題,特朗普可以在一些破壞性政策上走回頭路”。
即使對總統所屬黨派的成員來說,試圖在鮑威爾任期結束前將其撤職也被視爲一種核選擇,既不能實現總統的願望,又會帶來巨大的負面風險。麥克亨利說:“這在一個相當不穩定的時期破壞了穩定。”
他說,總統挑起與美聯儲的法律對峙,不僅會帶來有害的市場不穩定風險,而且會使他在國會山的立法議程受挫,甚至會對美聯儲理事會的“規範人選”造成不合理的審查。他說:“這不值得。”
衆議員、俄克拉荷馬州共和黨人弗蘭克-盧卡斯(Frank Lucas)週四表示,美聯儲是由“一羣非常聰明、意志堅強的人組成的”,他還表示,由他負責監督的貨幣政策特別工作組最終可能會考慮採取措施加強美聯儲的獨立性。
盧卡斯說:“這種獨立性非常重要。我謹指出,在國會創建美聯儲時,關於誰應該控制美聯儲的爭論就已經開始了。”
以上內容來自《華爾街日報》著名記者、有“美聯儲傳聲筒”之稱的Nick Timiraos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