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省政府新聞辦在成都舉行“萬千氣象看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青白江專場。記者注意到,“樞紐”一詞在現場被反覆提及,達10次之多。
成都市青白江區是成都國際鐵路港所在地和成都國際班列始發地,樞紐建設無疑是其立區發展的“第一要務”。
“我們致力於打造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的對外交往引領區。”成都市青白江區委書記王林介紹,通過持續推進“8大方向、20條國際幹線”的國際多式聯運網絡建設,青白江區已聯通境內外150個城市,構建“生產在市州、集散在成都”的發展格局,有力助推“川貨出川”“川貨出海”。去年,成都國際班列開行突破5500列,中歐班列(成渝)開行規模保持全國第一位。
成都市青白江區委副書記、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李錦平列出一組數據:通過全國首創開行“瀾湄蓉歐”“越桂蓉歐”鐵路快線,東南亞水果運抵川內最快時效縮短至4天,經成都運抵歐洲縮短至15天。
“中歐班列猶如一道橋樑,一端連着四川,一端連着世界,拓展了四川的外延。”王林說,青白江以樞紐港口重塑經濟地理,重構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爲工業城市轉型提供了範本。
如何理解重構?發佈會現場提到兩個案例。
以通道促貿易。“現在通過成都國際班列進出口的不僅有汽車、機械產品等‘大塊頭’,還有大家常用的茶葉、奶粉、紅酒、肉類、水果等。”李錦平表示,去年全區外貿進出口額突破500億元。
以貿易聚產業。落戶於成都國際鐵路港的TCL出口加工基地項目,最初是從成都國際班列運輸客戶轉化招引而來。當地通過開展企業服務,陸續簽約引進TCL大屏電視等項目。
貨物集散、產業集聚之外,樞紐建設爲青白江帶來更多變化。
位勢能級之變——實現從內陸腹地向開放樞紐、從老工業基地向泛歐泛亞港口城市的“兩個歷史性轉變”,先後摘得國家級經開區、綜保區、自貿區和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等金字招牌。
發展動能之變——從傳統發展方式轉換到“樞紐·智造”雙輪驅動的軌道,連續6年獲評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績突出區,上榜4項“全國百強區”榜單。
城市形象之變——從硬核單一向時尚多元轉變,國際團組紛至沓來,年均開展國際活動40餘場。
王林表示,對標先進地區,青白江區還存在工業未強先降、三產結構不優、產業增長乏力等問題。爲此,青白江把狠抓工業回升作爲重中之重,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爲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明確現代物流、新型材料、裝備製造、先進能源、航空航天五大產業主攻方向。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