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使得飛鶴奶粉飛入千家萬戶。這一句廣告詞,無數中國家庭爲其產品買單,中國飛鶴(06186)飛出海外之路卻不進反退。
日前,中國飛鶴發佈2024年業績,公司收入爲207.5億元,同比增加6.2%;股東應占溢利35.7億元,同比增長5.3%,低於分析師預期9%左右的淨利潤增速。
營銷費超研發10倍中國家庭爲高價買單
2024年,中國飛鶴整體毛利率66.3%,同比增長1.5個百分點,其中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毛利率71.3%。毛利增長主要由於嬰配粉產品結構發生變化及原材料成本下降。
自三聚氰胺事件後,外資奶粉一度搶佔了不少中國奶粉市場份額。隨着飛鶴憑藉“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差異化定位、深耕線下市場迅速崛起。根據尼爾森數據,自2019年前三季度,飛鶴線下市場佔有率達13.9%,整體市場份額11.9%,一舉躍升行業第一。
飛鶴乘勢推出主打高端的“星飛帆”系列,躋身百億單品。後續從200元高端價格帶星飛帆升級至300元超高端品牌“卓睿”,並以更高的渠道利潤、理順渠道體系,在超高端價格帶快速搶佔外資份額。
這一定位恰好契合了母嬰消費的核心心理:以貴爲好。根據艾媒諮詢調查,在中國整個奶粉市場,2024年300元以上價格帶嬰配粉佔比達到26%、同比提升5個百分點,而200元以下價格帶佔比則爲33%、大幅收縮9個百分點。
華創證券研報指出,嬰配粉企業報表呈現“高毛利、高費投”特點,安全焦慮和品牌溢價使得消費者價格敏感度較低,嬰配粉在食品飲料中更類似於“高端品”而非“大衆品”。
然而,在持續保持200億元營收體量的背後,中國飛鶴的研發投入卻長期處於偏低水平。
不同於部分企業單獨列示研發費用,飛鶴將研發開支合併至“行政開支”項下。中國飛鶴2024詳細年報尚未公佈,業績公告顯示,2024年公司行政開支由上一年的17.6億元減少4.6%至16.8億元,主要由於以股份爲基礎的付款開支減少。2023年,中國飛鶴研發投入6.1億元,佔營收的2.9%;2020-2022年研發投入分別爲2.7億元、4.3億元、4.9億元,分別佔營收的1.5%、1.9%、2.5%。
與此同時,飛鶴在銷售上的投入一如既往地“大手筆”。2024年銷售及經銷開支同比增加7%至71.8億元,飛鶴奶粉2021-2023三年間,銷售及經銷開支分別達到67.3億元、64.5億元、67.1億元。銷售費用佔收入比例長期維持30%左右,營銷成本是研發成本的10倍以上。
在整個嬰配粉行業,低研發、高營銷是普遍現象。例如澳優(01717)2024年研發開支1.3億元,佔總收入的1.8%;銷售及分銷開支20.8億元,佔比28.1%。合生元奶粉母公司H&H國際控股(01112)的研發開支2.4億元,佔收入的1.9%;銷售及分銷成本55.7億元,佔總收入42.7%;貝因美(002570)2024年前三季度研發費用1133萬元,佔總收入0.5%;銷售費用則佔收入28.1%。
從技術儲備來看,中國飛鶴2019年前就完成多種研發。根據招股書,截至2019年,中國飛鶴共有63名研發人員,其中碩士及以上學位工23位。而官方介紹中添加“更符合中國寶寶體質”鈣吸收接近母乳59%(傳統配方僅6%)的OPO結構脂是其2010年即研究的成分;公司主推的水解乳清蛋白、益生元及乳鐵蛋白等多種優質營養也是在2019年招股書就已介紹。
早在2020年,中國飛鶴董事長冷友斌就曾直言,“消費者的認知是這個好的就等於是貴的”,而飛鶴的奶粉“折算成公斤價,是全世界最貴的”。
2022-2023年遭遇業績下滑後,中國飛鶴開始提價。2024年3月,公司發佈《關於飛鶴政策調整及產品價格上調的通知》,宣佈旗下包括核心產品星飛帆在內的多款嬰兒奶粉產品全面提價。在嬰兒口糧奶粉“一週一罐”的消費頻率下,普通家庭每月奶粉支出近1500元,逐漸成爲不少家庭的經濟負擔。
飛鶴難以“飛”進全球市場
雖然高盛預計,在育兒補貼政策影響下,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增長前景將更趨穩定。嬰配粉行業整體下滑趨勢將逐步收窄,2025年同比降幅收至3.2%,2026-2027年降幅分別爲2.5%和0.7%;但0-4歲嬰童人口仍將持續負增長——2025至2027年預計年均下降4%-5%。
儘管嬰配粉市場趨於穩定,但奶粉一哥中國飛鶴面臨着銷量“見頂”的困境。最新的尼爾森跟蹤數據顯示,2025年1-2月線下銷售額同比下降2.2%,其中銷量下降4.1%,產品均價上漲1.9%;相比之下,2024年的銷量下降9.4%,產品均價走低0.3%。
在內需見頂的趨勢下,中國飛鶴將目光投向海外,公司正嘗試開啓全球化,但現實並不樂觀。根據財報,其境外收入比重極低。公司多年前就開始嘗試入局北美市場。2021年以來,中國飛鶴來自美國市場年收入基本在2億元浮動,遠低於2018-2019年的6.4億元和5.6億元。自2023年,中國飛鶴進軍加拿大市場,當年收入3780萬元,2024年微增至3851萬元。
背後的原因是,出於安全底線考慮,全球多數國家施行嬰配粉強監管,新品牌難以入場。根據華創證券研報,多數國家響應世界衛生組織關於提倡母乳餵養的號召,禁止或嚴格限制嬰配粉企業廣告營銷、低價促銷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後發品牌通過營銷或低價切入市場。
目前,中國飛鶴的基本盤依然紮根中國市場,但中國市場同樣競爭激烈,伊利股份(600887)2024年前三季度的奶粉及奶製品業務實現收入213.3億元。
若核心技術和海外拓展能力遲遲無法突破,中國飛鶴“飛”得再高,也很難真正“飛”出去。
(文章來源:財中社)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