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國內創新藥市場加速改革的機遇下,雲頂新耀-B(01952)依託強勁的創新藥與AI製藥的自主研發實力,輔以外部授權引進合作,以“雙輪驅動”的姿態全面加速創新,取得創新發展上質的飛躍。
2024年財報的亮眼表現,不僅標誌着公司首次實現,更預示着其即將邁入“摘B”新階段。
財報顯示,2024年,雲頂新耀實現營業收入7.07億元,同比激增461.16%。根據港交所《上市規則》第8.05(3)條,若企業滿足“市值至少40億港元且最近財年收益不低於5億港元”的條件,即可移除“-B”標記。雲頂新耀顯然已全面達標,成爲港股市場又一家邁向成熟Biopharma的創新藥企。
智通財經APP認爲,近年來,在“自主研發+授權引進”雙輪驅動策略下,雲頂新耀瞄準高潛力、低競爭賽道,快速實現了差異化創新成果的商業化高效轉化,這便是雲頂新耀能夠迅速高效達成18A“摘B”里程碑的重要原因。
得益於自身獨特的商業洞見,雲頂新耀以較低代價在較早階段在IgA腎病治療領域和抗生素領域分別引進了核心品種耐賦康®及依嘉®(依拉環素)。
以耐賦康®爲例,去年5月,在公司高效推動下,耐賦康®成功在中國大陸獲批上市,並在同年進入國家醫保目錄,讓這一突破性疾病首創療法惠及國內更廣泛的患者羣體;而在海外市場,耐賦康®在2024年相繼在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及韓國獲得新藥上市批准。海內外的順利商業化,讓耐賦康在上市後僅7個月便爲公司帶來3.53億元銷售收入。
在公司完善的商業化體系支持下,同類首創的氟環素類抗菌藥物—依嘉®同樣爲公司帶來可觀的商業化效益。通過深化對300多家核心醫院的滲透,以及與CSO合作使核心醫院以外的患者受益,依嘉®在2024年實現3.53億元的銷售額,同比增長256%。
不難看到,兩大核心品種的規模商業化是雲頂新耀“摘B”的關鍵推力。實際上,這兩款核心品種從License-in到順利商業化上市再到實現規模銷售,均顯現出公司在授權引進方面獨特的商業洞見價值。未來,公司還將在“自主研發+授權引進”雙輪驅動策略下,持續完善研產銷創新閉環,推動核心品種規模商業化,進而推動公司在二級市場的價值實現。
以伊曲莫德爲例,作爲雲頂新耀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管線中的重磅產品,其預期銷售峯值或將達到20億元,有望成爲雲頂新耀後續產品線中的重要一極。去年4月,伊曲莫德在中國澳門獲批,並通過‘港澳藥械通’政策成功納入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臨牀急需港澳藥品醫療器械目錄,並於12月在廣東省開出首張處方。同時NMPA於12月受理了伊曲莫德的新藥上市申請,預計將於2026年獲得批准。
除了上述核心品種研發外,雲頂新耀也在加速向“AI製藥”方向拓展。據智通財經APP瞭解,雲頂新耀近年來依託AI驅動的端到端研發平臺,實現了從靶點篩選、序列設計到遞送優化的效率躍升。其自研核心算法“妙算”(EVER-NEO-1)已在人體新抗原免疫原性數據上得到驗證。今年3月6日,公司自主研發的首款AI驅動mRNA個性化腫瘤疫苗EVM16完成首例患者給藥,標誌着其作爲港股“AI+創新藥第一股”率先邁入AI創新藥落地的臨牀驗證階段。
小結
通常來說,順利摘B體現的是市場對於18A企業內在價值逐步提高的認可。近年來已有至少12家18A企業順利“摘B”,並在“摘B”後實現了規模化估值增長。以康方生物爲例,自2023年3月宣佈“摘B”後,截至目前其股價累計漲幅高達107%。
而隨着雲頂新耀授權引進業務上的持續推進,以及“AI+mRNA”業務的穩步發展,公司有望實現股價持續增長,複製此前“摘B”18A同行市值翻倍的成功路徑,成爲港股創新藥板塊標杆企業。近日中金髮布研報表示,公司研發藥估值開始體現,因此大幅上調目標價133%至70港元,維持“跑贏行業”評級。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