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零售氪星球 邵思
今年2月以來,京東在餐飲外賣市場掀起巨大聲勢。上週末,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終於在社交媒體發聲,拋出自己對京東外賣業務的看法。
隨即,兩家巨頭齊齊在4月15日官宣大事件:京東宣佈繼續擴招全職外賣員,外賣訂單量當日超500萬單,上線“自營秒送”電商業務。
“美團閃購”品牌則正式“出道”,在美團App有了獨立入口,且被定義爲“超越網購的新一代購物方式,主打30分鐘配送時效”。
外賣“新手”京東,在即時零售賽道其實佈局很久。10年前,劉強東就對時任京東到家業務總裁的王志軍說:“京東到家的任務就是打敗京東”。京東即時零售業務的最新升級在去年5月,整合旗下相關業務,隨即上線了餐飲外賣。
而“美團閃購”的獨立,一位前餓了麼高管在朋友圈評價其“雖遲但到”。在業內人看來,美團終於入局這場有關下一代購物方式躍遷的新戰事。
劍指未來零售或電商市場的話事權,纔是眼下兩大巨頭激烈對峙的本質。這幾年,美團在即時零售賽道不斷加碼,有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力,近身”電商腹地,侵蝕現有玩家的核心地盤。
“美團閃購”品牌獨立,把這場指向未來的“暗戰”,直接推到水面之上。
爭奪年輕人的購物車
“美團閃購”指向的未來零售,有三大基本要素:“即時需求、本地供給和30分鐘送達”,除了主打30分鐘配送的更快,供給機制和時效性也都與快遞電商不同,需要匹配一套全新基礎設施,更意味着新空間、新可能和新基建出現的市場洗牌。
而主打“萬物到家”的即時零售,已從“應急零售”,正在國內逐漸變成新一代消費者購物的日常習慣。
根據王莆中幾天前的披露,這幾年,美團閃購,“尤其是在生鮮、酒飲、3c數碼、藥品……等品類的進展速度遠超預期,美團非餐飲品類的即時零售訂單突破了1800萬單。”一些行業觀察者認爲,這個訂單規模已超過一些平臺的自營電商。
而據一篇行業報道披露,今年Q1一次美團閃購內部會上,管理團隊公佈了一組數據:2024年美團閃購3C家電訂單量接近京東全站四成,其中電腦辦公類商品訂單量已超過京東全站,手機通訊類商品訂單量超過京東全站四成……
事實上,“美團閃購”其實在美團內部孵化多年,近年基於即配基礎設施與在本地生活領域沉澱的能力,一直在不斷跨品類、多元化複製。迄今爲止,“美團閃購”已鏈接了線下實體店和各種商超、專賣店,還在各品類細化主流品牌供給、品類需求挖掘,豐富平臺上供給。
“美團閃購”一出道,就能聯合近3000個縣市區旗的零售商、品牌商與本地中小商家一起推“閃購一下,30分鐘好貨到手”,與過去數年的積累不無相關。
一些細分高頻品類,美團平臺上近年已出現更豐富的供給。以鮮花爲例,2022年,美團上線了一個叫“有花漾”的高品質鮮花專區,匯聚推出了一大批中高端花店。
此外,美團閃購這幾年還做了很多新供給基建的探索。2020年,美團孵化閃電倉,這種本地化供給的倉店業態,是典型電商分佈式倉儲模式。散落在城市裏的若干閃電倉內,提前配置各種品類商品,無限靠近消費者,與即時履約的騎手體系結合,成爲滿足更快交付的新供給基建。
官方披露,2024年,美團閃購拓展的包括便利店、寵物用品、美妝等各全品類閃電倉已超3萬個。從平臺角度,美團閃購還在通過運營推動閃電倉商家的差異化,不斷定向打透心智品類。
名創優品、屈臣氏等大型品牌連鎖店去年大手筆進場閃電倉,被視爲一個代表性節點:專業零售力量入場,併成爲一種趨勢。它們靠近消費者的24小時超級店,全時段運營,擴充線下店消費場景,去滿足消費者所有時空的購物需求。
王莆中預計,到2027年美團閃電倉數量將超過10萬個,市場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探出一條與中心化電商迥然不同的基礎設施佈局。
當 “本地供給+即時履約”重新定義電商的時效性,用新供給一步步滿足新需求時,反過來,也在讓這個生意更壯大,一步步把即時零售從“應急”,變成一種日常——這勢必蠶食分羹現有電商玩家的市場,引發防守反擊。尤其是,美團閃購近1-2年在3C數碼和家電等高客單價品類的明顯進展。
埃森哲報告顯示,超50%的95後消費者希望商品當天甚至半天送達,7%要求2小時內送達。即時零售的分鐘級響應,契合年輕一代消費羣體對時效的不斷追求。而據商務部《即時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23)》,2018年以來,即時零售行業年均增長速度超過50%,到2026年,即時零售的年增長率仍然可能高達47.1%。
無論從新一代消費者的追捧,還是藍海市場的高增速誘惑,“新貴”和“老錢”,都在竭盡全力抓住這部快速上升電梯的控制權。
“下一代購物方式”新在哪?
即時零售指向的“下一代購物方式”,其“分佈式”倉儲架構離消費者近,能更快配送,更能提供更多場景商品+服務的創新。相比中心化電商,正在往上走的“萬物到家”即時零售平臺,極需要構建匯聚和組織更多商家以及創新產品的能力。
“美團閃購”這次品牌獨立,馬上向商家拋出“支持開閃電倉”、“行業最短帳期”等大禮包 。
比如,賬期問題向來是電商平臺商家關注的焦點。公開信息顯示,目前業內平臺對商家賬期(應付賬款週轉天數)從15天到近60天不等,這種行業慣例,會極大佔用供應商和中小商家的資金。
對美團閃購來說,從“短帳期”上出招,至少兩個目的:一個是,針對行業痛點,提供有足夠吸引力的新方案。向更多商家拋繡球,爭取更多盟友,加速豐富平臺新供給。
另外一個,看起來,想搞出一種推動業務飛輪轉起來的新動力。
著名的亞馬遜飛輪理論強調,通過相互關聯的業務模塊形成閉環循環,比如,優化用戶體驗、豐富選品、提升規模效應等關鍵環節能形成正反饋循環,會推動企業加速增長。
這樣看,除了美團閃購的各種數字化工具、閃電倉等模式,當“短帳期”極大減輕商家的經營成本和現金流壓力,有可能吸引更多商家湧入,形成更豐富供給,帶來更多消費者和消費粘性,進而,加速提升平臺規模......
而即時零售通過“本地供給+即時履約”重構零售效率,正成爲電商新物種,可能會搶佔很多現有快遞電商份額。
巨頭間火藥味十足的博弈,背後是,即時零售想加速躋身主流。至少,新物種會成爲鯰魚,“刺激”整個電商甚至傳統零售行業的進化。
新物種和快遞電商圍繞即時零售、外賣的商戰大概率是一場“持久戰”,但也代表一個新電商時代的啓幕。“時間”與“效率”的零售模式重構馬拉松,纔剛起跑。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