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國聯民生證券發佈公告稱,國聯民生證券全資子公司華英證券完成名稱變更登記手續,其名稱由“華英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爲“國聯民生證券承銷保薦有限公司”,並取得了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換髮的營業執照。
來源:國聯民生證券公告
公開資料顯示,華英證券爲國聯民生證券全資子公司,成立於2011年4月,專業從事股票和債券的承銷與保薦業務,以及企業收購兼併、資產重組財務顧問等中國證監會批准的其他業務。公司總部設在無錫,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漢、成都、鎮江、無錫設分公司。
華英證券與民生證券的投行業務整合將使國聯民生在股權承銷、債券融資以及併購重組等領域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
國聯民生投行子公司完成更名
根據國聯民生證券2024年年報,華英證券報告期內完成股權項目6單,其中IPO項目1單、再融資項目5單,合計承銷金額26.50億元。債券融資方面,全年完成債券承銷項目137單,政府債分銷37單,合計承銷金額402.68億元,債券承銷家數同比上漲1.48%。另有已取得批文待發行債券項目42單,在審債券項目31單,待發行規模超千億元。財務顧問業務方面,報告期內,華英證券完成財務顧問項目156單,其中併購重組項目10單、推薦新三板掛牌4單、新三板定增1單、新三板併購重組1單,另有新三板持續督導95家,其中創新層28家。
展望2025年,華英證券稱,將持續做大優質IPO和再融資項目儲備,着重增加科創板和創業板項目儲備,並持續開拓優質上市公司再融資項目;加大併購重組業務佈局,延續研究系統培訓,使業務人員具備充分的產業併購重組的基礎行業研究能力,發掘企業價值,搶佔併購業務藍海;持續將北交所IPO業務作爲重點發展方向,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專注於打造一批精品、特色項目。
Choice數據顯示,若以2024年半年報數據測算,國聯證券投行業務淨收入爲1.69億元,位列第27名;民生證券投行業務淨收入爲4.19億元,位列第13名。二者簡單相加後,國聯民生投行業務淨收入達到5.88億元,前進至行業第7名。
根據國聯民生證券今年2月發佈的戰略規劃,整合後的國聯民生證券將以1箇中心願景、2大發展理念、3條戰略目標、4項行動計劃、5塊業務版圖爲目標,向打造一流投資銀行發起衝刺,力爭打造客戶信賴、科技創新、產業驅動、具有國際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的一流現代投資銀行。
業務整合投行先行
投行業務的整合是“國聯+民生”的重頭戲,也是其各項業務整合邁出的第一步。今年2月,國聯民生證券已設立了一個領導小組和五個專項工作小組,以統籌和推進整合進程。
在投行業務方面,國聯證券旗下的華英證券將與民生證券的投行業務整合,共同組成國聯民生證券的投行子公司。這一整合將顯著增強新公司在資源整合、業務模式創新、項目儲備等方面的競爭力。投行子公司的董事長將由國聯證券副總裁徐春擔當。
徐春是一位“85後”干將,爲國聯證券副總裁、研究所行政負責人,曾是國內最年輕券商研究所所長。其於2011年加入長江證券,曾任行業研究小組組長、研究所副總經理,2018年升任所長。2014年至2020年,其連續獲得“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家用電器行業第一名。2023年徐春轉戰國聯證券,36歲即任公司副總裁。
據悉,徐春作爲投行子公司的董事長,將肩負推動投行業務與集團其他業務協同發展的重任。他豐富的賣方經驗或將爲投行業務提供精準的研究支持,有助於拓展投行業務渠道。
多例券商併購進入整合階段
當前,“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國聯證券+民生證券”等多起券商併購案已進入整合階段。業內人士表示,併購後的整合是併購成功的重要環節,要兼顧平衡業務理解、文化衝突、人員安置等問題,才能實現“1+1>2”的效果。
4月14日,國泰海通舉辦2024年度業績說明會。被問及公司的整合計劃和最新進展,國泰海通董事長朱健表示,公司已於3月14日完成了併購重組的股權交割並進入了整合階段。截至目前,公司已經順利完成了法人治理、名稱變更、組織架構調整、營業執照換髮、內部管理系統切換等工作。接下來,公司還將重點做好主要業務系統遷移、企業法人切換、業務及管理制度整合、資產變更登記以及註銷海通證券法人資格等工作。
招商證券認爲,券商併購的焦點在於交易方案、人事整合、業務融合。券商業務高度同質化決定了頭部券商併購後在業務和崗位上會存在一定重疊和冗餘,如何在業務順利開展下,完成職能、業務部門人員整合是一大課題。平安證券認爲,從歷史案例來看,券商間併購重組流程較長、效果有所差異,考驗併購雙方業務整合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及合併後利用雙方優勢、提升市場份額的專業能力。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微信公衆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