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徹底改變了這顆芯片

半導體行業觀察
04-24

如果您希望可以時常見面,歡迎標星 收藏哦~

來源:內容編譯自appleinsider,謝謝。

自蒂姆·庫克發佈Apple Silicon芯片以來,即將迎來五週年紀念日。其實,關於它的傳聞也已持續了十多年。以下是整個故事的起源、發佈過程以及未來的展望。

在多年應對英特爾芯片限制之後,蘋果在 2020 年WWDC期間宣佈轉向 Apple Silicon。放棄常用架構的努力將使蘋果從同年晚些時候開始轉向爲其Mac和 MacBook 產品線設計新的內部芯片系列。

從英特爾到 Apple Silicon 的兩年過渡開啓了公司乃至整個行業的重大變革。除了宣稱高效設計和高性能之外,這款芯片的發佈也符合預期。Apple Silicon 還將其iPhone芯片中最具前瞻性的功能引入了桌面平臺。在其 M 系列芯片中添加神經引擎是一項突破性舉措,並迫使其他計算行業考慮在處理器選擇上採取類似的舉措。

該芯片從根本上遵循了內置 GPU 處理器的基本理念,這在處理領域過去和現在都是一種相當傳統的概念。神經引擎無疑提升了機器學習任務的性能,但另一個與常規做法不同的變化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蘋果決定使用統一內存,而不是爲 CPU、GPU 以及其他組件使用獨立的內存池。這與通常使用一個所有 CPU 元素都可以訪問的大型內存池的概念背道而馳。這個想法以多種方式提高了性能,包括允許組件訪問內存中的相同數據而無需不必要地複製它。

GPU 的另一個好處是,統一內存越多,它能訪問的圖形處理內存就越多。這使得 Apple Silicon 中的 GPU 能夠訪問比現代獨立 GPU 或 PC 顯卡更大的內存。

雖然當時 Apple Silicon 的推出主要集中在用於 Mac 的M1和 M 系列芯片上,但該術語的用途已經擴大。現在,它指的是蘋果所有主要的處理芯片,包括用於 iPhone 和iPad系列的 A 系列芯片,這些芯片也是 M 系列芯片的前身。

Apple Silicon 無處不在,它不僅存在於處理器中,也不僅僅存在於 Mac 中。但爲了簡單起見,這次我們將從最初的 Mac 中心視角來討論 Apple Silicon。但即使僅就 M 系列而言,Apple Silicon 自推出以來所取得的進步也是驚人的,並且對行業構成挑戰。

Apple Silicon以前:英特爾的麻煩

蘋果決定生產自己的芯片是因爲該公司與英特爾之間存在重大問題。

在2010年代,英特爾是計算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這是它多年來贏得的地位,但卻無法維持。對於英特爾來說,遵循摩爾定律極其困難,因爲它需要芯片尺寸的不斷縮小。每一次新的工藝改進都會帶來新的挑戰,而後續的芯片尺寸縮小也越來越難以完美。

最終,英特爾放棄了其著名的“Tick-Tock”節奏,即每次工藝變更(Tick)後,該工藝內的架構都會進行更新(Tock)。相反,到2016年,英特爾轉向了“ Tick-Tock-Tock”策略,在工藝末尾進行優化階段,以便在工藝縮減到下一個階段之前,充分利用一個工藝。不可避免的是,芯片尺寸縮小方面的延遲,例如英特爾 10 納米芯片的推出,對蘋果來說難以應對。這只是蘋果與英特爾合作時面臨的問題之一,芯片產生的熱量和高功耗纔是真正的大問題,而且只會越來越嚴重。

2018 年,這導致了熱節流問題,影響了當年的MacBook Pro更新。這種節流已經夠嚴重了,足以構成問題,糟糕的固件更是雪上加霜。消費者很快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幾年前就有傳言稱,蘋果將把更多移動芯片研發工作轉入內部,一些傳言甚至早在 2011 年就已出現。隨着蘋果經驗的不斷增長,轉向 Mac 芯片開發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當然,要達到這個目標它還需要克服很多障礙,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它擁有了從英特爾走自己的路所需的知識和能力。

英特爾與蘋果關係的不穩定似乎給了這家 iPhone 製造商更多進軍 Mac 市場的動力。它已經掌握了管理自家芯片的散熱和功耗的技術,從而延長了iPhone的電池續航時間,並防止智能手機過熱。因此,這些技術可以有效地 應用於桌面級處理器,這合情合理。

與長期芯片合作伙伴臺積電合作,這正是蘋果所做的。

M1:原始版本

蘋果推出的首款 Apple Silicon 硬件並非搭載 M1 芯片,而是 A 系列芯片。開發者過渡套件以定製版Mac mini 的形式發售,去除了英特爾組件,換成了 Apple Silicon 硬件。其核心是 Apple A12Z Bionic,作爲 A 系列中最強大的芯片,它堪稱恰如其分的選擇,並且與開發者對首款基於 ARM 的官方版本的期望非常相似。

M1系列從M1開始,採用5納米工藝製造,擁有160億個晶體管,四個高性能核心和四個節能核心,以及七核或八核GPU。至於神經引擎,它是一個 16 核組件,每秒可進行 11 萬億次運算。雖然內存容量較低,只有 8GB 或 16GB,但它們的內存帶寬也達到了 68.25GB/s,與現代版本相比速度慢得多。蘋果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推出 M1 Pro 和 M1 Max 芯片,它們帶來了更強大的功能和性能。

Pro 版 CPU 配備 6 個或 8 個性能核心以及 2 個能效核心。Max 版配備 8 個性能核心和 4 個能效核心。兩款筆記本電腦的 GPU 核心數量也都有所增加,Pro 版從 14 個增加到 16 個,Max 版從 24 個增加到 32 個。神經引擎保持不變,但內存帶寬分別飆升至 200GB/s 和 400GB/s。M1 芯片完全缺失的另一個功能是媒體引擎,即用於解碼和編碼視頻的專用硬件。這一功能使得 M1 Pro 及後續芯片對於視頻編輯和內容創意人員,尤其是那些使用行業標準 ProRES 的人員來說,非常出色。

2022 年 3 月,M1 Ultra 姍姍來遲,以另一種方式實現了突破。蘋果利用互連技術,有效地將兩塊 M1 Max 芯片焊接在一起,打造出一款在幾乎所有方面性能都提升一倍的芯片。這意味着 CPU 上最多有 16 個性能核心,以及 8 個能效核心,GPU 核心數量最多可達 64 個,並且配備 32 核神經網絡引擎。由於是兩塊芯片連接在一起,因此 Max 提供的所有功能都配備了兩塊芯片也就不足爲奇了。

隨着生產線和核心數量的增加,性能也得到了提升。雖然每個核心的功能並沒有增加,但總體而言,對最終用戶而言,性能提升了不少。使用最新的 Geekbench 測試結果,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性能的提升。爲了便於比較,我們使用了每款芯片的最高得分,不考慮核心數量或型號。

單核測試中,四款處理器的得分都差不多,都在 2400 分左右。這很合理,因爲測試只使用一個快速核心,而且就這一代處理器而言,它們的整體表現基本一致。

多核基準測試開始顯示出一些差異,這主要是由於每個處理器的核心數量不同。使用的核心越多,得分就越高。

這在 Metal 基準測試中更加明顯,因爲它們依賴於 GPU 核心數量。不同芯片層級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M2:下一代M2

系列於 2022 年 6 月推出,其起步與 M1 類似,都採用了基礎芯片。同樣採用了 5 納米工藝,但蘋果將晶體管數量從 M1 的 160 億增加到了 200 億。

在這一代,CPU 繼續採用四核心性能和四核心效率的配置,但核心性能較上一代有所提升。GPU 也受益於此,最多可選配 10 個核心。神經引擎更加強大,擁有 16 個核心,每秒可進行 15.8 萬億次運算。內存帶寬也提升到了 100GB/s 左右。按照既定的計劃,M2 Pro 和 M2 Max 於 2023 年 1 月上市。

同樣,有更多核心可供使用,因爲 M2 Pro 有六個或八個性能核心和四個效率核心,而 Max 有八個性能核心和四個效率核心。GPU 選項也得到了擴展,Pro 版從 16 核增加到 19 核,Pro Max 版從 30 核增加到 38 核。各版本內存帶寬再次進行了相同級別的升級。

直到今年 6 月,蘋果才推出了 M2 Ultra。它再次將兩塊 M2 Max 芯片融合在一起,擁有 16 個性能核心、8 個效率核心、32 核神經引擎、多達 76 個 GPU 核心,並使用了 1340 億個晶體管。

內存容量也非常驚人,最高可使用 192GB。這一切都得益於高達 800GB/s 的內存帶寬。

就性能而言,單核性能總體上更勝一籌,但再次呈現了不小的差異。多核得分則表現得更加出色,M2 Pro 和 M2 Max 的表現相當接近,處於中間水平。

GPU 方面,M2 Ultra 再次展現出強大的性能。這使得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成爲視覺創作者的最愛。

M3:艱難的第三代

到了第三代,科技媒體已經習慣了蘋果發佈新款 Apple Silicon 的方式。或者至少他們自認爲了解了產品的發佈節奏。2023 年 10 月推出的M3非常不尋常,主要是因爲蘋果不僅推出了一款 M3 芯片,還同時推出了 Pro 和 Max 版本。

M3 採用全新 3 納米制程工藝,集成 250 億個晶體管,爲用戶帶來了非常熟悉的配置。它搭載八核 CPU,包含四個性能核心和四個能效核心,與上一代一樣,頂級 GPU 也再次配備了十核。雖然在這一點上看似相似,但還是存在差異。

蘋果自己堅稱,與 M1 芯片相比,CPU 和 GPU 的改進分別提高了 35% 和 65%。神經引擎的性能也得到了提升,16 核組件升級到每秒運行速度高達 18 萬億次。這次的一大變化是名爲“動態緩存”的技術,該技術允許 GPU 實時分配硬件中的本地內存。這意味着它只能分配所需的內存量,從而提高利用率。

GPU 還獲得了硬件加速光線追蹤和網格着色功能。這有助於在遊戲和其他圖形應用程序中生成視覺複雜的場景。M3 Pro 和 M3 Max 確實與常規產品存在很大差異,因爲蘋果對 CPU 的區分度比以往更大。Pro 配備 11 核或 12 核 CPU,分別由 5 個或 6 個性能核心搭配 6 個能效核心組成。

M3 Max 擁有 10 或 12 個性能核心,以及 4 個能效核心。M3 Max 雖然核心數量比 Pro 多,但能效核心數量卻更少。這一代的內存帶寬略有退步。150GB/s 和 300GB/s 的速率比 M2 版本要低。在 GPU 方面,M3 Pro 擁有 14 到 18 個核心,而 M3 Max 擁有 30 到 40 個 GPU 核心。

M3 Ultra 更是謎團重重,因爲它未能及時上市。有傳言稱,這款芯片是否被淘汰,是爲了更快地過渡到M4一代。不過,它最終還是在 2025 年 3 月出現了。這距離下一代 M4 Pro 和 Max 發佈已經過去了幾個月。

與往常一樣,M3 Ultra 是由兩塊 M3 Max 芯片拼合而成。這意味着 CPU 核心數量爲 28 或 32 個,其中性能核心爲 20 或 24 個,並搭配 8 個能效核心。它還包含一個 32 核神經引擎,以及 60 或 80 核 GPU。內存容量躍升至 512GB 統一內存,並提供 800GB/s 的內存帶寬。說到性能圖表,主要要看的是多核性能。與 M2 和 M3 代不同,你可以看到 M3 Pro 和 M3 Max 芯片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M4:持續增長

M4 是當前一代適用於 Mac 的 Apple Silicon,也是該系列中性能最高的產品。M4 於 2024 年 5 月發佈,採用 3 納米工藝,內置 280 億個晶體管。它是一款九核或十核 CPU,包含三核或四核性能核心和六核能效核心。

它配備了與 M3 版本相同升級的十核 GPU 和 16 核神經引擎,每秒可進行 38 萬億次運算。內存帶寬提升至 120GB/s。M4 Pro 將 CPU 規格提升至 12 核或 14 核,配備 8 個或 10 個性能核心和 4 個能效核心,這似乎是蘋果從 M3 Pro 中吸取的教訓。M4 Pro 的 GPU 提供 16 核和 20 核版本,內存帶寬高達 273GB/s。

M4 Pro 還在 M4 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將其 Thunderbolt 支持從 Thunderbolt 4 升級到 Thunderbolt 5。這意味着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帶寬更大,從 40Gbps 提升到 80Gbps。M4 Max 比 M4 Max 更進一步,可選 14 核或 16 核 CPU,其中 10 或 12 個性能核心和 4 個能效核心。GPU 升級到 32 核或 40 核版本,內存帶寬提升至 546 GB/s。

截至本文撰寫時,M4 Ultra 尚未發佈,預計也不會有。蘋果自己也表示,並非每一代 Apple Silicon 產品都會搭載 Ultra 芯片,因此無法保證一定會有。從性能角度來看,單核結果再次相當均衡,其中 Max 略高於其他產品。

多核測試再次顯示出性能的提升,這是由核心數量決定的。不過這一次,Pro 和 Max 之間的差異比 M3 略小一些。不出所料,Metal 的測試結果與核心數量的結果一致。核心越多,結果越高。

從 M1 到 M4

蘋果已經證明,隨着 Apple Silicon 的代代更迭,它一直在不斷改進。新版本幾乎在所有情況下都比舊版本更有優勢,但代際之間也存在一些差異。這些年來的主要變化在於核心速度和核心數量。通過在一張圖表中比較所有單核結果,可以很容易地證明這一點。

您可以看到基礎版 M1 和 M4 芯片的性能提升了 60%,而 M1 Max 和 M4 Max 的性能提升更是高達 62%。事實上,您可以看到不同版本之間相當明顯的代際飛躍。當你關注多核得分時,很明顯時鐘速度只是一個因素。核心數量的增加也會放大差異。

基礎款 M4 比 M1 快 74%,但更高級別的性能提升幅度更大。對比 M1 Max 和 M4 Max,兩者的提升幅度高達 203%。說到 Metal 下的圖形性能,最大的提升恰好出現在基礎版本上。M1 和 M4 芯片在 Geekbench Metal 跑分上相差 74%。

這並不是說其他型號的性能更差,因爲Pro和Max在三代產品中分別達到了65%和62%的等效性能。即使是從M1到M3 Ultra的兩代產品,性能也提升了61%。綜合來看這些圖表,可以明顯看出,各代產品的升級相當一致。每次的改進幅度大致相同,這預示着未來的發展前景良好。

未來五年

如果說蘋果有什麼特點,那就是它既準時,又循規蹈矩。也就是說,未來幾年 Apple Silicon 的到來應該會延續之前的模式。全面升級,幾乎每年都會有一次更新,代際結構也和現在一樣。除了偶爾添加 Ultra 芯片之外。

M5 一代預計即將上市,據稱已開始量產。至於這次的新特性,外界猜測蘋果將轉向CPU 和 GPU分離,從而進一步提升性能。甚至有傳言稱,M6 將搭載蘋果的調制解調器技術,打造一體化移動設備解決方案。想象一下,MacBook Pro 無需連接 iPhone 即可實現蜂窩連接。

雖然我們不知道 Apple Silicon 的未來究竟會怎樣,但我們可以自信地說,隨着時間的推移,它會變得越來越好。

參考鏈接

https://appleinsider.com/articles/25/04/23/five-years-of-apple-silicon-how-apple-continues-to-revolutionize-chips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