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開“輕奢神話”的糖衣,直面擴張背後的供應鏈絞肉機。
撰文/ 孫宇浩
編輯/ 陳曉曉
當茶飲圈還在爭論“新中式”是該卷產品創新還是拼聯名營銷時,霸王茶姬已踩着縫紉機般精準的擴張節奏,把門店開到了星巴克隔壁。
這個用自動化設備8秒出杯的“茶飲黑馬”,一邊用“健康三零添加”吊打奶茶界前輩,一邊卻用15-20元的定價攪動咖啡巨頭腹地。
但別急着爲“國貨之光”歡呼——當招股書揭開供應鏈成本的遮羞布,這場看似完美的“輕奢品質+逆天價格”遊戲,實則是場刀尖上的平衡術。
霸王茶姬的爆款邏輯堪稱茶飲界的“降維打擊”:現泡茶湯+鮮奶的組合,讓消費者花一杯喜茶的錢,喝出了手衝咖啡的儀式感。
自動化製茶設備將出餐效率捲到8秒/杯,口味誤差率壓到千分之二,這分明是茶飲界的富士康流水線。
但矛盾點在於——當消費者爲“零添加”“原葉鮮奶茶”買單時,他們支付的究竟是產品溢價,還是爲“輕奢”人設支付的智商稅?
更諷刺的是,這套打法在三四線城市同樣奏效。小鎮青年們舉着印有“伯牙絕弦”的杯子拍照發朋友圈,彷彿喝的不是奶茶,而是階層躍遷的入場券。
這種“用平價實現輕奢幻覺”的商業魔術,恰是霸王茶姬最鋒利的雙刃劍。
招股書顯示,霸王茶姬供應鏈成本佔比37%,雖較早期高位有所下降,但仍是星巴克中國的兩倍。
這意味着什麼?
當星巴克可以靠全球供應鏈和品牌溢價輕鬆躺賺時,霸王茶姬每賣出一杯奶茶,都要在原料採購、物流配送、設備維護上多花一倍力氣。
更致命的是區域市場飽和風險。
2024年原葉茶採購量達1.3萬噸,看似規模效應顯著,實則暗藏危機:當華東、華南市場門店密度接近極限,新增門店只能從競爭對手口中奪食。而自動化設備帶來的標準化優勢,在單店產出下滑時,反而會成爲吞噬利潤的黑洞——畢竟,機器不會因爲生意冷清而少折舊。
霸王茶姬的野心不止於成爲“奶茶界的星巴克”,而是要改寫茶飲市場的遊戲規則。它用“健康三零添加”對標咖啡巨頭的“第三空間”,試圖用茶飲文化切割咖啡市場。
但現實是骨感的:當消費者在辦公室點單時,更在意的是瑞幸的9.9元券,還是霸王茶姬的“零添加”?
更尷尬的是,當星巴克用“第三空間”構建社交貨幣時,霸王茶姬的“輕奢品質”在快節奏生活中顯得雞肋。畢竟,誰會在趕地鐵的早晨,爲一杯需要細細品味的奶茶停留?
招股書披露的200億GMV固然亮眼,但背後是瘋狂燒錢換規模的殘酷現實。當投資人用放大鏡審視成本結構時,供應鏈成本的高企、區域市場的天花板、品牌溢價的脆弱性,都將成爲IPO路演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更微妙的是,茶飲市場早已不是增量市場。當喜茶、奈雪的茶們紛紛放下身段降價,霸王茶姬的“輕奢”定位還能撐多久?而星巴克中國2024年Q3財報顯示,其中國區營收同比增長15%,這無疑給茶飲新貴們敲響了警鐘——咖啡巨頭們,正在捲土重來。
霸王茶姬用一杯“伯牙絕弦”撬動200億GMV,把奶茶店開成了茶飲界的“奢侈品專櫃”。但招股書裏藏着三個比奶茶更苦的真相,正把這場資本狂歡推向懸崖邊緣。
霸王茶姬單品依賴症,靠“伯牙絕弦”續命,還是等它毒發?
霸王茶姬的財報:60%的營收依賴一款奶茶,研發費卻從3.2%砍到1.7%,聯名營銷支出卻暴漲400%。這分明是賭徒把所有籌碼押在“伯牙絕弦”的復購率上。
但消費者早用腳投票——新品復購率不足10%,說明大家喝完這杯“東方美學”,轉頭就去點瑞幸的9.9元咖啡了。
當蜜雪冰城用18.7%淨利率碾壓同行時,霸王茶姬還在爲7.4%的淨利率沾沾自喜。這種“用爆款吊命”的打法,在茶飲紅海里遲早會變成“單品絞肉機”——畢竟,消費者不會永遠爲“國潮奶茶”的情懷買單。
加盟模式是擴張加速器,還是盈利黑洞?
93.8%收入靠加盟商貨品銷售,這分明是玩“擊鼓傳花”的資本遊戲。北京、上海加盟商回本週期從8個月暴漲到28個月,華東區域同店GMV暴跌27.3%,這些數字都在說:區域市場已飽和,韭菜不夠割了。
當單店日均銷售額同比下滑30%時,霸王茶姬還在用“輕奢品質”的幌子維持高價。這就像用愛馬仕的包裝賣義烏小商品,消費者遲早會醒悟——畢竟,誰願意爲一杯“僞輕奢”奶茶,付出比星巴克還貴的代價?
海外156家門店看似風光,實則全靠旅遊客流續命。新加坡首店本地客源不足10%,說明“東方茶飲符號”在海外根本立不住腳。
更尷尬的是,模仿LV、Chanel的配色方案,除了讓奶茶杯看起來更貴,並沒有帶來文化溢價——畢竟,喝奶茶的年輕人,更在意的是口感和性價比。
當證監會盯着股權架構合規性,當茶百道上市破發的先例在前,霸王茶姬的IPO更像一場豪賭——賭的是投資者是否願意爲“東方星巴克”的夢想買單,賭的是監管層是否會爲這場資本盛宴開綠燈。
霸王茶姬“三高”神話是高增長、高盈利、高風險。
2022年虧損18.4%,2024年卻飆到20.3%淨利率,這分明是坐過山車。124億營收背後,是單店日均銷售額同比下滑30%的殘酷現實。
閉店率背後的暗流是加盟商集體“擺爛”。
表面閉店率低於行業平均,實則暗藏玄機。北京、上海加盟商回本週期從8個月暴漲到28個月,華東區域同店GMV暴跌27.3%,這些數字都在說:區域市場已飽和。
當總部還在吹噓“自動化設備提升效率”時,加盟商卻在後臺吐槽:“機器再快,也架不住顧客被瑞幸9.9元咖啡勾走”。這種“總部喫肉,加盟商喝湯”的玩法,正在把霸王茶姬的擴張之路變成“加盟商血淚史”。
自動化設備是“解藥”還是“毒藥”?8秒出杯的自動化設備看似美好,實則是把雙刃劍。當總部用“技術標準化”收割加盟商時,卻忽略了消費者對“手工現做”的執念。就像用流水線生產刺繡,再精密的機器也繡不出匠人的溫度。
當設備折舊成爲固定成本,單店產出下滑時,這些“高科技奶茶機”反而成了吞噬利潤的黑洞。畢竟,機器不會因爲生意冷清而少折舊。
產品端是從“模仿秀”到“文化裸奔”。模仿LV配色、Chanel字體,這哪是文化賦能,分明是“文化剽竊”。當奶茶杯印着“東方美學”,喝起來卻是糖精味時,消費者只會覺得被侮辱了智商。
當茶百道用“鮮果茶”打出健康牌,霸王茶姬還在用“三零添加”玩文字遊戲。這種“僞健康”套路,遲早會被消費者拉進黑名單。
圖源:霸王茶姬微博
霸王茶姬不能再滿足於現有的技術水平,必須在技術端持續投入,強化自動化設備的專利壁壘。這不僅是降低原料損耗與人力成本、提升整體運營效率的關鍵,更是保證出品一致性、提升消費者體驗的核心。
霸王茶姬應加大研發投入,推動自動化設備的智能化、高效化升級,形成難以被複制的技術優勢,從而在行業中脫穎而出。
霸王茶姬必須從“模仿創新”的泥潭中走出,轉向“文化賦能”的新路徑。這意味着在產品創新上,霸王茶姬要深入挖掘茶文化的全球敘事,將茶文化的精髓融入每一杯茶飲中,打造具有獨特文化魅力的茶飲品牌。
通過與文化IP、藝術家等跨界合作,推出聯名產品,不僅能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產品附加值,更能將霸王茶姬塑造爲茶飲行業的文化標杆。
霸王茶姬的加盟模式雖然帶來了快速擴張的便利,但也帶來了管理鬆散、服務參差不齊等問題。
要破解這一難題,霸王茶姬必須優化加盟體系,通過數據中臺實現區域市場動態調控。這意味着要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加盟商的運營數據進行實時監控和分析,及時調整經營策略,避免過度擴張導致的邊際效益遞減。
在全球化佈局上,霸王茶姬不能簡單地將國內的成功模式複製到海外市場,而必須更加註重本土化運營。針對不同地區的文化和消費習慣,霸王茶姬要推出符合當地口味的產品和服務,讓海外消費者也能感受到中國茶的魅力。同時,加強與當地合作伙伴的合作,共同推動品牌在當地市場的發展。
【結語】
霸王茶姬的IPO鬧劇,本質上是茶飲行業“規模焦慮”與“創新乏力”的集中爆發。
當資本的潮水退去,那些用爆款堆砌的商業帝國,終將暴露出盈利模式的脆弱地基。這場看似精彩的“東方茶飲夢”,或許只是茶飲紅海里的一場迴光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