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豪言AI十年治癒所有疾病!哈佛教授警告AGI終結人類文明

新智元
04-22

編輯:桃子 好睏

【新智元導讀】未來5-10年,AI將改變一切,破解科學難題,治癒所有疾病。這是谷歌DeepMind掌門人Demis Hassabis在最新採訪中最大膽的預測。與此同時,哈佛歷史學家卻警示,AGI到來可能重塑人類文明,成爲取代我們的“外星人”。

“未來十年,AI將會治癒所有疾病”。

在最新《60分鐘》採訪中,谷歌DeepMind首席執行官Demis Hassabis對AI的未來滿懷憧憬。

如今,這位48歲諾獎得主正帶領着團隊追逐AGI,一種既如人類般多才多藝,又擁有超人速度與知識的硅基智慧。

那麼,DeepMind的下一步是什麼?

短短14分鐘對談中,Hassabis揭示了谷歌內部AI驚人進展與未來圖景,讓我們一探究竟。

AI指數級飛躍,Astra語出驚人

從聊天機器人掀開了AI時代的序幕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年多。

那麼,如今AI的發展速度,是否超出了Demis Hassabis的預期?

他坦言,“AI正以驚人的指數級速度發展,人類正處於一條几乎垂直的改進曲線。。一路向上,而且速度不斷加速”。

過去幾年成功的背後,是全球對AI的熱忱投入,資源、人才等共同推高了這條曲線。

DeepMind的智能體項目Project Astra,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Astra不僅能查閱互聯網,還能通過“眼睛”來感知現實世界。現場,主持人挑選了一組虛擬畫作,向Astra展示並進行測試。

它不僅能準確識別畫作,還能分析出畫中人物的情緒,甚至圍繞畫作創作一個故事。

在一幅描述孤獨女性的畫作中,Astra娓娓道來,“這是一個寒冷的週二的夜晚,Eleanor獨自坐在小餐館裏,面對未知的未來和未竟的夢想,她心中瀰漫着憂鬱。時光彷彿靜止,唯有思緒仍在流動”。

這句“只有思緒仍在流動”的描述,令人歎服。

然而,當主持人追問Astra是否因回答“啊”而沒有耐心對話時,她禮貌地回應,“如果你不喜歡我的語氣,那我也只能說抱歉”。

AI這種語出驚人的回覆,實屬讓人意外。

Hassabis解釋道,“這正是AI的難點:它們根據當下的語境即時反應,而這種情形可能從未被測試過”。

而且,他也常常對此感到驚訝。AI在互聯網自主學習之後,可能會具備了讓人意想不到的技能。

我們對AI能力有理論設想,也通入了系統架構。但歸根結底,它們如何學習、從數據中汲取什麼,也是訓練的一部分。

這些能力不是硬編碼的,而是像人類一樣學來的。因此,AI的新能力或屬性,可能在訓練中自然湧現。

同時,Hassabis也承認AI的兩面性。它可以超越人類設計,做出驚人之舉,但科學家們必須清楚AI自建的知識庫裏的內容。

邁向AGI:從理解到行動

現在,DeepMind的模型Gemini已不滿足於“理解”世界,而是開始“行動”——訂票、購物,甚至操控機器人完成複雜任務。

要知道,這正邁向AGI的重要一步。

Hassabis預測,“未來5-10年內,AGI將會實現”。

到了2030年,屆時AGI將以極其細膩、深入的方式理解周圍的一切,並徹底融入人類的日常生活。

想象一下,Astra嵌入眼鏡,實時解讀你眼前的建築歷史,併爲你講解煤炭污染對倫敦的影響。

Hassabis還認爲,“機器人會是下一個巨大的突破。在未來幾年裏,我們可能會看到人形或其他形態的機器人真正開始完成有用的工作”。

比如,在Gemini加持下的機器人,能夠通過推理將黃色與藍色混合的積木放入顏色相應的容器箱中。

這種推理能力,正是通向AGI的關鍵一步。

童年棋盤,點燃科學夢想

Hassabis童年與衆不同。從小,他便對生命的意義,意識的本質和現實本身充滿好奇。

他的玩具不是什麼積木,而是國際象棋的棋子。12歲時,他已是同齡少年組的世界第二棋手。

這股熱情,引領他從電腦象棋到電子遊戲,最終踏入了“機器思考”的領域。

他深信,要構建出智能機器,必須首先理解人腦的奧祕。而AI,成了他眼中推進這一目標的“終極工具”。

訪談中,Hassabis表示,“我想構建的,是加速推進人類知識的終極工具——AI”。

AI破解科學難題,不到10年

那麼,AI會擁有自我意識嗎?

Hassabis直言,在我看來,當今AI稱不上有自我意識或是主觀體驗。當然,每個人都該通過與聊天機器人互動自行判斷。

理論上,AI自我意識可以實現,可能會以一種“隱性”方式出現。

他進一步表示,這些系統也許會發展出某種“自我感”,可以理解你、自我、他人,這大概就是自我意識的開端。

不過他也提醒,如果機器真的覺醒自我,我們也未必能識別出來。

人類之所以將AI視爲有意識,背後有兩個原因:

一是,AI展現出的行爲與我們幾乎一樣;二是,我們運行在同一種基底上——碳基物質、大腦。

而機器則是硅基生命,即使它們行爲與我們一致,也不一定擁有同樣的意識體驗。

至於AI是否提出過出乎意料的問題,Hassabis表示,就個人經歷而言,目前還沒有。

這恰恰說明了AI的侷限:缺乏真正的好奇心、想象力、直覺,無法提出未有的新問題或猜想。

不過,Hassabis樂觀地預測,未來5-10年,我們將看到AI不僅能破解科學難題,還能提出科學猜想。

蛋白質解謎,諾貝爾的起點

去年,正因破解了蛋白質3D結構的世紀難題,讓Hassabis和John Jumper獲得了諾貝爾獎。

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礎,但其三維機構複雜,過去解析一個結構需耗費數年。

AlphaFold卻在一年內,完成了2億個蛋白質結構預測,徹底改變了生物學的研究。

這一突破不僅讓科學家得以窺見生命的微觀奧祕,還爲藥物研發注入了新的功能。

而現在,Hassabis正讓AI在藥物研發上加速前進。

傳統藥物的研發平均需要耗時十年,花費數十億美元,AI有望將這一過程縮短至數月甚至數週。

他大膽地稱,“也許就在未來十年左右,我們也許能治癒所有疾病”。

哈佛教授:AI終結舊秩序

那麼,AGI真正降臨那天,人類社會會隨之帶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文明,甚至我們自身存在的意義,是否都將在AGI的陰影被重新審視?

最近,著名哈佛歷史學家Niall Ferguson教授在一次採訪中,闡述了自己的驚人觀點。

歷史上,美國以孕育新企業、新組織、新教育機構的能力而聞名。

Niall Ferguson表示,近年來的景象卻令人擔憂。金融危機期間,新企業、新銀行誕生數量顯著下滑,而且美國已有數十年未見新大學的誕生。

這種現象,讓Niall不得不思考一個概念——制度大衰退。

如同英國的制度在過去幾十年見逐漸僵化,美國似乎也在步其後塵。

在英國,你幾乎不可能再創辦一所新大學。哲學家Anthony Grayling曾嘗試創立“新·人文學院”,卻迅速被敵意的媒體扼殺。

這不僅僅是個案,而是制度活力衰退的縮影。美國共和體制,這個延續250年的奇蹟,或許正朝着它的歷史宿命邁進——要麼四分五裂,要麼成爲一個帝國。

換句話說,美國正處於“後合衆國”時期。

在討論制度創新時,有人會認爲互聯網,或AI將催生前所未有的組織形態。

而Nial對此保留態度。歸根結底,我們是猿類,受到進化生物學的天然約束。

OpenAI創始人奧特曼曾表示,一旦AGI出現,社會契約的很多核心內容都得重新談判。這是否意味着,人類的制度將突破猿類智力的限制?

還是說,它們大概與以往一樣,也許被AI加速,也許被AI拖慢進程,也許會鎖定熟悉制度形態?

Niall認爲,“AGI的到來可能與全球人口下降同步發生,或緊隨其後。人類或許會像馬車一樣走向滅亡——這個曾是百年前的交通工具,在汽車發明後被迅速取代”。

如果AGI創造出一種超越大多數人類的智能,人類有充分理由走向滅絕。這並非像Elizer Yudkowsky杞人憂天的AI末日論,而是邏輯的推演。

正如奧特曼所言,大多數人類可能變得“多餘”。

試想,若是一個大模型能比人類更快、甚至更好地寫出《基辛格回憶錄》續卷,我們存在價值將如何定義?

更進一步,如果我們在地球上創造出“外星人”,如同《三體》中的三體人那樣的超級智能,人類又將面臨何種命運?

Niall教授表示,“當我停下來思考的時候,我覺得整件事絕對是瘋了”。

全球生育率持續下降,是另一個迫在眉睫的挑戰。那些所有試圖逆轉生育率下降的努力都失敗了,這表明問題遠非經濟激勵可以解決。

因此,Niall認爲這就是AGI的真正重要性所在。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正在創造下一個會取代自身的新物種,因爲我們集體會選擇退出歷史舞臺。

也許最後一位歷史學家,會在被AGI淘汰前寫一本書來解釋這一點。

主持人表示,“科幻作家Iain Banks在30年前的《文明系列》中曾描述了類似的未來,儘管他的筆觸不如Neal Stephenson那般引人入勝,我們實際上只是重演他所寫的東西”。

對此,Niall稱,大多數科幻作品設想了一個星際人類,從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到Kevin J Anderson的《星球大戰》等,但現實我們根本無法做到。

在當前情況下,即便如馬斯克般雄心勃勃,人口問題仍是無法忽視的瓶頸。前往火星殖民所需龐大的人口基數,而當前人口趨勢,讓人類連維持地球文明倍感壓力。

Niall表示,自己和馬斯克一樣,對人類選擇走向滅絕的決定感到沮喪。

人類需要重新發現自己的神聖目標,而非僅僅追逐“創造比我們更聰明的工具”。否則,我們可能在無意中建造一臺“末日機器”,毫不猶豫地製造出取代我們的“外星人”。

這似乎是一項非常不受歡迎的事業,卻是我們必須直面的事實。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