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一季度淨利率只剩2%,馬斯克決定少在政界蹦噠了

市場資訊
04-23

特斯拉 2025 年的開局有一點像 2024 年。

在 2024 年第一季度收入下滑 8.7% 的基礎上,今年一季度,特斯拉收入 193.4 億美元,同比又下降了 9% 

按不同業務拆分,儲能業務收入27億美元,同比繼續增長 67%;服務收入 26 億美元,同比繼續增長 15% 

但,最重要的業務汽車,收入 140 億美元,同比下降 20% 。

汽車銷售收入的下降,有內外兩大原因。

內部原因是 Model Y 在今年 月 10 日發佈了煥新版,並於 月 26 日開啓交付。

新款上市,會讓一部分潛在消費者觀望、推遲購車計劃,同時舊款車型爲了清庫存會降價促銷。也就是過渡期內的量價齊跌。

而外部原因是,由於馬斯克高強度參與政治,引發部分消費者不滿、甚至抗議。比如,有特斯拉車主在車身上貼標籤 “ 我是在馬斯克發瘋之前買的車 ( 言下之意是早知道是現在這樣就不會買了 )

這波羣情激憤非常嚴重,一些極端的人開始攔截和破壞路上的特斯拉汽車,特斯拉部分門店和充電站也遭到縱火、破壞。

這導致一些並不在乎馬斯克政治立場的消費者短時間也不太敢買特斯拉了,還迫使一些怕被砸車的車主當起了串子人,給自己的車也加了上圖類似的貼紙防來 “ 表明立場 ”。

據 Statista 統計,2025 年一季度,特斯拉在歐洲市場銷量全線暴跌。德國、丹麥、瑞典等主要市場跌幅均超過 50%,荷蘭市場也接近腰斬。

內因和外因綜合起來,今年一季度,特斯拉主力車型 Model 3 和 Model Y 交付量爲 32.38 萬輛,同比下降 12% 

利潤方面,特斯拉本季度收入減少 9.2%,成本減少 8.1%( 減少幅度本應該跟收入同步,但 Model Y 煥新版需要調整更新產線,推高了一部分成本 ),毛利潤減少了 14.7%;費用端,銷售管理費用同比減少了 9%,但機器人、自動駕駛的佈局繼續推高研發費用,同比增長 22.4% ,再減掉比特幣投資的損失等其它項目,最終特斯拉的一季度淨利潤只有 4.2 億美元,同比減少 71%,讓特斯拉的淨利率跌到只剩 2.2% 

這季度的數據確實很難看,不過特斯拉是有反轉潛力的。

以 2024 年爲例,一季度收入下降 8.7%,但整個上半年收入只下降了 3%,前三季度收入增長 0.53%2024 全年收入則增長 0.95% 

從銷量看,2024 年一季度的銷量爲 38.7 萬輛,同比下滑 8.5%,全年銷量則達到 179 萬輛,同比僅下降 1.1% 

本次財報中透露,隨着 Model Y 煥新版上市,特斯拉在亞太地區( 主要就是中國市場 )創下了單日訂單量紀錄。

而在政治方面,電話會上,馬斯克提到 月份之後他會將主要精力放回到特斯拉身上,政府效率部 (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 )的工作會壓縮至每週一兩天。

亞馬遜的企業文化裏有一條叫做單向門( one-way door 與雙向門( two-way door 決策:單向門決策是指那些重大的、結果不可逆轉的決策,而雙向門的決策則是一個後果可控且可逆轉的決策。

馬斯克從政治漩渦中抽身而出,可能更多的是類似雙向門決策。

展望未來,馬斯克表示平價車型仍有望於 2025 年上半年開始生產這也算是反駁了 The information 近期報道中 “ 馬斯克對造車失去興趣 ” 的這個觀點。

不過,這款平價車型從開始生產到大規模交付,需要多少時間誰也說不準。

比如,特斯拉的電動卡車 Semi 首次亮相是在 2017 年,原計劃於 2020 年上市,但直到 2022 年底才進入生產階段,而大規模量產則要等到今年年底。

當然,平價車型據稱可以在現有產線上生產,而非新建產線,這會加快大規模交付的時間,但仍然不確定。

關稅方面,特斯拉自認是受關稅影響最小的汽車公司本地化比例約爲 85% —— 指的是 85% 零部件符合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 USMCA 可獲得關稅豁免。

不過,關稅會對現在增速最高的儲能業務造成重大影響,主要問題在電池供應上。

自動駕駛方面,特斯拉 FSD 的行駛里程持續快速增長,馬斯克仍然預計六月份開始在得克薩斯州首府奧斯汀測試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對比一下谷歌旗下的無人駕駛出租車 Waymo,目前每週的付費訂單量已經超過 20 萬。Waymo 目前在舊金山,鳳凰城和洛杉磯三個城市運營, 今年將新增 10 個美國城市進行測試。

所以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業務,還是有強力競爭對手的,並且可能也沒法一下子廣泛鋪開,貢獻大比例的收入。

機器人方面,馬斯克曾經在 2024 股東大會上大膽預測,未來人形機器人與人類的數量比將超越 1:1,甚至達到 2:1 的驚人比例,這代表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將擁有 100 億至 200 億臺的龐大容量,年產量或高達 10 億臺。如果特斯拉能佔據 10% 的市場份額,其年產量將達到 億臺 Optimus,單個機器人的成本預計控制在 萬美元左右,以 萬美元的售價推算,每年可以帶來 萬億美元的毛利潤空間。

知危編輯部曾經解釋過這個算法不現實:據世界銀行統計,2023 年全球人均 GDP 才 1.3 萬美元,要想人手一臺 萬美元的機器人,經濟得繼續發展個幾十年。

最新的展望是,到今年年底,特斯拉工廠預計將有數千個機器人工作。到 2030 年預計每年實現一百萬臺的銷量目標,按 萬美元一臺的均價計算,約 200 億美元收入,體量只相當於目前 20% 的年收入,對營收貢獻不是特別大。

所以,在機器人方面,特斯拉講的故事更具可實現性,但也變得不那麼性感了。

綜合來看,8000 億美元市值的特斯拉,現在地位不是很穩,所以馬斯克減少在政治舞臺上的活躍,把精力迴歸特斯拉的經營,算是個明智之選。

撰文:拾月

編輯:大餅

(轉自:知危)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