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趙哲峯
編輯 | 楊博丞
題圖 | 豆包AI
僅僅三個月前,禾賽科技還是一家連年虧損、深陷裁員風波的公司。但隨着高階智駕的快速普及,這家激光雷達龍頭企業似乎將要走出“至暗時刻”。
一、“激光雷達第一股”難逃虧損魔咒
禾賽科技成立於2014年11月,主做激光雷達產品,其產品廣泛應用於支持高級輔助駕駛系統的乘用車、商用車、自動駕駛汽車,以及人形機器人、無人配送車、AGV(自主移動小車)等各類智能終端。
雖然歐美公司在激光雷達領域起步較早,前幾年湧現出一批領先的激光雷達製造商,包括 Velodyne、Luminar、Aeva、Ouster、Valeo、Innoviz、Ibeo 等。但隨着中國智能電動車的快速發展,國產激光雷達廠家後發先至,如今已佔據全球激光雷達市場超過90%的份額。
伴隨着迅猛的發展勢頭,禾賽科技也獲得了資本的青睞。2023年2月,禾賽科技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爲中國“激光雷達第一股”。然而,上市並沒有改善禾賽的財務狀況。
其官方財報顯示(美國通用會計準則),禾賽科技在2023年和2024年分別淨虧損4.76億元和1.02億元,且自2019年以來,禾賽科技每年的虧損均超過億元。
長期的高額投入和虧損也讓禾賽不堪重負。今年初,有消息曝出,禾賽科技已開啓大規模裁員計劃,一位自稱禾賽員工的知情者透露“一波直接砍掉了200多人”。
隨着智駕的普及,國內外市場對於激光雷達的需求與日俱增,而禾賽作爲該賽道的頭部企業,其出貨量也在過去幾年快速增長。從2020年至2024年,禾賽激光雷連續4年實現交付量翻倍。
但由於近年來汽車市場進入內卷模式,各大車企紛紛捨棄短期利潤打起了“價格戰”,而這種競爭生態也傳導至下游供應商,整條汽車產業鏈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自2019年以來,禾賽科技的毛利率逐年下降,分別爲70.3%、57.5%、53.0%、39.2%、35.2%、42.6%。
然而,隨着“全民智駕”浪潮的湧起,以禾賽科技爲代表的激光雷達企業彷彿看見了第一道曙光。
二、智駕東風吹來
回顧過去一年禾賽的“朋友圈”,我們會看到一份長長的合作清單,幾乎每月都與某家車企達成合作。畢竟,如果激光雷達企業沒有這些“金主”們,盈利就將陷入泥潭。
禾賽創始人李一帆表示“這是一個跨越2030年的多年長期合作項目,也是至今爲止海外前裝量產激光雷達領域規模最大的訂單”。目前,禾賽已與國內外22家車企達成120餘款車型的定點合作,覆蓋國內大部分主流汽車品牌。
圖源: YOLE
在積極擴展“朋友圈”後,禾賽的產品交付量也節節攀升。2024年,禾賽累計交付激光雷達50.2萬臺,同比增長126.0%。其中,車載激光雷達交付45.6萬臺,同比增長134.2%。與此同時,禾賽的財務表現也隨之突破“盈虧線”,過去幾年的高額投入終於化爲實實在在的淨利潤。
2024年,禾賽實現營收20.8億元,淨利潤1369萬元,成爲全球首家實現全年盈利(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的激光雷達企業。而在更嚴苛的美國通用會計準則算法下,禾賽雖然2024年全年依舊虧損1.02億元,但其在去年四季度首次實現單季盈利,淨利潤爲1.47億元,也算完成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禾賽聯合創始人及CEO李一帆表示“當前國內外的汽車廠商已廣泛認識到激光雷達是智能駕駛的‘安全件’,激光雷達正作爲智能汽車的‘隱形安全氣囊’迎來大規模應用落地”。
三、仍依靠車企獲客
進入2025年,禾賽將繼續擴展其業務範圍,實現多點開花。
此前,禾賽的主要客戶爲新勢力車企。其中,理想、零跑、小米等車企爲禾賽的業績增長做出了主要貢獻。2024年,這三家車企的銷量合計超90萬輛,且均處於新勢力第一梯隊。
但從今年開始,禾賽將從體量更大的傳統車企手中斬獲更多訂單。其中,比亞迪的“天神之眼B”智駕方案將採用禾賽提供的激光雷達,該智駕方案搭載於比亞迪和騰勢品牌的多款車型中,且全系標配,這預計將爲禾賽帶來百萬臺級的訂單量。
此外,隨着長安、長城、東風等傳統車企紛紛奏響“全民智駕”的號角,禾賽車載激光雷達交付量或在未來幾年迎來爆發式增長。同時,與外資車企的積極合作則會加速禾賽的全球化進程。
除了與歐洲某頂級汽車製造商的協議外,禾賽還表示其正在與幾家全球車企進行合作談判,可能會在2027年產生“大量”業務。
禾賽CFO樊鵬表示“國際車企尤其是歐洲車企認爲,激光雷達是智能電動車的一項重要配置。由於市場需求高,與其長期合作將爲禾賽帶來大量收入”。
除了高階智駕,禾賽在L4自動駕駛市場的佈局也初見成效。2024年第四季度,禾賽L4級激光雷達交付量約7000臺。
根據Yole Group發佈的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L4自動駕駛激光雷達市場規模達 1.66 億美元,同比增長 35%。其中,禾賽以61%的市佔率連續4年蟬聯榜首。目前,全球前10大Robotaxi 公司中,有8家選擇禾賽作爲激光雷達供應商,其中包括百度Apollo、滴滴、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
此外,尚處於藍海之中的機器人市場或將成爲驅動禾賽增長的另一極。2024年12月,以JT系列激光雷達爲代表,禾賽面向機器人市場的單月交付量超2萬臺,預計2025年將爲MOVA智能割草機器人交付六位數訂單。
對此,摩根士丹利在研報中表示,人形機器人將成爲未來十年科技投資的最大主題之一,而禾賽有機會成爲該產業的主要參與者。
基於此,禾賽也在財報中做出了積極的預測:2025年,其激光雷達交付量將達到120萬臺至150萬臺,相比去年翻2至3倍:淨利潤(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預計將飆升25至35倍,達到3.5億至5億元。
根據貝哲斯諮詢數據,2024年全球激光雷達市場規模爲16.5億美元,預計在2024-2029年期內,該市場將實現14.5%的年複合增長率,預計2029年全球激光雷達市場規模將達到32.5億美元。
顯然,禾賽還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面臨諸多不確定
儘管目前來看,禾賽展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其前景依舊面臨諸多不確定性,而激光雷達行業的發展也遠未到終局。
(1)智駕路線之爭
智能駕駛該選擇純視覺路線還是融合感知路線?這是近年來始終爭論不休的話題。
目前來看,國內外大部分車企還是更傾向於融合方案,因爲激光雷達理論上可以爲智駕提供更多安全冗餘。
在不久前舉行的電動汽車百人會中,吉利首席智駕科學家、極氪科技集團副總裁陳奇也對此發表了觀點“從技術角度,我們一致認爲以第一性原理拿攝像頭跟人眼對比也是不太符合實際的,實際人眼的物理能力包括像素密度還有進光量調節、動態範圍、動態聚焦、時延、色彩感知、神經計算等等都遠超攝像頭的硬件還有息息相關的LCC調教算法,雨霧黑夜場景下甚至人眼也有自己的侷限性,要實現比人開得好的智能駕駛,多模態傳感器的冗餘不可或缺。在L3級更高級別的駕駛上面,激光雷達和其它傳感器構成的增量冗餘,實現多模態全向覆蓋,這個是很有必要的”。
同時,隨着近年來激光雷達成本的快速下降,市場上出現了大量售價親民的激光雷達車型,純視覺方案的成本優勢被日漸削弱,而車企也可以將激光雷達作爲其賣點之一,拉動銷量增長。
但這並不意味着激光雷達企業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目前採用純視覺方案的車企中,還有特斯拉這種技術實力和市場表現均非常強勁的品牌,馬斯克也始終認爲激光雷達是一個完全多餘的硬件。
在不久前懂車帝對國內幾款熱門智駕車型的測試中,採用純視覺方案的特斯拉在與一衆搭載激光雷達車型的比拼中並不落下風,其在接管次數以及行駛邏輯方面的表現處於中等偏上水平。

圖源:懂車帝
起碼現階段來看,融合感知路線對比純視覺路線在實際應用中並沒有形成壓倒性優勢。
從技術角度講,激光雷達的確可以提高車輛的安全冗餘,優化智駕體驗,但這需要車企具備較強的體系化研發能力,也就是將激光雷達深度集成在整套智駕方案中的能力,否則車企採購激光雷達只會徒增成本。
對於部分車企來說,如果激光雷達並不能讓其智駕能力有實質性提高,那麼其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可能會重新斟酌。
(2)同行競爭
而在激光雷達賽道,禾賽同樣要面對同行們的競爭。
Yole Group發佈的報告指出,當前的車載激光雷達市場基本處於“三足鼎立”的態勢:禾賽、速騰聚創、華爲分別佔據26%、26%、24%的市場份額。
圖源: YOLE
其中,速騰聚創在2024年累計交付雷達54.4萬臺,乘用車激光雷達市佔率26%與禾賽並列全球第一。截止2024年上半年,其共獲得了22 家車企及一級供應商的80款車型量產定點。
如今很多車企會同時與多家激光雷達廠家合作,例如比亞迪在其高端的“天神之眼A”智駕方案中採用的是速騰聚創激光雷達,而在中端的“天神之眼B”智駕方案中則採用禾賽激光雷達。
此外,華爲也是車載激光雷達市場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雖然華爲自己號稱不造車,但如今採用華爲智駕方案的車企陣營正逐漸壯大,其中不乏問界、阿維塔等明星品牌,而該方案採用的是華爲自研激光雷達,這無疑會搶佔禾賽等激光雷達廠家的份額。
(3)關稅壁壘
隨着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崛起,全球各國也在近年來對我國汽車產業鏈構築貿易壁壘,並且有層層加碼的趨勢。
其中,由特朗普掀起的新一輪貿易戰將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雖然我國對美國汽車市場依賴較低,2024年對美汽車出口僅11.6萬輛,佔我國汽車出口總量不到2%。但隨着我國也相繼發佈一系列“對等關稅”措施,這可能會對國內汽車生產造成影響,例如新能源汽車需求較高的芯片等產品,我國目前還未完全實現自主化生產。而整車廠的產能受阻,其負面影響也將傳導至禾賽等供應商頭上。
此外,歐盟也在2024年10月開始實施對華電動車的“反補貼關稅”政策。該政策實施後,我國電動車在歐盟地區出售將被加徵27%-45%的關稅。雖然最近有消息表示,歐盟將撤銷這一政策,但中歐雙方或將共同制定中國電動車的最低價格,實際上也是一種變相的貿易保護措施。
而爲了對沖海外政策的風險,禾賽也制定了相應對策“禾賽正在評估海外建廠的可行性”樊鵬表示“我們希望加快海外生產,這是禾賽實現全球化目標必須要走的一步”。
結語:
可以預見的是,依託人工智能產業的爆發式增長,激光雷達將擁有豐富的應用場景,而越發多元化的商業結構也將不斷夯實禾賽等激光雷達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但對於這個新興產業來說,其產業格局還遠遠沒有最終成型,未來依舊有諸多不確定性。而對於身處其中的企業來說,只有不斷提高技術能力、優化成本、深度融合到產業體系中,纔有可能成爲最後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