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葉開:重構資產流動性——RWA 如何重塑數據資產管理模式 | 中國數據資產管理 50+論壇》
原文來源:上海數據交易所
當前香港 RWA 市場融資成本高昂。從融資成本看,境內優質企業通過銀行渠道的融資成本普遍維持在 3.5%-4% 區間,而在香港發行 RWA 的綜合成本(包含 400-500 萬港幣發行費用)高達 10%,成本倒掛現象明顯。這種背景下,上市公司參與 RWA 的核心訴求已從單純融資轉向市值管理。典型案例顯示,某科技企業通過 RWA 發行後三四個月內,市值從 67 億港元攀升至 146 億港元。
香港監管框架的過渡性特徵尤爲突出。根據現行規定,債權類 RWA 僅限於專業投資者(PI)參與,持牌交易平臺無法開放二級零售市場。這種限制客觀上推動市場形成“證券化先行,通證化跟進”的 Web2.5 模式:企業需先將資產轉化爲受 9 號牌照監管的基金產品,再通過持牌機構進行代幣化改造。儘管短期內製約了流動性,卻爲構建多層次跨境市場體系創造了契機。
破解香港市場流動性困局的關鍵在於建立跨境協同機制。如建立內地-香港-新加坡三層實驗架構。
· 第一層爲境內確權層,在境內數據資產交易平臺開展數據資產標準化處理,通過沙盒機制完成資產準備,確保核心數據境內確權等操作。
· 第二層爲離岸發行層,香港持牌機構將加工後數據資產封裝爲合規基金產品,依託 9 號牌照完成私募發行。
· 第三層爲全球流通層,新加坡利用 RMO 牌照優勢承接二級市場流通,通過中新國際數據通道實現合規跨境流通。
該架構的創新價值體現在三個維度,一是境內環節嚴守數據安全底線,規避 38 號文監管風險,二是香港發揮持牌機構專業優勢,聚焦一級市場發行,三是新加坡開放二級零售市場,激活全球資本參與。
單純資產上鍊無法形成有效金融產品,需向結構化金融產品設計。以貝萊德基金的運作模式爲例,貝萊德通過將中短期美債 ETF 與智能合約質押結合,既保障 6-8% 的基礎收益,又通過原生代幣釋放浮動溢價空間。這種模式成功吸引 30% 以上的加密原生資本配置需求。
離岸配套體系同樣至關重要。如可以在海南自貿區試驗 VIE 架構+FT 賬戶組合,在物理隔離框架下實現資產跨境與資金閉環,其“監管沙盒+白名單網絡”設計爲敏感資產流通提供解決方案。該模式通過 VIE 結構實現法律意義上的資產權益出境,利用 FT 賬戶體系構建資金流動防火牆,同時設立專用網絡通道破解跨境運營障礙。
貝萊德的階梯式滲透策略值得重點關注。從比特幣現貨 ETF(管理規模超 300 億美元)到貨幣基金代幣化(BUIDL 基金規模突破 10 億美元),再到與 Circle 合作發行穩定幣 USDB,其發展路徑呈現從機構市場到零售市場的貫通思路。更具顛覆性的是,該機構計劃將 11.6 萬億美元中長期資產通過質押轉化爲鏈上流動性,可能重塑全球資金流轉範式。
分佈式數字身份(DID)系統構成戰略支點。貝萊德在公開文件中明確將 DID 定位爲普惠化金融的基礎設施,試圖通過可驗證信用體系打破機構與散戶市場的壁壘。這對香港的啓示在於,RWA 發展不應侷限於專業投資者市場,而需前瞻佈局數字身份認證、鏈上清算等底層能力。
香港 RWA 生態正處於監管套利窗口期與模式定型關鍵期的重疊階段。破局方向呈現三大趨勢,一是市場結構優化,鞏固香港一級發行市場地位,與新加坡二級市場形成錯位互補。二是產品能力升級,從簡單資產上鍊轉向 ABS 分層、收益權穿透等結構化設計。三是數字基建先行,加速 DID 系統、智能合約清算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
對於境內業務而言,當務之急在於一是創新發展模式,建立“境內資產準備-離岸金融發行”的標準化流程,二是培育跨境結構化產品設計能力,形成差異競爭優勢,三是關注穩定幣與質押衍生品創新,預防境外流動性虹吸效應。
原文鏈接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羣:
Telegram 訂閱羣: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羣: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賬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