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規模突破4萬億元,指數大時代,如何構建“長錢長投”指數生態

新浪基金
04-21

文/博時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總經理兼投資總監 趙雲陽

  當前,我國指數投資生態已具備產品多樣性、機構主導性、技術支撐性及政策引導性四大特徵,但仍面臨A股高波動性、主動基金局部優勢等挑戰。未來需進一步推動ESG、REITs等創新產品,優化智能投顧服務,並加強投資者教育以鞏固生態成熟度。被動投資的深化將重構市場定價邏輯,形成更高效、穩定的資本配置體系。

  指數化投資在過去幾年中取得了顯著的發展,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政策支持、市場需求、產品創新和市場生態建設是主要推動力。首先是政策支持。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近期出臺的《促進資本市場指數化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了指數化投資的發展方向和支持措施。另外證監會推動了ETF註冊發行的簡化流程,提高了產品上市速度,降低了市場進入門檻。

  其次是市場需求。隨着投資者對被動投資工具的認可度提高,ETF等指數化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特別是養老金、保險資金等中長期資金對指數化投資的配置比例逐漸增加,推動了市場規模的擴大。

  第三是產品創新。在證監會、交易所和基金公司共同努力下,市場不斷推出新的ETF產品,如中證A500指數、科創200指數、自由現金流ETF等,爲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第四是市場生態。 在交易所、指數編制機構、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多方協作下,共同提高了投資者對指數化投資的認識和接受度,推動了指數化投資生態的完善。

  我們觀察到,各市場參與者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共同推動了指數化投資的高質量發展。上層的監管機構主要負責政策制定和市場監管,交易所負責爲ETF提供上市平臺並舉辦各類活動和培訓,指數編制機構負責各類指數的編制和維護。基金公司主要負責產品開發和投資管理,確保產品緊密跟蹤基準指數。對ETF而言,做市商的功能非常重要,他們爲ETF提供流動性支持,提高了投資者對ETF市場的信心,維護了ETF價格的穩定性,這對於吸引長期投資者非常重要,穩定的市場價格可以減少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和心理負擔。

  我國指數投資生態體系已初步形成

  隨着被動浪潮席捲整個公募行業,我認爲,我國指數投資生態體系已初步形成,體現在產品佈局、市場結構、技術賦能、政策支持及投資者教育等多個維度。

  產品矩陣的多元化與創新

  一是體現爲大類資產多元覆蓋。當前,ETF產品類型已覆蓋A股、跨境、債券、商品、貨幣等大類資產,投資者可以根據不同的風險偏好、收益規劃,通過ETF工具進行大類資產配置或輪動,實現投資目標。

  二是寬基與行業主題指數全面覆蓋。隨着近期中證A500、科創綜指等寬基指數ETF的集中發行,主流指數的佈局趨於完善。同時,行業主題指數加速發展,當前行業主題指數已覆蓋科技、消費、金融、週期等板塊,特別是以芯片半導體、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科技主題ETF發展迅速。另外,Smart beta指數方面,儘管當前Smart beta產品仍以紅利類資產爲主,但產品譜圖已初步形成。

  三是衍生品工具拓展。ETF期權已覆蓋上證50、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科創50、創業板等核心指數,可以更好地滿足投資者多元化投資需求。

  我國ETF市場規模與機構化程度顯著提升

  根據相關交易所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被動權益類指數基金規模達3.96萬億元,首次超越主動權益基金(3.44萬億元),其中股票型ETF總規模突破2.9萬億元。中央匯金等機構重倉持有滬深300ETF等產品,機構投資者在指數權益基金中的佔比達57%,推動市場定價權向被動工具傾斜。

  養老金、保險資金及企業年金等長線資金通過ETF大規模配置A股。個人養老金制度將85只權益類指數基金納入投資範圍,長期資金入市加速,形成“長錢長投”生態。要構建“長錢長投”,建議推進指數產品創新,研究推出多資產ETF,涵蓋股票、債券、商品等多種資產類別,爲中長期資金提供更豐富的投資選擇。同時,開發“生命週期智能ETF組合”,根據年齡、風險自動調整股債比例,對接年金、險資等長錢機構需求。

  技術與政策雙重驅動生態優化

  金融科技深度賦能,基金公司引入AI大模型(如Deep Seek)優化投研流程,提升報告解析與策略生成效率。同花順等平臺通過AI工具實現資產配置建議書一鍵生成,降低投顧服務門檻。

  政策支持與制度完善方面,註冊制改革推動上市公司數量增加,被動投資的分散優勢凸顯。政策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如社保、險資),並推出中證A500等戰略指數,強化服務實體經濟導向。

  投資者結構與行爲轉變

  我們觀察到,機構主導與散戶覺醒並存,投資理念從擇時轉向配置。

  機構資金通過ETF進行高效資產配置,而個人投資者因ETF的低費率(如VOO(先鋒旗下標普500 ETF)費率0.03%)、高透明度加速轉向被動投資。年輕投資者更偏好簡單透明的工具,推動ETF普及。

  “越跌越買”策略在A股ETF中表現顯著,市場低迷時資金逆勢流入(Wind數據顯示,如2024年股票ETF淨申購超330億元)。投資者逐漸接受長期持有與分散化理念,降低對短期波動的敏感度。

  國際化與生態協同發展

  目前,跨境互聯互通深化。滬港通、深港通等機制完善促進外資配置中國ETF,同時國內投資者通過跨境ETF佈局全球市場。

  同時,基金公司、指數公司、券商、銀行及金融科技平臺形成協同網絡,共建行業生態。例如,指數公司參與指數編制、券商提供做市服務,科技公司優化交易系統,共同提升ETF流動性及用戶體驗。

  展望未來,ETF有幾個趨勢值得重視。一是規模進一步向寬基集中。美國的標普500ETF、全美ETF等寬基ETF規模在萬億美元級別,國內的寬基ETF從2023年開始增速顯著加快,但體量目前還較小,未來的發展空間巨大。

  二是產品創新空間巨大。例如運用期權的下跌保護、備兌增強等策略ETF,透明模式的主動ETF等,近年來海外發展迅速,是新產品的主要發展方向。

  三是重要的細分科技佈局越來越多。隨着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生物科技等技術的突破,細分科技方向的ETF將有巨大需求。

  風險提示:本材料所載信息不構成對買賣任何證券或提供任何投資決策建議的服務。該等信息在任何時候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具體投資的操作意見,投資者應當對本材料的信息進行評估,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做出決策並自行承擔風險。我們對所載材料的準確性、可靠性、時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本材料所載內容僅爲該資料出具日的信息,後續可能發生變更。未經授權禁止第三方機構或個人以任何形式進行商業用途的傳播、剪輯。

MACD金叉信號形成,這些股漲勢不錯!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彭紫晨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