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業觀研
僅用時4個多月,華夏基金“ETF一哥”張弘弢的管理規模就從4555.89億元徹底歸零。
4月19日,華夏基金髮布公告,張弘弢因個人原因卸任華夏中證紅利質量ETF及聯接基金,並已在中國基金業協會完成變更登記,離任生效日爲2025年4月17日。
張弘弢此次卸任產品與以往不同,已按規定在中基協辦理了註銷手續,而非簡單的變更手續。目前,中基協官網的基金經理人員信息中已無法查詢到張弘弢的相關信息。但在天天基金網上,仍列有其總經理助理等職務。因此,關於其是否會從華夏基金離職的市場傳聞尚無定論。
這一消息不僅宣告了華夏基金“張弘弢時代”的終結,更將這家被動投資巨頭推至戰略轉型的十字路口。
01
從“ETF帝國”到管理規模歸零
張弘弢被譽爲華夏基金“ETF一哥”,2004年其作爲研發團隊核心成員,參與推出中國首隻ETF產品華夏上證50ETF。
2020年第四季度,公募基金市場異常火爆,催生了首批三位管理規模超千億的基金經理,張坤、張清華和張弘弢,被市場稱爲“三張”。
發展至2024年三季度末,張弘弢的管理規模已達4561.44億元,在全市場3757位基金經理中排名第十,僅次於管理貨幣基金的基金經理柳軍。
正當市場普遍預期張弘弢將在ETF領域續寫輝煌之際,他出人意料地宣佈大規模卸任。2024年11月,張弘弢首次卸任7只產品,其管理規模在半年內驟降至8.34億元,最終於2025年4月清零。
儘管華夏ETF規模連續20年穩居行業第一(2024年末非貨ETF規模6584.81億元),部分產品卻深陷“規模越大、虧損越重”的怪圈。其中,張弘弢管理的華夏科創板50ETF聯接A任職期間回報率爲-22.40%;華夏科創50ETF任職期間回報率-29.93%,大幅跑輸同類平均水平,導致基民持有期累計虧損超328億元。
張弘弢的離任暴露出華夏基金在被動投資領域的人才儲備短板。接任者楊斯琪雖具備10年從業經驗,但管理超500億元規模產品的履歷尚屬空白,而主動權益領域周克平、鄭澤鴻等明星基金經理的相繼離職,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對其投研團隊穩定性的擔憂。
02
“能源一哥”“科技名將”紛紛卸任
除張弘弢外,去年7月,華夏基金權益投資團隊核心成員也出現人事變動。根據公告,鄭澤鴻於2024年7月12日卸任華夏核心製造混合、華夏時代領航兩年持有混合等 4 只基金,卸任時管理規模合計達166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鄭澤鴻在2016年加入華夏基金,其管理的華夏能源革新股票曾因精準佈局新能源賽道,於2021年一季度末以226億元規模登頂全市場最大新能源主題基金,公司官方公衆號“華夏基金財富家”當時專文稱其爲“能源一哥“。
然而其後期管理業績顯著承壓。Choice數據顯示,在鄭澤鴻任職期間,華夏核心製造混合、華夏時代領航兩年持有混合、華夏成長先鋒一年持有混合的任職回報率分別爲-19.40%、-14%、-26.44%,均低於同期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水平。
此次卸任距其2021年巔峯期僅三年,折射出華夏基金主動權益管理團隊近年來面臨的業績壓力。值得關注的是,鄭澤鴻卸任後,上述產品由華夏基金新生代基金經理劉自強、嚴筱筱接棒,但截至2024年末,相關基金規模已較卸任時縮水超40%。
在“能源一哥”鄭澤鴻清倉式卸任八個月後,華夏基金旗下的“科技名將”周克平上月也對其管理的所有產品進行了清倉式離任。
華夏基金3月8日公告,因個人原因,周克平旗下已於3月6日同時卸任華夏核心科技6個月定開、華夏創新未來混合(LOF)、華夏創新視野一年。自此,周克平已無在管產品。
周克平是華夏基金從“零”培養的基金經理。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周克平於2014年7月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取得碩士學位後加入華夏基金,歷任機構權益投資部研究員、投資經理助理,至卸任已在公司積累了超過10年的投研經驗。
自去年6月起,周克平開始逐步卸任其管理的產品。截至2024年年末,其在管規模已縮減至33.43億元。回顧過去幾個季度,從2020年四季度至2023年一季度末,周克平曾連續10個季度位列百億基金經理陣營。
由於周克平在科技板塊的專注,華夏基金曾爲其冠以“科技名將”的稱號。然而,Choice數據顯示,在其任期內,此次卸任的華夏創新視野一年A、華夏創新未來、華夏核心科技6個月定開A等產品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跌幅分別爲37.41%、40.95%和6.14%。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華夏核心科技6個月定開A,周克平歷任產品的任職回報在同類產品中的排名均處於後30%,這引發了市場對其投資策略和業績表現的廣泛討論。
03
被動投資狂歡下的主動權益失速
除核心人物卸任引業內關注,華夏基金2024年財報也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景象。
根據天天基金網顯示,2022-2024年,華夏基金旗下基金淨利潤分別爲1121.83億元、-559.89億元、1331.90億元,雖在2024年淨利潤轉正,但合計仍虧損349.82億元。管理費方面,2022-2024年分別收取94.48億元、100.14億元、108.43億元,合計303.03億元。
根據中信證券年報,華夏基金全年實現營收80.31億元(同比+9.61%),淨利潤21.58億元(同比+7.20%),管理規模突破2.46萬億元。這一增長主要依賴被動投資的爆發式擴張,而主動權益業務的低迷已成爲顯性短板。
在2024年“活躍資本市場”政策下,華夏基金通過降費策略(寬基ETF管理費降至0.15%)和主題產品佈局(如碳中和ETF、科創100ETF)持續吸引增量資金,全年股票ETF淨申購額超1200億元。
Choice金融終端顯示,2024年華夏基金權益類產品平均收益率僅爲-18.72%,大幅低於同期偏股混合型基金-8.56%的平均水平。其中,華夏優勢精選股票全年虧損33.12%,在746只同類產品中排名倒數第11;曾被寄予厚望的華夏智造升級混合A、華夏新起點混合C等產品跌幅均超 30%。2024年主動權益收益排名前50的產品中竟無華夏身影,與2023年“華夏北交所創新中小企業精選混合”摘得年度冠軍的盛況形成強烈反差。
同時,天天基金網顯示,華夏基金主動權益管理規模正經歷顯著收縮,股票型與混合型基金規模三年累計降幅均超四成。截至2024年末,華夏基金主動權益類產品(含股票型、混合型)管理規模爲3200億元,較2021年峯值縮水超1300億元。股票型基金規模從2021年末的434.19億元降至248.93億元,降幅42.67%;混合型基金規模從2102.07億元腰斬至1157.94億元,降幅達44.91%。
與頭部同業相比,華夏基金主動權益規模佔比顯著偏低。易方達、嘉實基金同期主動權益佔比均超25%,而華夏基金15%的佔比已落後行業平均水平(22%)。
究其原因,業績不佳是成爲華夏基金去主動權益管理規模縮水的核心導火索。2022至2023年,華夏基金旗下權益類產品合計虧損達1758億元,在全行業148家基金公司中排名倒數第二,嚴重挫傷投資者信心。以華夏中證800指數增強基金爲例,2024年基金份額縮水45%,淨資產規模同比下降40%,贖回壓力顯著加劇。
券業觀研認爲,在ETF規模競爭陷入紅海、主動權益又難出爆款的情況下,華夏基金亟需打破“被動強、主動弱”的失衡結構,否則可能面臨客戶流失與品牌溢價雙重損耗。
04
總結
華夏基金的上述人事調整並非個案,其面臨的挑戰正成爲公募行業共性問題的縮影。
2024年,資本市場ETF數量突破1000只,僅中證500ETF就有18家機構發行。華夏基金雖以規模優勢維持管理費收入,但寬基ETF平均費率已降至0.12%,較2020年下降60%,壓縮利潤空間達23%。
同時,易方達、華泰柏瑞等對手加速追趕,華夏基金非貨ETF規模領先優勢從2023年的1200億元縮窄至500億元。在中證A500ETF等新賽道佈局中,其市場份額被國泰、銀華等中型基金公司分食。
此外,受到歷史遺留問題影響,華夏基金品牌風險持續發酵。2023年,“夏雲龍老鼠倉案”及“童汀違規交易案”曝光後,華夏基金被暫停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6個月,暴露出內部風控漏洞。2024年中證A500ETF宣傳中“規模最大”表述引發監管問詢,再度反映出營銷合規管理的薄弱環節。
張弘弢的卸任,本質上是中國公募基金行業從“規模擴張”轉向“能力建設”的縮影。券業觀研認爲,當ETF規模紅利見頂,華夏基金單一依賴某類業務的時代已然過去,唯有構建“被動投資穩健底盤+主動管理特色引擎”的雙輪驅動模式,才能在監管趨嚴、競爭加劇的市場中突圍。
責任編輯:尉旖涵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