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上市時有多風光,如今的處境就有多窘迫。
自從安徽高速上一輛小米SU7撞車爆燃致3死的事故發生,小米汽車彷彿受到了某種詛咒,負面新聞接連不斷。
而爲了避風頭,連曝光度極高的上海車展,小米YU7今年也不參加了。
萬萬沒想到的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就在小米汽車應對負面輿論焦頭爛額中,小米SU7的車主也在“火上澆油”了。
昨天(4月17日),微博粉絲數超17萬的汽車博主@徐裏裏XLL的發文爆料,再次把小米SU7推上了風口浪尖。
當一向宣稱和用戶做朋友的小米,被車主質疑設置“霸王條款”,這對品牌口碑又是一次重擊。
網紅汽車博主,炮轟小米汽車
事情要從2024年5月20日說起。當天,博主@徐裏裏XLL支付了5000元定金,鎖單了一輛小米SU7。
根據@徐裏裏XLL的說法,到了年底,快要提車的時候,小米公關部總經理王化突然陰陽他是“串子”,一氣之下,他決定取消訂單,5000元訂單也不要了。
▲圖源:@徐裏裏XLL
但由於小米的朋友告訴他訂單可以延期一年,他就與客服申請延期了360天,從而給自己一個迴旋的餘地,如果一年後真的不想要了,再取消訂單。
但兩個月後,也就是今年1月,@徐裏裏XLL突然收到小米的排產通知,要求他7天內補齊尾款,否則訂單作廢。4月10日,小米客服正式通知他訂單作廢,定金不退。而這距離小米當初承諾的360天延期,還有不到150天時間。
▲圖源:@徐裏裏XLL
不過,由於@徐裏裏XLL本來就不想提小米SU7了,對於小米汽車的這波操作,他並沒有打算追究,只是發微博公佈一下訂單情況。
真正惹怒他的,是另一位和他有相同經歷的米粉。不同的是,該米粉申請延期的原因並非是和小米高層有矛盾,只是爲了對比一下小米YU7,再決定提不提SU7。
然而,他同樣在申請延期後的一兩個月,收到了小米客服要求“補齊尾款,否則訂單作廢”的消息通知。
▲圖源:@徐裏裏XLL
在@徐裏裏XLL的博文中,還特地提到了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米粉,比如“家裏兩百多臺小米設備,快十臺小米旗艦手機,還參加過小米的發佈會”,讓人感受到米粉的詫異和寒心。
從車主的角度來看,小米的這些做法,確實有不合理的地方。
其一,車主支付尾款,前提是要看到車。在延期期間就要求車主付尾款,無異於花錢買空氣,對車主沒有任何保障;
其二,@徐裏裏XLL表示,他和另一位米粉在申請延期時,都沒有被告知要提前補齊尾款,突然要求在一週內支付尾款,屬實讓人措手不及;
其三,如果在延期期間還要補齊尾款,那麼延期就失去了意義,對車主而言,這並不是權益,更像是挖的一個坑。
王化公關反擊,雙方各執一詞
面對@徐裏裏XLL的微博質問,作爲小米的公關部總經理,王化也沒有選擇沉默,而是很快做出了回應,披露了@徐裏裏XLL訂單延期的更多細節,其中包括“變更提車的交付中心”“修改上牌人”等,但是,提交的資料不符合變更要求。
11月23日,車輛下線後,@徐裏裏XLL表示無法提車並要求暫緩排產,小米工作人員和他確認了“知悉訂單有效期爲自支付定金之日起360日內”,“超過訂單有效期(360日)車輛將不再安排排產,視爲您單方違約,上述訂單將自動取消,購車合同將自動解除,定金將不予退還”等信息。
▲圖源:王化微博
這裏就能看出雙方說法的不同之處。在@徐裏裏XLL看來,延期360天是從延期成功當天計算,但王化的說法則是“自支付定金之日起”,也就是2024年5月20日。
而且,這裏還涉及到一個問題是,車輛在去年11月已經下線,從小米汽車的角度來說,是不可能放任車主一直延期的,試想如果所有車主都這麼做,很可能造成庫存積壓,經營混亂。
所以,王化表示,@徐裏裏XLL的訂單已經安排過車輛生產,但由於@徐裏裏XLL自身原因未提車,已構成違約,他們有權將訂單作廢,不退定金。
對於@徐裏裏XLL博文中提到的另一位米粉,王化則稱,“因不知道具體單號,暫無法覈實原因”。
而王化這波公關回應,得到了不少米粉的支持。評論區,有不少人質疑@徐裏裏XLL變更交付中心和上牌人的行爲屬於“黃牛”做法,認爲他的動機並非自己說的那麼單純。
孰是孰非,我們還不方便做出判斷。目前的情況是,雙方各執一詞,誰也不讓誰。
@徐裏裏XLL覺得自己被小米“擺了一道”,打亂了購車計劃;小米汽車認爲自己是按照流程辦事,是消費者不遵守約定,影響了排產計劃。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恐怕即使包大人斷案,都要一個頭兩個大。
小米有難,友商添亂?
不過,雖然這是一場“口水戰”,但我們依然不能小看輿論的力量。
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野蠻增長的當下,行業發展離不開輿論的監督,而話題度頗高的小米汽車,無論作爲榜樣標杆還是負面教材,都是行業自我完善的典型代表。
這裏不得不提到“高速燃爆事故”引發的大衆對“智能駕駛”問題的討論,讓不少新能源車企普遍把“輔助駕駛”誇大爲“完全自動駕駛”,這顯然是對車主的傳播誤導。
所以,我們看到,在3月29日發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4月16日,工信部就召開了專門會議,針對智能駕駛(智駕)領域的宣傳、功能使用和技術部署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規範性要求,旨在解決行業快速發展中暴露的測試風險、宣傳誤導和功能濫用等問題。
效果是立竿見影的。4月17日,在智界發佈會上,作爲品牌大使的劉亦菲亮相現場,她在介紹“智駕功能”相關體驗時,就使用了“輔助功能”來形容,並沒有直接提及“智駕”。
劉亦菲還特地強調,“大家在一個很好的科技輔助的同時也要注意駕駛安全”。
▲圖源:劉亦菲微博
此外,在“小米SU7燃爆事故”在全網沸沸揚揚時,特斯拉公關副總裁陶琳也開始強調“我們造車的首要原則永遠是安全”。
▲圖源:特斯拉官微
或許在一些網友看來,智界和特斯拉的做法是爲了“踩小米一腳”,但如果車企越來越注重駕駛安全,對車主來說何嘗不是好事?
同樣,如果@徐裏裏XLL和王化的“罵戰”如果能讓車企完善車主在提車過程中的流程,它就不是沒有意義的。
雷軍亟待重拾信任
如今的小米汽車,前有車禍事故尚未公佈處理結果,後有訂單風波刺痛不少米粉,這兩件事看似獨立,實則相互影響。前者讓消費者對小米汽車的質量和安全性產生了懷疑,後者則讓消費者對小米的服務和誠信產生了憂慮。
雙重打擊之下,小米汽車未來的路可不好走。
對雷軍而言,贏回消費者的信任纔是當務之急。
一方面,要對車禍事故進行更加透明、深入的調查和說明,展示出解決問題的決心和措施,比如優化NOA系統,縮短預警反應時間,強化電池被動安全設計等。
另一方面,對於訂單風波這類客戶的服務問題,也要反思自身流程和溝通上的不足,明確規則,而不只是甩鍋。
某種程度上,輿論的危機,也是小米汽車的轉機。
如果能夠妥善公關,處理好後續,展現出小米汽車“人性化”的一面,通過技術改進和服務提升獲得大衆的認可,雷軍和小米很快可以重回“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