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科技界,人形機器人與AI算力的雙重突破,爲未來投資勾勒出清晰脈絡。4月19日,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在北京亦莊落幕,天工Ultra以2小時40分42秒奪冠,20餘支隊伍挑戰複雜地形與續航極限,暴露關節散熱、動平衡等技術短板的同時,也驗證了長距離運動與多場景適應的潛力。這場賽事不僅是技術“極限測試”,更成爲產業化的關鍵推手——北京亦莊已集聚300餘傢俱身智能及智能製造生態企業。
而在上個月,英偉達GTC大會也釋放了一系列AI基礎設施革命性信號,兩事件交織揭示硬件端、應用端等衆多投資主線。儘管商業化爭議猶存,但技術臨界點已近——馬拉松的“摔倒”與GTC的“算力狂飆”,共同指向一個更智能、更協同的人機共生未來。
今天,小編將帶你回顧下這場被稱爲AI“超級碗”的科技盛宴有哪些“硬菜”值得特別關注?但同時,在小編看來,這場大會上對 AI 未來發展的洞察和佈局,或許遠比當下的技術參數與性能指標更具看點。今天,我們就來盤一盤。
今年GTC的亮點是什麼?
1.新一代核彈AI芯片GB300來襲
此次大會上,英偉達的掌舵者黃仁勳攜新一代核彈GB300震撼亮相,與去年發佈的GB200芯片相比,GB300在推理性能上提升了1.5倍,能夠兼顧訓練和多場景AI應用的高效性,應用場景甚至拓展到機器人、智駕訓練用的數據仿真合成等領域。據透露,GB300將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出貨。
大會上,英偉達未來的AI超級芯片Vera Rubin也首次曝光。這款芯片的命名靈感來自於其前輩GraceBlackwell,但在性能上將大幅超越,據推測其整體性能可能將是GB300的3.3倍!更讓人矚目的是,VeraRubin將配置288GB的HBM4內存,內存帶寬是Grace的2.4倍,這樣的規格讓AI開發者們無不期待。
2.人形機器人或發展加速
各界關注度很高的人形機器人,也在會上亮相,並官宣了世界首個開源、可定製且專用於人形機器人的基礎模型Isaac GR00T N1。
這套模型採用創新的雙系統架構:其中系統1爲快速反應行動模型,系統2爲慢思考模型。系統1模擬人類的“反射與直覺”,通過快速思維處理即時任務,這種能力在工業場景(如緊急避障)或家庭服務(如即時響應指令)中尤爲關鍵。系統2由視覺語言模型驅動,負責“理性思考”,能夠根據環境和指令進行推理與行動規劃,這種推理能力使GR00T N1超越傳統機器人,或可有助於邁向通用性目標。
GR00T N1的開源特性是其技術創新的另一亮點,將模型代碼開放,允許開發者根據需求進行後訓練和定製。
GR00T N1對機器人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提升了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還爲開發者提供了靈活高效的工具,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應用。
3. AI技術代際演進,將催生更大算力需求
大會上,黃仁勳做了題爲“Agentic AI 與物理 AI 的未來”的主旨演講。演講提出 AI 技術演進的三大階段:生成式 AI、Agentic AI、物理 AI。目前正處於從生成式 AI 向 Agent AI 過渡的關鍵節點,未來物理 AI 將成爲核心發展方向。其中生成式 AI 以內容生成爲核心,Agentic AI 具備自主推理與決策能力,可實現複雜問題解決,物理 AI 則用於操控物理世界,應用於機器人、自動駕駛等領域。
黃仁勳認爲,從今年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Agentic AI將代替生成式AI,成爲行業新的發展方向。但由於Agentic AI強調自主性與複雜問題解決能力,每一步解決複雜問題、分解任務的邏輯思考過程都需要用到“模型推理”,因此需要大規模算力資源。
參數裏藏着的AI未來:從“算力狂飆”到“人性溫度”的進化論
在小編看來,或許十年後再回看2025 GTC,人們不會記得Blackwell Ultra的288GB顯存,但一定會驚歎黃仁勳透過技術參數傳遞的AI未來觀。
1.AI的核心應用:數字工作者與物理機器人
黃仁勳提到兩種AI形態——數字AI工作者與物理AI系統,預示着職場及生活場景的重大變革。其中數字AI工作者類似於數字員工,能夠在諸如市場營銷、客戶服務和數據分析等領域中高效工作。這些AI代理能夠實時響應企業需求,以提高生產力和效率。黃仁勳指出,這些數字工作者的訓練和部署將是企業未來實現智能化轉型的關鍵。而物理AI系統則涉及到自動駕駛、工業機器人等應用。這些AI將通過智能化的方式參與實際操作,實現更高效和安全的工作環境。據估計,未來的工廠將不僅僅是生產實體產品的地方,還將是製造運行智能程序的“AI工廠”。
2.AI的本質革命:從“堆算力”到“算經濟”
未來AI的勝負手不是算力峯值,而是每token成本效率,這需要硬件、軟件與算法的協同創新。
3.AI的終極形態:數字與物理的“認知糾纏”
黃仁勳具有人文色彩的思考,體現在他對物理AI的設計哲學中 “人性化算法”:Isaac GR00T N1模型模仿人類“直覺-決策”雙系統,並非技術妥協,而是刻意保留“思考延時”——“就像人類需要時間理解笑話,機器人也應該學會猶豫”。
4.AI倫理觀:技術狂飆下的“謙卑宣言”
黃仁勳在量子計算議題上的態度轉變,暴露了科技領袖的罕見自省:從年初斷言“量子計算還需20年”,到GTC宣佈設立波士頓量子計算研究實驗室,他公開承認“預測可能失誤”。這種“開放糾錯”的姿態,與其說是技術妥協,不如說是對AI複雜性的敬畏:“我們建造未來,但未來永遠需要人類親手接線”。
整體來看,當同行沉迷於算力軍備競賽時,黃仁勳的思考已超越技術參數:他眼中的AI未來,是 “成本效率革命×認知架構升級×人性化設計”的三元方程,其深刻的預言或許藏在GTC的“意外”瞬間:被線纜絆住時,他笑着調侃“看來我們的AI還沒學會給人類鋪電纜!”。這或許解釋了爲何他堅持讓機器人Blue保留“笨拙的鞠躬”——在追求極致效率的AI世界裏,那些屬於人類的“不完美”,或恰恰是技術進化的終極座標。
(以上信息來源:根據GTC發佈會公開信息整理)
指明瞭哪些投資線索?
這次GTC大會夯實了AI產業發展的趨勢,對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有一定預示作用,比如AI硬件仍在持續迭代,機器人等具身智能有望加速落地等,同樣點金了咱們的投資。
1.硬件升級夯實產業邏輯
AI產業是硬件提升驅動軟件升級的邏輯,新一代GPU架構Blackwell Ultra的推出以及Vrea Rubin的預告,使得人工智能產業向上發展的基礎更加紮實,不管是海外熱點在國內產業鏈上的映射,還是國內AI產業的實際發展情況,都有望對AI行情形成中長期支撐。
在此趨勢下,中信保誠中證TMT指數(LOF)(A:165522;C:013122),緊跟中證TMT指數,聚焦與AI深度融合且完整覆蓋技術端、製造端和應用端的TMT板塊,有望受益於AI產業的發展,或具備較大的潛在增長空間。
2.端側AI加速發展,智能家居有望受益
智能家居是人形機器人或者說整個端側AI的重要落地方向,隨着人形機器人、端側AI加速發展,與智能家居融合也會逐漸加深,有望帶給消費者更沉浸、更智能的使用體驗,最終帶動智能家居設備的持續放量。
中信保誠中證智能家居指數(LOF)(A:165524;C:013084;E:023595),緊跟中證智能家居指數,反映智能家居產業上市公司證券的整體表現,成分股業務涉及智能家居零部件應用廠商、終端設備廠商、系統集成商、網絡和內容服務商等方面,或是投資者把握智能家居行業發展機遇的便捷工具。(中證智能家居指數成分股信息來源:中證指數公司,指數的具體信息以官方指數公司發佈的權威信息爲準)
3.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得到凸顯
信息是AI產業發展的底座之一,隨着AI技術在各行各業的廣泛運用,信息和數據的安全成爲重要且緊迫的問題。反過來講,信息安全爲AI的運用保駕護航,也有望因AI發展受益。
中信保誠中證信息安全指數(LOF)(A:165523;C:013083;E:023594),緊跟中證信息安全指數,反映信息安全領域相關上市公司證券的整體表現,成分股業務涉及信息安全技術、信息安全產品以及信息安全服務等方面。(中證信息安全指數成分股信息來源:中證指數公司,指數的具體信息以官方指數公司發佈的權威信息爲準)
4.硬科技板塊有望得到催化
AI賦能各行各行是大勢所趨,正逐步從算力、算法、數據等基礎設施滲透到製造、醫藥、智駕等硬科技領域。當每個硬科技行業的技術迭代都可能催生投資機遇,作爲被動指數投資的補充,在投資廣度、調倉靈活性以及其中度方面有一定優勢的主動權益基金有望迎來順風期。
中信保誠基金旗下多隻主動權益產品聚焦AI、硬科技相關領域,通過基金經理在科技領域的深厚積累,主動而爲,力爭取得超額收益。
中信保誠成長動力(A:009913;C:014282):聚焦科技領域,基金經理吳振華長期研究成長動力主題及其相關行業,對半導體、汽車智能化等方向有深刻理解,致力於捕捉高景氣機會。
中信保誠新興產業(A:000209;C:013526)、中信保誠先進製造(A:019219;C:019220):基金經理孫浩中是泛製造成長型選手,具備“有色週期+先進製造”的複合研究背景,順應產業趨勢,聚焦先進製造的投資機會。
註釋:中信保誠成長動力、中信保誠先進製造、中信保誠新興產業的風險等級評級爲R3,中信保誠中證信息安全指數(LOF)、中信保誠中證TMT指數(LOF)、中證智能家居指數(LOF)的風險等級評級爲R4。
風險提示:基金管理人對提及的個股/板塊/行業不做任何推介,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或推介,不代表基金持倉信息或交易方向。本材料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承諾,也不作爲任何法律文件。基金不同於銀行儲蓄等能夠提供固定收益預期的金融工具,當您購買基金產品時,既可能按持有份額分享基金投資所產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擔基金投資所帶來的損失。投資前請認真閱讀招募說明書、產品資料概要和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和本風險揭示,充分認識本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和產品特性,認真考慮本基金存在的各項風險因素,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因素充分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並在瞭解基金產品情況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投資期限和投資目標,對基金投資做出獨立決策,選擇合適的產品。基金管理人提醒您基金投資的“買者自負”原則,在做出投資決策後,基金運營狀況與基金淨值變化引致的投資風險,由投資人自行承擔。基金過往業績及其淨值高低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其他基金業績,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指數歷史業績不預示指數未來表現,也不代表基金的未來業績表現。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職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和本金安全。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