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3月5日這天,老鋪黃金以600港元/股的價格超越騰訊,成爲港股新一任“股王”。沒有人會想到這一幕:老鋪黃金自去年6月上市,此後股價一路飛漲,至今漲幅已經超過20倍。
“爆賺,準備原地退休了”。早早上車的人難掩喜悅,這樣的分享帖子遍佈社交媒體。身邊消費投資人則拍斷了大腿:
“當初沒有投進去。”
這是港股消費公司的一縷縮影。如你所見,資本市場對蜜雪冰城、泡泡瑪特報以同樣熱情——他們都漲幅驚人。至此,泡泡瑪特、蜜雪冰城、老鋪黃金一起組成了“港股三姐妹”。
“現在有合適的消費公司趕緊推去港股。”目睹幾家消費公司的罕見暴漲,一位頭部VC投資人如是喊話。嘉御資本創始合夥人兼董事長衛哲則向投資界分享他的一個觀點:“中國資產重估始於港股,港股重估始於消費公司”。
三姐妹崛起
港股三家千億消費公司
港股三姐妹,今年密集地出現在投資人聊天之間。
老鋪黃金,始於湖南嶽陽人徐高明——他於2004年進軍消費級黃金產品市場,後來在北京創辦老鋪黃金。他將黃金從“克重計價”的實用主義中剝離,把黃金賣成奢侈品,萬元以上的產品貢獻了近90%營收,由此被冠以“黃金界愛馬仕”。
2024年6月28日,老鋪黃金正式登陸港交所,當時發行價爲40.5港元/股,但此後股價開始一騎絕塵。伴隨着年輕人排隊買黃金熱潮,今年以來老鋪黃金更是一路高歌,股價一度飆升到880元/股,讓人驚訝不已。直至最近有所回落,但最新市值依然高達1200億港元。
蜜雪冰城,則創造了今年的現象級IPO。3月,雪王港股敲鐘上市,不僅刷新歷史成爲新一代港股“凍資王”,隨後股價也不斷攀升,最新市值已超1800億港元。
一杯檸檬水賣出千億市值,這是中國茶飲江湖一個不可思議的存在。成立28年,蜜雪冰城始於鄭州一家幾平米的“寒流刨冰”小店,如今在全球範圍內開出4.6萬家門店。
最具戲劇性的,則是泡泡瑪特。作爲最先上市的那一個,泡泡瑪特早在2020年就登陸港股,但後面經歷了股價的過山車,低谷時期股價曾跌落至9.4港元,但2024年轉折點出現——疫情後國內消費市場回暖,同時海外市場爆發,營收大幅增長,股價漲幅超340%。
狂飆仍在繼續。最近泡泡瑪特APP登頂美國AppStore購物榜,同時LABUBU3.0在海內外再度引發搶購潮。今日(4月28日)上午,泡泡瑪特開盤一度漲超13%,股價再創歷史新高達195港元,最新市值突破2500億港元。
中產、年輕人、下沉、出海,三家公司意外掀起港股消費千億市值的狂潮。
其實不止於此,同樣讓人意外的還有這些消費公司:毛戈平,自去年12月上市後股價一度翻倍,最新市值超過480億港元;鉅子生物,IPO前融資時估值200億人民幣,現在市值超過800億港元;此外,小菜園、夢金園、布魯可、古茗等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漲幅。
長久以來,港股市場一直由科技與金融板塊佔據主要地位,然而消費三姐妹的陡然崛起,隱隱約約,新的敘事開始了。
回報盛宴
港股消費爲何如此兇猛?
聊起老鋪黃金,一位消費VC合夥人給出了評價:“進可攻奢侈品,退可守黃金資產。”早在2023年,老鋪黃金短暫地開放融資窗口,彼時這還是一個相對水下的項目,並未引起太多關注。
恰巧正值消費投資寒冬,老鋪黃金給的機會稍縱即逝,最後只有黑蟻資本、豫園股份投進去,其中黑蟻作爲領投方出資1.75億元。黑蟻資本創始及管理合夥人張沛元坦言,“老鋪黃金實踐了一個不同的路徑:以鍾情中國經典文化,對產品品質有更高要求的消費者爲目標受衆,憑藉非遺工藝和文化主題內涵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消費價值和消費體驗。”
憑此一戰,黑蟻資本賺到一場home-run級回報。另一個贏家則是騰訊——在老鋪黃金IPO基石輪投了3800萬美元,佔股約4%,粗略算下來賬面浮盈約45億港元,有望成爲騰訊投資回報最高的消費項目。
成功背後各有不同。“雪王”的親民形象隱藏着一個巨無霸。最近兩年,投資界多次聽過一級市場對雪王的研究:靠的是極致性價比和強大的供應鏈護城河,將單杯成本壓至行業最低,97%自給率的供應鏈,讓它的成功變得很難複製。
2020年12月,蜜雪冰城開放唯一一次外部融資。當時曾有接近交易的投資人透露,“競爭十分激烈,各家爲搶佔份額都派出了最強的團隊。”最終只選定三家:高瓴、美團龍珠、CPE源峯,當時20多億元的融資規模,估值超200億元。
直至上市前夕,蜜雪冰城引入基石投資人:M&G Investments、紅杉中國、博裕資本、高瓴及美團龍珠。如今短短兩個月,雪王市值上漲一倍多,正在邁向2000億市值。
“港股頭部消費公司企業經營狀況很好,流通股不多,有的還未到解禁期,多重因素帶來了今天的大漲局面。”一位資深消費VC合夥人分析,現金流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家消費公司的生命值,港股尤其看重這一點。
2024年,泡泡瑪特全年營收達到130.4億元,同比增長106.9%。海外市場迎來爆發,今年第一季度海外收益同比增長超過475%。“底層邏輯在於業績增速,更重要的是海外策略大獲成功。”
回想2016年,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在微博拋出一個問題:“大家都喜歡什麼潮玩?”他得到了那個至關重要的答案“Molly”;而老鋪黃金選擇在這年舉辦“中國首屆古法手工金器文化節”,開啓通往未來的路;同年,蜜雪冰城則放慢招商的速度,緊抓標準化,爲後續品牌形象的塑造奠定下基礎……他們從那時走來,雛形初顯。
買一杯“快樂檸檬水”,盲盒社交帶來愉悅,滿足個性表達又極具收藏價值的黃金,最終都是“悅己”需求。顯然,情感共鳴帶來產品溢價,年輕人的情緒消費使得公司的估值邏輯進行了重構。在消費市場,“得年輕人得天下”無疑是永恆真理。
赴港上市潮
“消費公司趕緊去港股”
如此一幕,傳導的效應正在漸漸顯現。其實從二月開始,我們就聽聞多家頭部機構在內部督促:“有合適的消費公司都趕緊推去港股。”投行也忙碌起來,密集聯繫投資機構梳理合適的上市標的。
可以看到,消費三姐妹打破了外界對於港股的刻板印象:基石投資人不愁了,估值也不再一壓再壓。過去幾年,港股一度面臨新股發不出去的尷尬。現在,局面已經發生改變。
“5億利潤起步,10億利潤開始,20-30利潤的消費公司在港股能夠吸引國際資本的青睞。”今天,大大小小的消費公司都在爭搶時間窗口。
於是我們看到,消費公司絡繹不絕赴港上市。在港交所大門前,排起了一支長長的消費公司隊伍。僅僅最近,三隻松鼠、遇見小面、溜溜果園紛紛遞表港交所。此外,東鵬特飲、週六福、卡遊、老鄉雞、海天味業、安井食品、八馬茶業、滬上阿姨已率先出發——
早年押注了泡泡瑪特,嘉御資本創始合夥人兼董事長衛哲長期關注港股的變化。他向投資界表示,港股消費股的增長才剛剛開始,“在港股市場,我們率先看到了國際資本市場對中國消費股、特別是對頭部大體量的消費股的重估。”
2025年,被視爲中國資產重估之年。但相比於更受地緣政治、國際環境等因素影響的科技公司,消費行業反而因現金流穩定、增長可見性強,意外成爲國際資本配置中國資產的重點領域。
衛哲坦言,“消費行業歷來被認爲是具備剛性、抗週期屬性的行業,因而在經濟波動時期反而更受資本歡迎。”來自高盛數據顯示,港股單個IPO平均吸引約30家機構投資者參與,消費類項目因行業透明度高更受青睞。
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上市競賽。“擬港股上市的企業應當加速IPO。”加華資本創始合夥人、董事長宋向前也向投資界說起,中國香港是連接全球資本市場的唯一橋樑。“當前情況,國內企業融入國際資本市場的窗口期非常短,可能就一年半的窗口期”。
序幕拉開。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楊繼雲,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04/5490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