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車展上,周鴻禕被投餵鵝肉?

虎嗅APP
04-25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王智遠,作者:王智遠,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這件事挺逗,看完後我差點笑出聲。

不知道你有沒有刷到:前天(2025年4月23日),在上海車展上發生了一幕小插曲。

網紅滷鵝哥看到周鴻禕特別激動,然後穿着大棉襖,大遠處喊着:紅衣大叔,我是你的粉絲,請嚐嚐榮昌的滷鵝。

周鴻禕並不認識這位滷鵝哥。而滷鵝哥之所以能火起來,主要因爲之前他投餵另一位網紅“甲亢哥”的視頻被人們關注。

這件事情結束後,滷鵝哥第二天也發了道歉,周鴻禕也回應說,這是誤會。事情雖過去了,但從網紅傳播、營銷案例角度,確實有可圈可點之處。

1

首先,思考一個問題:這件事到底是草根營銷,還是流量碰瓷?

我覺得,這裏面策劃痕跡太明顯,功利心也太重了。說白了,這是一場碰瓷式營銷。關鍵問題是滷鵝哥“場景用錯了”。

爲什麼這麼說呢?

滷鵝哥這次行爲,和之前大不一樣。之前,大家覺得他在用美食傳遞文化,挺質樸,但這次在上海車展投餵周鴻禕,完全變了味兒。

這次提前在粉絲羣裏說“要幹件大事”,現場還帶着專業拍攝團隊,各種機位都準備好了,還設計了“周鴻禕躲避、強喂、最後微笑化解”的劇情。

這哪還有什麼“草根營銷”的真誠,完全就是爲了流量。

第二點是,策略用錯了。之前投餵甲亢哥,因爲跨國文化差異,大家覺得新鮮。可車展這種地方本身挺嚴肅的,他非要強行突破安保,拿着滷鵝到處晃,還被批“失態博眼球”。

這種行爲和場合完全不搭,一看就是團隊沒考慮清楚,就照搬之前的套路,根本不尊重公共場合的規矩。

所以,最後我們看到的結果是:網友們並不買單。我在媒體平臺搜了下,基本上有一大半的觀衆覺得,一開始的“感動”變成了“反感”,覺得是在“消耗公衆善意”。

還有網友說:第一次是感動,第三次就成了鬧劇。這說明大家已經意識到,自己的感情被當成了流量的工具。

說到這兒,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草根營銷和流量碰瓷的區別到底是什麼?

草根營銷得用真實的故事或者文化符號,傳遞有價值的東西。比如:淄博燒烤,靠的是那種市井文化,讓人覺得親切。流量碰瓷呢,靠爭議性行爲來吸引眼球,完全不管場景適不適合,也不管有沒有破壞規矩。

車展本來就是商業活動,他非要搞這種“土味突襲”,這不是瞎攪和麼?

因此,我的結論是:滷鵝哥這次行爲,團隊太依賴之前的套路,完全不考慮公共場合規矩,還把公衆的感情當成了流量工具,就是典型的“碰瓷式營銷”。

雖然他出發點是推廣家鄉產品,但手段不對,最後只能變成一場“鬧劇”。

2

不過,我覺得周鴻禕的危機公關,是現場教科書級別。

爲什麼這麼說?

首先,周鴻禕面對滷鵝哥的突發“投餵襲擊”,保安想把滷鵝哥拽走,場面有點緊張。但他主動走上前,跟滷鵝哥握握手,說:別在我身上抹油,我不喫了,握個手吧。

 這一下,保安和滷鵝哥之間的衝突就被化解了,而且周鴻禕顯得特別親民,一點兒架子都沒有。

再說說他那句話:我不覺得自己是人物。這句話太厲害了,他直接把自己從“被騷擾的企業家”變成了“普通市民”,一下子消除了階級對立的感覺。

還有,他說“去重慶再拜訪你”,這話既給了滷鵝哥面子,又把車展上的鬧劇變成了“城市邀約”,還給以後可能的合作留了後路。這一招很妙。

再看看事情結束後,周鴻禕怎麼做切割的。

他也沒在網上多說這件事,成功避免二次發酵,他的抖音還發了好多關於智能汽車、AI安全的視頻,把輿論焦點從“鬧劇”轉移到了“科技佈道”上。

我瞅了瞅他的抖音賬號,新增了23萬粉絲,話題#周鴻禕危機公關#閱讀量破4億,這說明大家很認可他的應對方式。

所以,爲啥老周這次的公關能力這麼厲害呢?整個處理過程,可以說是快刀斬亂麻,就三點:

風險攔截:先握手化解了衝突,避免了事態失控;

價值反哺:用幽默的方式把危機變成了品牌資產;

戰略收割,把流量導向主業,實現了長效商業目標。

再看看滷鵝哥,他的團隊還在爭論“是不是劇本”時,周鴻禕已經完成了四重躍遷:

從被動捲入者變成了議程設置者,從輿論受害者變成了形象受益者;把單點危機延伸到了戰略傳播。

所以,我覺得周鴻禕這次處理得這麼好,是他真的很懂怎麼利用流量;他把危機當成了一個特別的傳播機會,用自己人設、巧妙的應對、和長遠的規劃,把風險控制住了,還把壞事變成了好事。

這給其他企業家提了個醒:遇到危機時,最高明的辦法不是逃避,而是把對手的“碰瓷”變成自己故事裏的一部分。

3

既然這樣,問題來了:網紅綁定城市、或城市綁定網紅進行營銷,是捷徑還是陷阱?

從捷徑角度來看,確實有短期爆發的潛力,爭議網紅話題性很強,能用很少的錢讓城市曝光。

根據新浪財經2025年4月24日的報道,抖音電商數據顯示,榮昌滷鵝及其相關產品在短短五天內,線上銷售額和訂單量分別增長了37倍和25倍,部分企業訂單猛漲1000%,非遺體驗遊訂單增長120%,遊客人均消費翻倍至1200元。

政府只花了10萬元獎勵,就換來全網4億次曝光,這種“一人帶火一城”的效果,對那些錢不多的中小城市來說,太有吸引力了。

草根網紅的故事容易讓人感同身受,滷鵝哥那身“大花襖”和蹩腳英語,這種“情感化傳播”,比傳統的廣告更能打動人心。

但是,好處背後也有陷阱,系統性風險很大。

網紅要是行爲不當,會直接影響城市品牌。我相信滷鵝哥這次行爲後,會被貼上了“低俗炒作”的標籤,那政府就不得不暫停他的代言計劃,這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讓城市很被動。

另外,過度依賴網紅,會讓城市精神被稀釋。

榮昌滷鵝有300年的非遺歷史,但營銷重點都放在了“滷鵝哥”身上,傳統工藝反而成了流量的附屬品;反觀淄博燒烤,它的成功靠的是“小爐小餅小蔥”的市井文化;所以,榮昌還沒把滷鵝和巴渝文化深度結合,品牌就少了情感附加值。

值得一提的是,流量暴增可能會超出城市承受能力,榮昌滷鵝因爲產能不足,有的企業都斷貨了,冷鏈物流成本還特別高。

所以,我認爲網紅綁定城市營銷,或者說城市藉助網紅帶動消費產業,這中間有一個平衡藝術。

城市要建個“防火牆”,可以學學理塘對丁真的做法:給他“旅遊大使”的稱號,而不是“城市代言人”,讓他當文化傳播者,而不是城市的全部形象。

淄博通過“燒烤+”搞出了陶瓷琉璃博物館、海岱樓鍾書閣等文化場景,這是流量沉澱的文化賦能。

榮昌可以挖掘滷鵝和榮昌陶、夏布工藝的關聯,打造“非遺矩陣”,讓流量附着在實體文化資產上,這比單純靠一個網紅強很多。

那網紅綁定,也要注意尺度,不能讓個人的下限行爲影響到城市形象。說到這,就不得不思考一下:網紅或者企業家,蹭流量是否有原罪?

4

個人覺得:網紅蹭流量最大的問題,是搞不清楚“參與公共討論”和“剝削流量”的邊界。

表面上看,討論熱點是他們的權利,但現實中,很多蹭流量的行爲是在操縱大衆的情感,甚至破壞公序良俗。

就拿那些冒充“上海女教師”“秦朗舅舅”編故事的人來說,這分明是利用信息不對等來吸引眼球,而不是傳遞真實的東西。

這種行爲不僅會破壞社會信任,還可能讓大衆對所有信息都持懷疑態度,這就是所謂的塔西佗陷阱(Tacitus Trap)

簡單講,這就像一個惡性循環,一旦陷入,就很難再贏得大家的信任了。

再從社會價值角度看,蹭流量的行爲往往迎合大家的“審醜”和“獵奇”心理,導致很多低俗、煽動性的內容滿天飛。

比如,在災難事件中直播受害者家屬的住所,或者炒作一些“噁心穿搭”來挑起對立,這些行爲違背道德,還讓社會更加分裂。

那怎麼辦呢?網紅自己得有個標準。我覺得用“真實、善意、適度”這三條原則來形容一定不爲過。

所謂真實,即:營銷的內容得基於事實,不能編造或者歪曲;對於“善意”,不能消費別人的痛苦、挑起對立;還有“適度”,得尊重公共空間的秩序。

啥是公共空間的秩序呢?

一個正常場合,就得做符合這個場合的事兒。你在美食街穿着大花襖,推薦滷鵝肉,沒問題;但是,你跑到車展,還穿着大花襖,拿着滷鵝到處晃,這就違背原有的秩序了。

所以,公關倫理突圍,在於內容策略的重構,企業應該關注“社會議題賦能”,而不是單純追熱點。

就說2023年康寶萊的案例。他們把營銷和維護公共秩序結合,線上開展14萬人次的合規培訓,線下辦了38場“合規小蜜蜂”活動。這不僅避免了法律風險,還樹立了負責任的形象。

針對網紅,我覺得應該追求信任經濟。周鴻禕在車展事件中沒有炒作,而是迴歸技術討論,反而把“危機流量”轉化成了品牌忠誠度,這也成了正向價值。

所以,蹭流量本身是個中性的東西,它的對錯取決於使用者的動機和手段。在“流量就是權力”的時代,我們的行爲還是要守住一些底線。

比如:不能違法、不能違背道德、不能擾亂公共秩序。

不過,能做到這三點,似乎,又沒什麼關注度。你說這事兒是不是有點諷刺?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王智遠,作者:王智遠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視頻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